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高青梅 蘇光
摘 要:隨著我國民政領域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在特殊困難群體及家庭社會服務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制度性”失獨家庭是中國特殊困難家庭,傳統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多運用問題分析范式,失獨者被視為“病人”,服務過程強化失獨家庭的挫敗感和無助感,削弱家庭自我復原力。嘗試引入優勢視角,探索出“合作關系、優勢資源、增能環境及介入服務”四維協同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實踐模式,不僅能有效實現失獨家庭自我復原,還對民政領域社會工作服務本土化發展和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服務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政領域社會工作;失獨家庭;優勢視角;服務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3.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2-0146-03
一、問題提出
2018年12月民政領域社會工作推進會上,指出我國民政領域社會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聚焦民政主要領域,發揮社會工作對民政事業的推動作用。其中,為特殊困難及家庭提供樹立生活信心,修復社會功能,改善生活品質的社會服務工作成為社會工作重要的職責之一。我國20世紀80年代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對遏制我國人口過度增長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這一政策推動下也形成了天然存在風險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當獨生子女出現意外死亡后,父母又因年齡過大而不能通過補償性生育消除風險,產生我國特殊困難家庭“失獨家庭”。衛生部公布的《2010 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中國每年新增7.6 萬個失獨家庭,全國失獨家庭已超過百萬個。”如何應對這失獨群體迅速增長和有效解決失獨家庭困境,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關于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開展各類關懷性服務,幫助失獨家庭成員解決實際困難。國內學者針對社會工作介入失獨家庭的研究多采用“問題視角”分析范式,其中,社工是對失獨家庭問題的理解和分析的“專家”,主導整個服務;失獨者則被貼上牢固“問題”標簽的“病人”,服務過程強化挫敗感,削弱失獨家庭自我復原力,失獨家庭出現習得性無助感,習慣性地依賴外部“專家”。筆者嘗試突破“問題視角”的局限,探索運用優勢視角探索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實踐模式,是一次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有益嘗試,對民政領域社會工作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優勢視角下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的內涵
優勢視角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精神障礙人士社會工作服務實踐的反思。該視角認為不幸和困境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必定會經歷,人是積極的、發展的能動個體,在人生經歷的每個不幸中成長;相信每個人、家庭都有能夠應對困境的優勢;在任何環境中的人們都可以獲得環境的資源;抗逆力高的人能夠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逆境。
優勢視角下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有顯著的特征:首先,幫助失獨家庭建立起解決失獨生活中面臨困境的資源和能力的信心。其次,不同角度解讀困境,關注到困境下群體內部保護能力和外部保護資源的正向變化。失去獨生子女對失獨父母帶來沉痛的打擊,留下永久性的創傷,但當失獨家庭勇敢接受失去獨生子女留下的永久性傷痛的事實,用積極情緒化解對失獨生活困難的恐懼,其身心都會恢復到最佳狀態,并形成堅強、平和、樂觀等個人品質,會成為應對未來生活困境的良好基礎;失獨家庭的困境已經引發政府、社會組織、學者的積極關注,這些都成為失獨家庭可依賴的保護性資源。最后,以失獨家庭抗逆力提升為目標,服務更強調幫助失獨者接受現實并且調整自己心態,重塑生活意義,積極應對失獨生活中的困境。
