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宇


在新興的互聯網大環境下,各種互聯網+模式不斷涌現,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各個行業各具特色,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事態,而互聯網理財平臺也躋身其中。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新生力量,對于新知識的接受力更強,種種的新知識又將為他們的人生鋪路搭橋,理財作為人生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融入互聯網元素的理財也將逐步在當下社會中被推廣,尤其是相較于傳統的理財模式,在一些特殊的環境條件下,互聯網理財顯得更具優勢。
一、當下理財模式中最為耀眼的“星”——互聯網理財
(一)互聯網理財起源及現狀發展
自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概念以后,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建立與互聯網的合作,互聯網金融時代正式到來,眾籌、金額門戶、大數據金融、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互聯網理財正是其中一個,提出的第一年,用戶規模就達到6383萬,使用率高達10.1%,使得互聯網理財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來源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互聯網理財自身的優勢。
互聯網理財達發展,以其低門檻、低成本,流動性高等特,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使用它,不同于傳統理財機構,需要大筆金額,互聯網理財一元也能進行投資,讓更多的投資者參與進來,同時大部分理財平臺已經實現“T+0”申購,可以隨時申購和轉入轉出,并且不收取手續費;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也催生了大批互聯網理財平臺,主要有兩類一類提供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交易,另一類是提供網上理財信息查詢、理財信息分析、個性化理財方案分析服務,大批平臺涌現的同時也有一些違法平臺在其中,投資者很容易出現上當受騙的情況。
(二)互聯網理財模式與傳統理財模式的優勢比對
1.互聯網理財比傳統理財門檻低。相較于傳統模式,其也更為便捷,特別是在今年疫情這種特殊情況下,足不出戶的網絡理財模式更將其優勢全然體現。傳統理財大多選擇去銀行定期存款,按照銀監會的規定一般5萬以上,而互聯網理財一元也可以進行投資,資金的準入門檻低,同時也帶來了被傳統理財機構所遺漏的普通投資者。
2.互聯網理財比傳統理財收益高。傳統理財的產品通常很穩定,風險低所以收益也低,利息率一般固定;而互聯網理財的利息率是隨市場情況變化的,雖然風險較傳統理財高,但目前互聯網理財平臺穩步發展,其產品更加追求安全性和流動性,獲得的收益更高。
3.互聯網理財比傳統理財流動性強。傳統理財的期限一般固定,大多三年以上。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急需用錢,不能及時取出,強行取出則會減少收益;而互聯網理財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大多平臺已實現隨時轉入轉出,并不收手續費,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二、大學生理財消費觀及現狀解讀
(一)大學生網絡平臺消費行為
許多大學生的消費沖動往往歸結于沒有良好的理財觀念或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有效刺激,網絡購物過程通常是一種自我博弈,許多大學生反應,其實所要購買的東西并不是必需品,但是往往就是因為沒有一種外力束縛,像是完備的理財規劃這樣一種東西,所以構成了非理性的“剁手”網絡消費。
截止2020年8月,在本次研究調查所發放的183份問卷中,除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網絡消費,我校學生在休閑娛樂消費的比重位居第二,甚至超過了疫情期間網絡消費疫情必要醫用物品的41.54%的數據,而高達55.38%。這樣一種現象充分的體現出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體系對新一代中國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網絡消費儼然成為眾多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網絡消費平臺這樣一個體系當中,許多大學生難以保持時刻清醒的狀態。許多人產生了畸形網絡消費觀,其中在外部環境刺激下,例如與好朋友探討商品后所產生的的網絡消費行為比重為44.62%,而攀比性消費以及長久沒有在網絡平臺購買除生活必需品以外而造成的外部壓抑的刺激性消費竟分別達到15.38%和26.15%。這不難反映出大學生網絡平臺的消費行為不僅僅是因為消費平臺拋出的具有利誘性的刺激,更多的是許多大學生對于自己的網絡消費行為沒有具體的認知,而這樣一種長期的循環往復最終導致了非理性的網絡消費的產生。換言之,在沒有完全的融入大學外工作社會前,許多人并沒有真正的去
