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霞,熊麗琴,常 進,趙治巨,齊傳民
(1.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礦業(yè)工程系,陽泉 045000;2.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上海 200030;3.太原理工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太原 030000;4.邢臺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邢臺 054001;5.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北京 100875)
近年來,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在儲能[1]、電子器件[2]、磁學[3]、熒光材料[4]、催化[5]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不同的金屬離子和不同結(jié)構的有機分子作為配體,設計合成具有特定結(jié)構和特定功能的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意義重大。
苯并咪唑類化合物是一種含有兩個氮原子的芳香雜環(huán)化合物,結(jié)構與生命體內(nèi)核苷酸及嘌呤堿等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鎮(zhèn)痛消炎、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6-10]。此外,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具有配位結(jié)合點多及大芳香共軛電子體系的特點,其與金屬配位構成的金屬配位聚合物,結(jié)構多樣、功能各異,在光學、催化、電化學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得到了研究者的極大關注[11-13]。本文對苯并咪唑分子結(jié)構進行改造從而引入兩個羧基,在增加其配位結(jié)合點和氫鍵作用點的同時,提供多樣的配位模式,并利用其π-π堆積弱相互作用以形成結(jié)構新穎的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
3-(4-羧苯基)-7-甲基-2-丙基-3H-苯并[d]咪唑-5-羧酸(L)(見圖1)按照文獻[14]方法合成。配體L與NiCl2·6H2O在四氫呋喃和水混合溶液中回流反應,然后通過常溫溶劑揮發(fā)制備了Ni(Ⅱ)配位聚合物(1)的塊狀晶體。利用元素分析、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光光譜和X射線單晶衍射等技術手段對配合物1的結(jié)構進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熒光性質(zhì)。單晶X射線衍射測試結(jié)果表明,配合物1通過分子間氫鍵和π-π堆積作用形成了三維網(wǎng)絡結(jié)構。配合物1的合成方法簡單、科學,結(jié)構新穎,具有較好的創(chuàng)新性和潛在的實用性,同時具有一定的基礎研究意義。

圖1 配體L的結(jié)構Fig.1 Structure of ligand L
儀器:紅外光譜儀(Nicolet-AVATAR 360 FT-IR);元素分析儀(PerkinElmer EA 2400II);X射線單晶衍射儀(Bruker SMART APEX-II CCD);熱分析儀(ZRY-2P,升溫速率20 ℃/min,氮氣氛圍)。
試劑: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使用前未經(jīng)純化。
將L(0.1 mmol,35.2 mg)溶于四氫呋喃(5 mL)中,攪拌,在該溶液中滴加NiCl2(6H2O·0.1 mmol,23.8 mg)的四氫呋喃-水混合溶液(4 mL,體積比為3∶1)。將所得的混合物加熱回流1 h后冷卻至室溫,過濾,濾液在室溫下靜置4周后得到綠色塊狀晶體1,產(chǎn)率78%(以Ni為基準)。分子式C40H42N4NiO12(Mr=829.49),元素分析值測量結(jié)果(%): C,57.87;H,5.06;N,6.75;實驗值(%): C, 57.79; H, 5.11; N, 6.86; IR (ν, cm-1):3 399(br),2 966(w),1 686(m),1 613(m),1 541(s),1 509(w),1 386(s),1 334(w),1 292(m),1 263(m),1 217(w),1 184(w),1 017(w),788(m),772(m)。
選取晶型完整、大小合適的晶體放置在單晶衍射儀上,測試溫度為294(2)K,輻射源(Mo Kα)波長為0.071 073 nm,在2.70°≤θ≤25.00°范圍內(nèi)以φ-ω變速掃描方式,收集晶體的衍射數(shù)據(jù)。所有非氫原子坐標用直接法解出,然后采用全矩陣最小二乘法進行修正,氫原子坐標通過理論加氫確定。所有衍射數(shù)據(jù)還原和結(jié)構解析工作用SHELXTL-97程序完成[15-16]。配位聚合物1的晶體學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部分鍵長和鍵角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CCDC申請?zhí)柎a為289371。

