田俊杰

改革開放至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之前,我國銀行業一直實行的是混業經營模式,五大國有銀行都開辦了證券、信托、租賃、房地產、投資等業務。199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開始實施,其中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這樣,就從政策和法律上明確作出了商業銀行實施分業經營的規定。但隨著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特別是1999年11月4日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生效,標志混業經營體制將成為世界金融業發展的趨勢。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面對世界銀行業混業經營的趨勢,為了應對國內外銀行間的激烈競爭,重新實施混業經營制度勢在必行。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金融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對我國銀行業分業經營制度造成了嚴重的沖擊,銀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隨著全球混業經營發展的大趨勢、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行業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我國銀行業面臨著來自國際與國內方面的巨大壓力。一方面,外資銀行將進入中國從事全方位的金融業務活動,中國單方面的實行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制度將面臨著嚴重的不公平競爭。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將進入全球的金融市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直接與外國銀行進行競爭。而全能的外國銀行能給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客戶建立緊密的聯系,從而使仍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內商業銀行處于不利地位。
二、我國銀行業混業經營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入WTO 后增強我國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求我們必須以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來把握我國金融的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在 2006 年底保護期結束后我國就已全面開放了金融市場,如今已經過去將近15年了,外資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截止到2017 年年底,外資銀行總資產在我國銀行業總資產中僅占1.32%,而不論在英、美等發達金融市場還是在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均超過10%,這說明我國仍存在制約外資銀行在國內發展的體制因素,截至2017年末,共有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209家,以強勢姿態搶占國內市場份額。李克強總理在2005年簽署了《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進一步放寬了外資銀行準入條件,為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而早在1999年西方國家就開始實施混業經營,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西方國家積累了大量高素質的金融人才,而我國實施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金融制度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且阻礙了金融產品的創新和新業務的開發,這必將降低我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與西方國家競爭的實力,使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增強我國金融業在國際市場的綜合實力。因此,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高速發展融合的形勢下,面對加入WTO后與國際接軌帶來的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銀行業需要根據形勢變化積極地調整經營策略,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以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提高自身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增強銀行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穩定性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占據著主體地位,在金融市場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金融市場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銀行昔日以“存款、貸款”剪刀差來獲得巨額利潤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小,商業銀行也被迫不斷升級轉型以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雖然商業銀行在國內金融市場仍然占據著主體地位,但在分業經營制度的限制下,商業銀行受到業務限制,無法應對金融市場上來自同業以及證券、保險等行業的激烈競爭,并且隨著證券業、保險業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居民逐漸減少儲蓄的比例而選擇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都成為了商業銀行負債業務有力的競爭對手。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讓更多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不再單一通過銀行去融資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融資渠道,金融市場逐漸產生了“金融脫媒”現象,商業銀行作為傳統的金融媒介作用降低,使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銀行利潤減少,并且分業經營不利于商業銀行的規模經營。所以,作為金融行業主體的商業銀行迫切需要通過混業經營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從而增強自身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穩定性。
(三)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還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證券業和保險業剛剛起步發展,在分業經營制度的限制下,不僅商業銀行的發展受到了限制,而且保險業的業務范圍受到了限制,證券業的資金來源也受到了限制,業務發展受到阻礙,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完善造成了影響,并且金融資源也難以實現合理有效的運用。這不僅降低了我國金融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使得我國加入WTO后的獲利受到了折扣。如果銀行業發展混業經營,允許商業銀行從事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其資金不僅能進入金融市場自由流通,為有資金需求者提供幫助,而且還能促進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形成快捷、統一、高效的資金流通市場,這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壯大,并且大大增強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三、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完善現代公司治理體系,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提升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推進商業銀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為現代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現代商業銀行在波云詭譎的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核心和基礎。目前,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大多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體系,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綜合銀行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目標,首要的任務就是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制定統一的法律規范,明確混業經營模式的選擇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內部業務管理部門雖然都在拓寬本行業的業務范圍,但都帶有各行其是的色彩,甚至業務之間相互交叉容易引發矛盾與沖突。現階段雖然我國已對一些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但仍然無法改變我國金融機構實行分業經營制度的現實。我國立法部門應當注意到未來金融混業經營的浪潮,盡快修改完善我國關于商業銀行經營的法律法規,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的關于混業經
營的金融法律體系,以法律來明確和規范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關于組織模式的選擇,這會大大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模式的發展。如果不提前出臺相關法律法律,等混業經營發展到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時再去規范,這無疑會增加爆發金融系統風險的潛在因素,增加治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本。
(三)堅持商業銀行均衡發展,避免大銀行壟斷的發生
雖然我國銀行業目前是國有銀行、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和村鎮銀行共同發展,打破了過去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但我國目前金融組織體系的所有制結構仍然比較單一,公有制金融機構和集體合作金融機構仍然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所以在實行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一起加以培育和發展,避免金融資源的過度集中造成金融風險無法分散,并且金融資源的過度集中也容易產生壟斷,增加社會治理成本,降低市場經濟的活力。
(四)積極培養適合混業經營的高素質人才
隨著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實現,金融業務將呈現綜合化、多樣化、復雜化和科技化等特征,這無疑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推進我國商業銀行實現混業經營,應對入市后帶來的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挑戰,我國的銀行業首先應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改革經營機制,加快結構調整,防范金融風險,化解不良資產。其次我國商業銀行應大力培養熟悉證券、保險和投資等業務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增強員工的創新和服務意識,提高綜合能力,為我國的全能型金融集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與外資銀行競爭打下堅實的讓人才基礎。
(五)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完善內部監控體系和外部監管體系
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后,經營業務變得比以往更加綜合化和復雜化,因此不利于金融監管機構對其加強監管和投資者對其充分的了解,因此實行混業經營后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并且在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化的過程中,防范金融風險變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國的商業銀行應該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監管體系,建立內部控制機制,增強自我約束能力,完善會計和審計制度,增強自身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商業銀行應該及時向社會公布年度財務報告,加強社會對其的監督,充分發揮外部監管體系的作用。
(作者單位: 中共許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