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梅
摘? 要:普通植物病理學是我校植保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西藏的植物保護專業(yè)人才相對匱乏,西藏農牧學院是培養(yǎng)西藏植物保護人才的搖籃。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紀社會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我們從選用教材、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分組、實驗條件和師資力量六個方面進行了概括,通過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輔相成,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代代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西藏? 普通植物病理學? 現狀? 分析
中圖分類號:S432.1-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1(a)-0000-04
Abstract: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plant protection major in our university, which integrates theory and practice. Tibet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i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Tibetan plant protection talents.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new century, we summarized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grouping,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teaching staff. Through continuou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so as to cultivate generations of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Tibet;General plant pathology; Present situation; Study
植物保護專業(yè)于1995年在西藏農牧學院第一次開設,學生從大三學年開始陸續(xù)開設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病研究技術和農業(yè)植物病理學等與植物病理學相關的課程。普通植物病理學講授80學時,在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在學理論的同時,貫穿實驗和實踐,它是農業(yè)植物病理學的先修課程[1]。該課程由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教學實習三大部分組成,以課堂講授為主,實驗教學貫穿于理論教學中,理論教學結束后集中開展生產實習。近年來,隨著西藏畢業(yè)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多數學生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基層工作,西藏的植物保護專業(yè)人才相對匱乏,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我校植保教研室的全體教師是培養(yǎng)西藏未來植物保護工作者的重要骨干,任重而道遠,如何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實踐和實戰(zhàn)能力,直接影響到我去植保工作者的綜合素質[2],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紀全區(qū)對植保人才的需求,我們從教材選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分組實習、實驗條件和師資力量六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 教材選用
1.1 課程教材的選擇
教材作為教師和學生的工具書,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到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瞬息萬變的科學技術使我們在選擇教材時眼花繚亂,各門課程的參考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形式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根據各地學生的特點,選擇最適合該地區(qū)學生的教材,還需要任課教師根據本地學生的基礎精心挑選。一部好教材不僅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更融匯了編者多年來的經驗和總結。一部好的教材不僅要得到師生的喜愛,還要在內容上詳略分明,簡明易懂。
根據全國教育部的要求,結合西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選用的教材是許志剛老師主編的《普通植物病理學》(第三版)。該教材層次清晰,反映了菌物分類的最新分類系統、書后附了大量許老師及業(yè)內專業(yè)人士拍攝的病害照片,在理論課的講授中可以結合這些圖片,使學生加深對具體病害的認知,該教材也是我國北方高校通用的高質量教材。附在書后的名詞解釋和重要植物病原物的屬名,可供部分考研學生復習時使用。配套使用的實驗指導書為作者主編的《植物病理學實驗及研究技術》---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該實驗指導書體現了最新的菌物分類系統,與課程教材吻合度很高。
1.2 課外參考書和重要期刊的推薦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教材為主,為了拓寬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我們還有選擇性地給學生推薦一些高質量的課外參考書:植物病原細菌學、植物病原真菌學、植物病害診斷,植病研究技術等系列參考書,有助于學生結合實際生產進行病害診斷和鑒定。此外,針對有意向考取研究生的同學,鼓勵他們多去圖書館和利用網絡查本專業(yè)相關期刊:菌物學報、微生物學報、植物病理學報和植物保護等高質量的中文期刊,對應英語水平較好的同學,鼓勵他們多看本專業(yè)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外文期刊—plant disease、phytopathology等,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 理論教學
2.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國教育的傳統,一直被傳承和應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一直被當今時代的老師們所采用[3],針對《普通植物病理學》這樣抽象的課程“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適當學點藏語,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可以通過雙語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針對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區(qū)內學生基礎薄、理解能力不是很強,在概念講解上要通俗易懂,區(qū)外學生基礎較好,在教學上要注意體現深度,為他們今后考研究生奠定基礎。針對混合班級,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手段。
2.2 實物教學
實物教學能使學生較快地接受抽象的知識、加深理解。在理論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多媒體結合板書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給學生展示大量的病害圖片。在課堂教學中,緒論的講解是很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4],緒論講得好壞直接影響到該門課程后期的教學效果,故我們在緒論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希望通過緒論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在緒論中介紹了病害的由來,病理學科的發(fā)展史,將國內外的著名微生物和病理學家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提高他們對專業(yè)的認同感,培養(yǎng)他們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懷。每一次上之前注重對前一次課程內容的回顧,通過提問的方式鞏固上堂課的內容,達到承上啟下的效果,也增強了師生互動。此外,除了在理論教學中給學生呈現大量的圖片外,我們還經常在田間地頭給學生上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農業(yè)生產接觸。例如,授課過程中把田間采集的新鮮植物病害標本帶入課堂結合書本講述,如讓學生看著蘋果銹病和小麥白粉病的病葉讓學生先對病害的發(fā)病癥狀進行描述,再通過課本中的文字描述進一步規(guī)范,增強了學生對具體病害的印象。由于西藏的作物較單一,每年只能種一季,而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是面向全國的,為了能讓學生對全國病害有所了解,我們購買了大量農作物、果樹和蔬菜等病害的半永久玻片和癥狀掛圖來補充當地病害資源的不足,半永久玻片主要用于植物病原學的實驗教學。
