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在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行業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時代,開始嘗試將新型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極課大數據便是其中之一。通過極課大數據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為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科學地統計與處理,大大提升了高中數學教學的針對性,有助于因材施教教學目標的實現。對此,本文從極課大數據的概念入手,進一步闡述了極課大數據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極課大數據;應用
一、極課大數據概述
極課大數據是信息技術發展下的產物,是一套運用信息技術采取信息、追蹤研究對象的一個信息反饋系統,將極課大數據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幫助教師采集并跟蹤學情,是教育大數據形成與應用的價值發揮。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極課答題卡,并在每一位學生的極課答題卡上貼上專屬二維碼,通過對二維碼的掃描獲取學生的答題信息,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所獲取信息進行高速地、準確地處理與分析,使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可以透過數據分析結果快速地了解學習效果,并能夠根據數據反饋的信息采取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有助于教師找準教學方向,實現精準化的數學教學。
二、極課大數據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方法
(一)利用極課大數據備課,做到有“備”而教
以往教師在備課環節中僅僅是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活動,這種模式的備課顯然“備”的是教師,而非“學生”,致使教師雖然花費了大量時間備課,但是卻收益甚微。在極課大數據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參考極課網站以往的數據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利用極課大數據技術對本班學生成績與年級水平進行橫向的比較,結合對比數據精準備課,讓教師的備課做到心中有數。另外,極課大數據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動態學情分析,幫助教師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選擇更具可行性。
(二)利用極課大數據新課講授,實現精準的數學教學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采用講授、提問、總結、作業布置的一套“萬能式”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師生缺少互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缺乏學習積極性。相比之下,極課大數據的應用則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教師結合大數據反饋出的信息量化“教”與“學”的行為,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的概念、定義,教師可以登錄極課系統,向學生展示銳角三角函數與直角坐標系的概念,通過學生對兩個概念的分析與對比引出主題,并讓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接下來,查看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掌握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情況,結合學情與預習材料講解“給角求三角函數”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參與學生的新知探索過程,并適當地幫助學生突破概念理解上的難關,給予學生及時的、適度地指導。
(三)利用極課大數據習題講練,兼顧共性與個性問題
以往教師在練習題的講解中,只會選擇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無法準確地抓住每一個學生的錯誤點,導致學生無法從教師所講解的習題中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里,遺漏的知識點是什么,造成數學習題講解的效果不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極課大數據系統展示學生作答的情況,并將解題過程以及錯誤原因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可以通過視頻的觀看一目了然錯點與知識遺漏點,加深學生對這一錯誤問題的印象深刻度。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數》一課中,教師給學生了以下幾道習題:
(1)已知角a的終邊落在點P(-4m,3m)上,且m≠0,求角a的正弦、余弦與正切值。
(2)若P(4,y)是角θ終邊上的一點,且sinθ=-2/5,求y的值。
……
首先,教師手動批閱學生的習題作業,并將批改后的結果錄入到極課系統中,系統會對作業做出反饋數據報表,教師結合系統所反饋出的數據了解班級平均學習情況、每一題的正確答題率,找出高分題和易錯題,解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登錄系統詳細地查看每一個學生的薄弱點,并根據每一名學生的知識漏洞布置作業,指導學生有方向性地查缺補漏,并利用極課系統保留學生的錯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補充與改善,以此達到鞏固與提升的作用。
三、結束語
與小學、初中數學課程相比,高中數學課程難度有所增加,若是教師還采用以課堂為唯一教學場地,以講授為唯一教學方法的數學教學模式,很難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難點與學習情況,從而導致教師盲目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不利于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極課大數據的出現及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對所需數據的采集與分析,挖掘出了學生學習信息中所隱含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發揮數據的實用價值,幫助教師攻克教學難題,促進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蒲小平.極課大數據助力數學教學的變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47-48.
[2]肖振南,郭平貴,賀佐平.基于極課大數據的“四位一體”精準教學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