思考過如何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費,簡單的說就是缺乏相對基本的理財觀念。
(二)大學生理財觀調查研究
互聯網理財平臺的興起下,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平臺一躍而出,在進行理財觀調查的問卷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于自己的資金少有管理,日常的閑余資金多數單純的存放于銀行或者是余額寶等平臺中,并未實現真正的自我理財意識。盡管有72.31%的人填寫的是有節制的網絡消費,但是對于閑散資金只是偶爾看看真正有理財規劃,會分布記賬的僅僅占用23.08%,更有4.62%的消費觀是有錢就花,能買則買,很少有人去嘗試購買理財產品或者真正的了解學習理財知識及常識。這樣一種現象的產生不外乎是在現有的大學學習生活中,有關于個人理財規劃的相關性教學沒有落實到位亦或是大學生缺乏自主理財意識所造成的,部分人甚至認為不花,少花就等于會理財。
(三)綜合解讀
在互聯網金融的大環境下,現實鈔票的流動消費正在被網絡消費所取代,這樣一種看不見的“錢”已經扎根于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對于大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對于新興的事物有著較高的接受能力。但是在這種方便且快捷的消費模式下,“錢”的相關概念正在逐步的被淡化減弱,我們所面臨的尤為關鍵的問題便是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提高大學生對消費數字的敏感程度。
特別是在特有的環境條件下,如2019年至2020年所發生的疫情環境下,國民經濟整體受創,大學生作為沒有具體收入來源的群體,他們的網絡消費行為的分析顯得更為重要,他們的網絡消費理念往往從側面反映出一個社會群體或是一個國家的新生力量的部分經濟理念,而理財觀又作為一種已知的、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觀念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再結合互聯網的大背景,傳統的理財模式與互聯網所融合,這樣一種對接所創造的新型體系正好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規劃,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外力束縛”,互聯網理財或將會是大學生非理性的網絡消費的外力束縛。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互聯網理財觀的對策
介于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創新,傳統的理財模式正不斷的融入現有的互聯網元素,兩者的結合正好為當代大學生創立了方便快捷的理財學習途徑。但正確的互聯網理財觀應當是以自我為主以平臺為輔,在擁有自我理財意識的前提下進行的合理性理財,而不是一味的將個人財產交由互聯網理財平臺打理。所以我們所強調的有效的互聯網理財觀,應當是建立于充分的學習認真和正確的意識培養的基礎之上的。綜上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國家規劃
對于如何加強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的整體性規劃,只有國家率先規劃,才能促使社會區域予以重視,例如促進各個院校對于大學生理財課程的編入及相關教學等,以及國家對于現有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加強規范和引導,并加強相關監管。
(二)學校引導
大學院校作為大學生四年乃至多年的學習圣地,是最有效也是最合理的引導大學生進行理財規劃學習的場所。學校應當擔負起相關的責任與義務,為大學生鋪平理財規劃的學習道路。
(三)平臺宣傳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的網絡線上活動尤為廣泛,互聯網平臺應當抓住這樣一個契機,做出相關的針對于大學生的專項性理財平臺,不斷宣傳。因為大學生這樣一個群體,是不斷流動不斷更新的,將大學生作為對象,不光能引導大學生學習必要的理財知識,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正確的理財規劃目標,同時也能獲得大學生這樣一個具有良好發展性的優質客戶,而且這樣一個客戶會是長期的、有效的、極具發展潛力的。
四、結 語
相較于傳統的理財模式,新興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在融入了互聯網元素后或許更能為大學生所接受,而網絡理財的最終目的也應當是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規劃閑散資金,實現理財目標,改變對理財認識不清的現狀。但與此同時,一些有關互聯網理財的風險性問題也隨之迸發而出,雖然網絡理財方便快捷,但用戶信息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意味著針對于大學生的專項性互聯網理財平臺應當受到國家更多的關注及指示引導。
基金項目:2019年度銅陵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理財規劃研究-以銅陵學院為例”,項目編號:s2019038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