2.3 現代信息技術的適當采用
利用問卷星、微信群、QQ群開展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進行互補,讓學生關注植保方面的公眾號在課下進行知識擴充,不僅可以廣泛涉獵相關專業(yè)知識,而且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對我校學生的專業(yè)能力進行宣傳[5]。在多媒體課件中我們還穿插教學短片、病原物侵染過程和病害發(fā)生規(guī)律的FLASH,使學生對病原物如何侵染寄主,如何在寄主體內定殖等有所了解,使微觀的病原物變得形象化、直觀化,使課程內容更具吸引力[6]。
2.4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斷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布置的作業(yè)主要以主觀題為主,例如:舉例說明病毒病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區(qū)別;郁金香碎色屬于植物病害嗎?菌物與人類的利弊關系等等類似習題,學生通過借助圖書館和網絡查閱資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也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教會學生使用和自制檢索表,使學生把前后所學知識貫穿起來記憶,避免前學后忘。
3? 實驗教學
本課程的實驗分為基礎性驗證實驗和綜合性設計實驗,根據每個章節(jié)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開設實驗,植物病原部分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觀察不同病原引起的病害癥狀特征,再通過顯微鏡觀察不同病原物的形態(tài)特點,一邊觀察一邊繪圖,為學生今后鑒定病害奠定扎實基礎[7、8]。基礎病原學完以后,開展2-3個綜合性實驗,讓學生自己采集標本、配制培養(yǎng)基、用多種方法分離不同類型的病原物,借助參考書對病害進行初步鑒定,將純培養(yǎng)接種到寄主植物上進行致病性驗證,學會對重要菌種的保藏,通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和鑒定病害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也為一些將來要繼續(xù)深造讀研的學生提供了平臺和實踐動手機會。
由于有些病害的發(fā)生受環(huán)境條件和作物季節(jié)性的限制,并不是每年發(fā)生,為了使學生能更多地認識病害,我們在實驗教學中同時準備永久玻片和新鮮標本,采集不到的標本用浸漬標本和盒裝標本補充。
4? 分組實習
我們結合本地區(qū)的物候,在作物生長季,根據田間農作物、果樹和蔬菜等病害的發(fā)生情況,間歇性地安排學生進行教學實習,一邊上理論一邊帶學生去地里認危害,結合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對病害進行調查和統計。在每年的教學實習過程中采集病害標本,讓學生自制干標本和甘油明膠半永久玻片,根據每個學生做的標本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考核。以大田作物、果樹、花卉、蔬菜、樹木和牧草、草坪草等各種類型植物為研究對象,開展分組和分層次的普病課實習,小組成員間進行分工,各小組在實習總結中進行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對學生的實習成果進行保存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豐富今后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對新入學的學生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同時使學生畢業(yè)后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 實驗條件
我專業(yè)下設2個植物病理學與微生物學實驗室,實驗室現有固定資產400余萬元,為本科教學實驗的順利開設提供了硬件條件,對教學及科研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學院實習農場和果園是良好的校內實習基地,拉薩農科院是良好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本專業(yè)師生每年可定期到基地進行專業(yè)實習和實踐能力培訓,能夠保證在病原教學環(huán)節(jié)一人一臺顯微鏡,使學生對病原真菌和細菌學基礎打下堅實的基礎。
6? 師資力量
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業(yè)務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探索,以期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目前,我校植保專業(yè)的在編教師共有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助教1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人,具有碩士學位8人,83%的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學隊伍中教師的知識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十分合理。通過聽取老一輩教師觀摩課,使年輕教師在教育教學水平上不斷提高,除繼承他們的敬業(yè)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外,年輕教師還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近年來,團隊成員先后承擔各類家級課題12項,省部級及其他縱向課題10項,發(fā)表論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SITP檢索10余篇。團隊成員先后獲得西藏自治區(qū)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教學成果獎2項。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產生了對專業(yè)的濃厚興趣,
放眼21世紀,各行各業(yè)競爭激烈,學生的就業(yè)問題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就業(yè)觀念從單一的公務員考試逐漸轉變?yōu)槎嗲谰蜆I(yè)[9],全國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我們也希望能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為國家和西藏培養(yǎng)出一代代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林巧玲,何紅,李亞,黃銀燕.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9):52-54.
[2] 杜秀磊,劉少英.應用型本科高校素質拓展訓練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以海口經濟學院為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14):43-44+48.
[3] 申健,劉德江,叢慧穎,田立娟.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8,46(11):213-214.
[4] 吳彩蘭,趙思峰,黃家風.《普通植物病理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與改革——以民族學生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6(27):99-100.
[5] 武云霞.新教改模式下計算機教育教學方法初探[J].科技資訊,2020,18(5):178-179.
[6] 李晶晶,楊紅森.淺析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20,17(17):226-227.
[7] 夏博,薛春生,陳立杰,吳元華,段玉璽,周如軍.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實踐與考核方法的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14):124-125.
[8] 張雅梅,秦建春,潘洪玉,劉金亮,席景會,郭慶勛,張明哲.基于學生反饋的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20(9):253-254.
[9] 王海燕.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方法改革芻議[J].教育現代化,2016,3(3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