三、優勢視角下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實踐探索
筆者在2015年中央財政資助哈爾濱失獨家庭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中發現,社工運用優勢視角為失獨家庭提供社會服務,探索出“建立合作關系—失獨家庭優勢評估—創設增能環境—優勢介入服務行動”的服務實踐路徑。其中,“建立合作關系”是服務實踐基礎,“失獨家庭優勢評估”“創設增能環境”和“優勢介入服務”構成服務閉環,維持服務實踐的遞進和持續。優勢評估發現的家庭內外部優勢(失獨家庭優勢評估),創造宜于優勢發揮效果的環境(創設增能環境),再通過優勢介入服務激活能夠幫助失獨家庭改變和恢復活力的“優勢”,提升失獨家庭的抗逆力水平(優勢介入服務),“優勢介入服務行動”又會促進新“優勢”產生,進入到新一輪的服務過程。
(一)建立合作關系: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基礎
任何群體的社會服務都是建立在某種關系上的服務,助人關系決定助人服務的成效。失獨家庭社會服務是以成長改變為導向的合作關系。但失獨者不易接觸,他們主動斷裂社會關系,逃避社會交往,如何與失獨家庭建立合作關系是首要突破的服務難題。
1.創設接觸情境,破除交往阻礙。選擇恰當的接觸情境能夠促進合作關系建立。一是普適性社區服務接觸。利用健康體檢、慰問活動、節日晚會等區域性失獨群體的活動,創造接觸機會,建立互動良好的服務者形象。二是互聯網的虛擬社交接觸。通過電話、微信、公眾號平臺等平臺與失獨者交流,網絡的匿名化可以降低防范機制,減少交往障礙,減低接觸成本。三是具體事件接觸。當社區中失獨家庭出現亟須解決的問題,社工進入社區向失獨家庭提供綜合性社會工作服務,幫助解決問題,進而走進失獨家庭了解心聲。
2.建立共同工作機制,轉變服務者的“專家”角色。服務過程有意識地邀請失獨代表參與座談會、聯席會、工作組,采用問卷及訪談的方式征詢意見或服務反饋,開發失獨群體志愿者等方式與失獨者一起工作。潛移默化地傳遞“陪伴失獨者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的服務理念,避免救世主或專家身份,降低依賴性,將決定權歸還給失獨者。
3.加強服務團隊能力建設。社會服務過程是服務者與失獨者共同學習的過程,要讓失獨者成長改變,先需要服務者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如“優勢觀察”能力。改變慣性的問題視角,學會用心傾聽失獨者的故事,了解失獨者的獨特觀察視角和成長改變的優勢,找到成長改變的機會;“換位思考”能力。社會工作者站在失獨者的角度觀察,體會失獨者內心的認知、情感,適時與失獨者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可以如實地表露自己的擔憂和猶豫,與失獨群體建立一種日常生活式的雙向交流;“學會植入希望的溝通方式”。使用場景化、自我披露、陪伴、肯定等溝通技巧,通過溝通達到增強失獨者的改變意愿及信息,讓失獨者看到改變的方向和途徑。
(二)失獨家庭優勢評估:失獨家庭社會服務的核心
優勢評估是與失獨者一起發現能夠應對其生活困境的優勢的過程,過程發現的“優勢”直接影響到后續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工作的方向,處于服務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對失獨家庭內部優勢評估。服務者與失獨家庭平等對話、互惠分享發現的有助于失獨者改變的資源。如失獨家庭以親情、健康快樂、服務他人和社會或宗教信仰作為生命意義,可以引導失獨父母參與可以實現其生命意義的活動;失獨夫妻的親密關系,原始家庭的凝聚力及親屬的團結等失獨家庭支持系統為其提供穩定的支持資源;失獨群體較強的互助與交往的愿望和實際交往行動,同質群體的朋友圈內的群體交流,實現宣泄情緒,重建自我,分享恢復的經驗、相互勉勵和支持,有利于哀傷的撫平和復原。另一方面,家庭外部環境資源。社區資源包括提供給社區居民互動的空間和居民家庭的各類支持性服務活動,擁有社區工作者、鄰居、相關計生工作人員等人力資源。涵蓋企業政府財力支持、高校智力資源的投入、社會組織公益服務、社會輿論的保護等社會資源。
(三)創設增能環境:失獨家庭社會服務的保障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個人與環境具有雙性互動性,人適應環境,而環境對個人生活進行塑造。可見,為失獨家庭營造能夠激活失獨者的優勢,促進失獨者自身改變的增能的環境氛圍極為必要。
