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婧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完善了現階段教學的目標與方向,使教學向更加規范有效的層次提高。新課程標準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科的關鍵能力,包括相關的技能和情感。以一線教學經驗為基礎,初步探索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滲透
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數學模型、計算、數據解析、直觀想象、邏輯推理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在小學階段,要實現如上幾個方面在教學中的滲透與提高,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好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做到點滴滲透,最終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筆者認為,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做到核心素養的滲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讓教學設計更有效率
從設計之初就讓整個課堂更有內涵,更有效率,是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對于核心素養的滲透也應如此。對課堂教學的設計,針對整個課堂的流程、重心、重難點,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有所側重地設計,科學規劃每一個教學環節,為數學課堂教學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切入點,并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有效滲入數學文化知識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脈絡有清晰的概念,從而形成整體認識,最終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學得知識與技能,感知方法與過程,也能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塑造,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讓教學情境更有內涵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對于小學生尤為如此。為了避免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教師盡力營造開放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很有必要,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在交流探究質疑中學得知識技能,提升核心素養。
一是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數學學科既是抽象的“數字與公式”,又是來自實踐歸于實踐的生活產物。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多設計一些學生能親自參與、直面問題、把抽象問題具象化的實踐操作環節,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最終得到知識與技能,做到滲透核心素養。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爭辯等形式讓學生全員參與,在活動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中,創新精神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詳細引導學生進行操作與交流。在設計問題、引導交流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設計新的思路,得到新的結論,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與交流、師生間的探究中不斷學習與提高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得出結論的能力,讓創新意識在操作中產生與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三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新的數學課堂中學生不再是聽眾,而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角色定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其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有意識地指導與培養,從而在日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讓課堂評價更加多元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被評價的需求在新的教學理念下要得到充分的重視。新的課堂教學環境要求我們必須正視與重視課堂評價。完善數學評價考核方式,改變傳統重成績輕過程的評價模式,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始終關注。教師要將關于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評價和教學考核之中,完善和優化教育教學評價模式。這不僅體現在提問、板演、練習、課堂檢測中,還要體現在學生的交流、探究中的表現,而這些表現正體現出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
四、讓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中會接觸大量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身邊出發,從生活中的問題探究,從而最終實現數學的生活化與實用化。多設計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甚至跨學科、跨學段的活動,以符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綜合實踐能力的需求,真正做到綜合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滲透核心素養的教學觀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作為課堂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合作者,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的每一個步驟、階段,逐步獲得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滿足其自我探究的內在需求,最終才能使學生學得知識與技能,成就自我。
參考文獻:
[1]白玉振.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之我見[J].中外交流,2017(32).
[2]魯自福.關注核心素養,提升教學質量:小學數學創新改革之我見[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
[3]孫青.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研究[J]. 發現(教育版),2016(7).
[4]郎廣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初探[J].科學咨詢,2018(20).
[5]唐莉.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08(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