表1 配位聚合物1的晶體學數(shù)據(jù)Table 1 Crystallographic data of 1

表2 配位聚合物1的主要鍵長和鍵角Table 2 Selected bond lengths (nm) and bond angles (°) for 1
配合物1的不對稱單元由1個Ni(II)離子,2個L配體陰離子,2個配位水分子和2個晶格水分子構成。Ni(II)分別與4個來自L配體陰離子的單齒羰基氧原子和2個來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變八面體構型(見圖2)。Ni-Ocarboxylate的平均鍵長為0.205 1 nm,Ni-Owater的鍵長均為0.211 2(3) nm。羰基O1/C11/O2與苯并咪唑環(huán)之間的二面角為20.88°,呈現(xiàn)較小的扭曲。另一個羰基O3/C20/O4與苯并咪唑環(huán)之間的二面角為86.37°,近似于相互垂直。L配體陰離子連接中心Ni(II)離子形成了一維環(huán)形鏈(見圖3),這些一維鏈進一步通過氫鍵作用被水分子連接形成了三維網(wǎng)絡結(jié)構(O6-H6A…O1=0.302 3(4) nm,O6-H6B…O5=0.295 6(4) nm和N1-H1…O6=0.272 4(4) nm)(見圖4)。另外,苯并咪唑環(huán)之間存在錯位的π-π堆積作用,其質(zhì)心距離為0.355 5 nm,平面之間的距離為0.336 4 nm,該弱相互作用在連接相鄰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圖2 配合物1的配位環(huán)境Fig.2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Ni in 1

圖3 配合物1的一維環(huán)形鏈Fig.3 1D loop-like chain of 1

圖4 配合物1的三維超分子結(jié)構Fig.4 3D supermolecular of 1
通過日本島津UV-24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以CH3OH為參比溶液,在室溫條件下測試了配合物1及其配體L的紫外-可見光光譜。
如圖5所示,配體L有兩個吸收帶,中心位置分別在224 nm和273 nm處,對應于配體的π→π*躍遷。配合物1的吸收帶與配體L的非常相似,只是顯示出輕微的藍移,可以認為是配體L的π→π*躍遷。

圖5 配合物1和配體L的紫外-可見光譜Fig.5 UV-Vis spectra of 1 and L
用熒光分光光度計在室溫下測量配合物1和配體L的熒光光譜。如圖6所示,自由配體L在281 nm下受激時會在338 nm處有發(fā)射,而配合物1在281 nm下受激時會在343 nm處出現(xiàn)一個強的寬發(fā)射峰。一般來說,自由配體的熒光發(fā)射波長取決于其分子中π和π*分子軌道的能級差,而能級差與分子的π共軛程度有關。對于金屬配合物來說,紅移可以歸結(jié)為配體與金屬間的電子轉(zhuǎn)移。與配體L相比,配合物1的發(fā)射峰紅移了約5 nm,因此,可以認為配合物發(fā)射光譜的變化是配體-金屬的電子轉(zhuǎn)移[17]。

圖6 配合物1和配體L的熒光發(fā)射光譜Fig.6 Fluorescent spectra of 1 and L
本文以3-(4-羧苯基)-7-甲基-2-丙基-3H-苯并[d]咪唑-5-羧酸為配體,與六水合氯化鎳通過溶劑加熱回流反應后靜置溶劑揮發(fā),制備了配合物1的塊狀晶體,并對其進行了結(jié)構和熒光性質(zhì)表征。配合物1首先由L配體陰離子連接中心Ni(II)離子形成了一維環(huán)形鏈,進而通過分子間氫鍵和π-π堆積作用形成了三維網(wǎng)絡結(jié)構。熒光光譜分析結(jié)果表明配體L和配合物1具有一定的熒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