1.公眾方面。通過宣傳教育活動塑造“痛并快樂”的失獨群體文化,形成良好的公眾輿論氛圍。以積極、正向的宣傳形式塑造“痛并快樂”的失獨文化,即失去孩子的傷痛不會消失但依然可以向陽而生。改變媒體、公眾對于失獨者的悲哀的標簽化定義,營造積極向上的公眾認知環境,且影響失獨者自身認知改變,為失獨者注入希望,促進其接受現實并且開始思考生活意義。
2.社會方面。通過“情境體驗”和家庭支持性服務的方式,弱化普通家庭與失獨家庭的差異,促進社會理性科學地看待失獨家庭。首先,為獨生子女家庭開展生命教育、自我保護、心理健康等預防性服務,引導大學生參與為失獨家庭志愿服務,建立積極認知及情感體驗。其次,運用人境心理學的“情境體驗”,讓普通家庭感受失獨家庭的全貌,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失獨者的生活,形成積極的生活心態。最后,提供健康養生、社區照顧和經濟救助等一般性家庭支持性服務,提供融合的氛圍,引導失獨家庭與普通家庭良性互動。
3.政府方面。通過與政府、社區及社會組織合作,發揮政府及社會組織的政策及資源優勢,為失獨者搭建學習和交流平臺,形成宏觀支持環境。可以嘗試與民政、衛生健康委員會、民間組織管理局等單位合作,失獨之家的場地及物力提供支持,緩和政府和失獨家庭的關系,感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懷和支持。
(四)優勢介入服務:失獨家庭社會服務的行動策略
優勢介入服務行動是激發失獨家庭優勢,實現其自我復原的重要行動過程,整個過程分為“抗爭、激發、保持、行動及正常化”五階段。
1.在“抗爭階段”行動目的是創傷治療,傾聽失獨者的苦惱和體驗其生命故事,并且給他們一些改善的建議,可以輔助運用藝術治療、團體治療、心理輔導等提供心理復原服務。
2.在“激發階段”行動目的是讓失獨者關注到自己的優勢,幫助服務對象重新以更為積極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運用小組、個案和社區方式,引導失獨者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培養組建一支涵蓋社工、心理專家、養老服務專家、大學生及志愿者等跨專業的失獨家庭服務團隊提供優質服務。
3.在“保持階段”的行動目的是維持失獨者及家庭改變的動力。可以利用失獨群體主動參與自我服務,外部物質及政策激勵,同伴教育等方法不斷提升失獨群體改變的動力。
4.在“行動階段”的行動目的是讓失獨者能夠與環境的資源鏈接起來形成良性互動。可以立足社區資源,以家庭關系、健康娛樂、社會志愿服務及康樂興趣等失獨者的興趣特征,輔助培育自助公益服務隊,實現失獨者自助與互助的實現;借助飲食、風俗、氣候等本地特點開展社會康復性服務,失獨者重拾居民身份與普通鄰里交流,感受快樂,恢復正常的社會交往。在其間利用新媒體技術,發揮公益傳播的作用,營造社區共融文化,積極向上的關愛氛圍。
5.在“正常化階段”的行動目的是構建失獨家庭社會服務長效機制。通過引入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機構等社區中的正式社會服務資源,完善“社區+社工+社會組織三社聯動”機制,培育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于失獨家庭的社會組織及機制,推動失獨者自我服務性社會組織建立。
結語
優勢視角強調優勢及失獨家庭自身的改變能力,突破了傳統問題視角分析范式的局限,成為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實踐的重要介入視角。基于優勢視角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實踐,是一種“合作關系、優勢資源、增能環境和介入行動”四維協同服務實踐模式,具有“合作關系為基礎,家庭優勢評估為核心,創設增能環境為保障,優勢介入服務為行動策略”等特征,能有效協助失獨者促進自我康復。但筆者沒有強調單純基于優勢視角社會工作介入失獨家庭足以解決失獨家庭問題,而是在不斷嘗試突破失獨家庭困境,發揮社會工作在民政領域社會服務實踐的創新性。
參考文獻:
[1]? 房曙光.斷裂、社會支持與社會融合:失獨老人社會生活的重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9):105-112.
[2]? 張必春,李亞男.增能與復原:優勢觀點下失獨群體救助的和會工作因應[J].社會科學研究,2018,(5):102-107.
[3]? 張丹.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模式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5):21-22.
[4]? 劉海麗.優勢視角: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性模式[J].學理論,2017,(9):106-108.
[5]? 陳藝華,葉一舵,黃風南,劉富強,張振瑞,崔麗華.失獨父母生命意義的重塑[J].中國特殊教育,2016,(9):72-77.
[責任編輯 百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