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 ?要] 初中體育課堂和德育的有效融合,近年來一直是初中體育教師積極研究和探討的話題。文章從教師、學生兩個層面,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以及教學細節等,談將體育課堂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課堂;德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 ? G633.9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5-0019-03
將德育融入課堂,是近年來各學段、各學科教師都在研究和探討的話題。初中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如何將學科課堂與德育有效融合,是這個階段所有教育者都必須探索的問題。筆者一直以來也在對該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研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現整理出來,供專家、同行商榷。
一、教師精心準備,科學、有效地將德育融入課堂
(一)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德育的主題
根據每學期的教學計劃,筆者把初中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三大類,即體質體能類、技術技巧類、團隊協作類,然后針對這三類內容確定德育主題。1.針對體質體能類內容確定的德育主題涉及頑強拼搏、勇往直前、不畏艱難、自尊自愛、積極進取等。2.針對技術技巧類內容確定的德育主題涉及學習目的、初步職業理想、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初步職業道德等。3.針對團隊協作類內容確定的德育主題涉及維護國家尊嚴榮譽、維護民族團結、熱愛和平、尊重關心他人、團結友愛、愛班級、愛學校、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等。教師可依照分類篩選德育主題,再將具體體育授課內容與上述主題中的一項或多項掛鉤,從而把不同的德育主題具體、有效、有針對性地融入每個課堂。
(二)根據課程節點設計德育的開展方式
正常情況下,我們把體育課分為三大部分,即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從情感分配來講,體育課又可以分為情緒激發階段,探究、合作和身心發展階段,情緒調節階段。針對不同階段我們所采用的德育方式會有所不同。準備部分屬于情緒激發階段,一般采用直接性的語言教育,主要由教師進行表述。教師上課之初就應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德育目的,使學生第一時間就能明確本節課所要達到的德育要求。基本部分屬于探究、合作和身心發展階段,這是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階段,在此我們通常采用行為教育、榜樣示范、信任教育等手段。在學生學練的過程中,可根據不同情況、時機等靈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師通過自身行為的引領,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學生;教師及時表揚某學生的優秀表現并號召其他學生向他學習;教師對積極、主動的學生給予目光、手勢的肯定或者讓其負責某項活動等。結束部分屬于情緒調節階段,此階段主要是給學生放松身心和調節情緒的,因此我們一般也是采用直接性的語言教育:1.教師的總結性評價;2.團隊負責人的小結;3.學生個體的反思等。
(三)抓住課中點評進行個性化的德育滲透
體育課中,在每一個練習或項目進行時,教師都會進行點評,但教師不能只是單純地點評動作的完成情況,還要適時融入德育方面的點評,既要有針對整體的點評,也要有針對個人的點評。關于德育方面的點評一般可做以下分類:1.動作完成情況好,德育目的達成情況也好的,給予重點點評、表揚,給學生立出學習標桿;2.動作完成不佳,但德育目的達成情況好的,給予語言激勵以維持其練習的積極性;3.動作完成不佳,德育目的達成情況也不好的,給予個別指導或指派小老師進行引導;4.整個團隊完成好的,高調地給予集體性肯定,樹立團隊標兵并適時邀請團隊負責人介紹經驗。
(四)利用課堂總結環節檢測德育效果
每個課堂的結尾都會有課堂總結環節,任教者必須抓住這一環節對該節課的學科和德育效果進行檢測。在總結環節中,針對德育效果的檢測可以這樣做:1.教師提問檢測。如“這節課我們的德育主題是什么?”“對此你們有什么思想認識?”“你認為哪些地方還沒做到位?”等等。2.學生認知檢測。教師引導學生評出一節課的學習標兵。學生能根據教師要求推薦出學習標兵,說明大部分學生對這節課的德育主題形成了認同。3.學生自評檢測。教師讓學生對照課堂之初教師提出的德育要求進行自評。學生能進行客觀的自評,說明他們對德育主題所要達到的目的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學生主體參與,積極、主動地接受德育熏陶
(一)學生自主選擇對應德育主題
每學期初的第一節室內課,教師往往會在宣布教學內容的同時將所對應的德育主題一并拋給學生,然后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對各個內容的技術能力和運動能力不盡相同,所以,他們在選擇德育主題時會有自己的考慮。只有是學生自己選擇的目標,他們才會盡心盡力地去完成。例如,在耐久跑的單元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確定的德育目標是頑強拼搏,少部分學生確定的德育目標是積極進取。單元教學結束后,選擇頑強拼搏的學生基本都能取得良好以上的成績,選擇積極進取的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絕大部分都能取得合格的成績。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在選擇德育主題時也是結合自身能力的,但是,如果教師獨斷獨行,不尊重學生的意愿,就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二)學生主動選擇對應德育主題的競賽和游戲
每節體育課基本上都會有競賽和游戲的環節,教師在課前,可以將該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德育主題告知學生,邀請學生自主創新和選擇競賽形式與游戲內容,再由體育委員及時收集反饋意見報送給教師,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形式。如在排球墊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自主創新了一個很好的競賽形式:學生分組圍成圈,用一只排球對空墊球,墊球的同時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八禮四儀的相關內容。球落地或背不出相應內容的組就判斷失敗,哪個組堅持的時間最長就獲勝。該競賽形式試用下來,效果非常好,學生在這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幾乎每節課都要求采用該形式。單元教學結束后,90%的學生的墊球技術都得到了提升,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八禮四儀的內容也能熟記于心。從中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認可的教學形式,可以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學會評價,主動參與評價和自我評價
以前的課堂,對德育達成情況的評價,都是由教師進行的,其實這樣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評價,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評價和自我評價。以團結友愛的德育主題為例,教師首先要給學生解釋團結友愛的含義。團結友愛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在團結友愛的集體中,需要我們真誠地去面對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容忍別人的缺點,學習別人的優點,團隊成員之間互相包容、互相幫助。其次要指導學生抓住幾個評價的關鍵點:我(他人)真誠面對每個人了嗎?我(他人)容忍別人的缺點了嗎?我(他人)學習別人的優點了嗎?我(他人)幫助隊友了嗎?最后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做出理性的評價和自我評價。如果在每一個德育主題目標的實現過程中都能堅持這樣做的話,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學生能學會回頭看德育達成效果
德育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靠一個單元或一段時間的教學就能達成的,德育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師應時刻提醒學生、點撥學生,而引導學生回頭看,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1.單元教學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一同小結: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我們掌握了哪些技能?學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思想上有什么新的認識?等等。2.每節課的開始可以組織學生回憶上節課的所得,重點引導學生總結思想層面上的收獲。3.結合我校一日成長評價系統組織學生回頭看。成長評價系統的內容和流程見表1:
學生能經常地回頭看,德育效果肯定會得到鞏固。學生有了回頭看的習慣,德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上是筆者將初中體育課堂與德育融合的一些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初中體育課堂融入德育,切忌空、大、虛,一定要提前做好計劃、設計好方案,從而將德育落到實處。
[? ?參? ?考? ?文? ?獻? ?]
[1]? 蔡野.初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J].田徑, 2019(9):60-61.
[2]? 胡斌.簡論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運動,2018 (21):111+130.
(責任編輯? ?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