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一、論點設置縝密
當一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明確之后,如何設置分論點,就成為寫好議論文的關鍵。分論點從屬于中心論點,為論證中心論點服務。一篇作文圍繞中心論點,一般要分解出兩個以上的分論點,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作文才有說服力。
1.概念分析法。
這里的概念指的是作文中心論點中的關鍵詞語,要對這些詞語加以分析,明確其內涵和外延,對中心論點進行價值性判斷,揭示這個中心命題的基本屬性,類似于下定義。
2.因果分析法。
這里的“因”是指分論點,“果”是指中心論點。在確立了中心論點(果)后,再來分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其產生的原因,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從而形成分論點。
3.辯證分析法。
就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況加以對照比較,從而從正反兩個方面提煉分論點。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心論點進行正反對照分析;二是對中心論點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4.條件分析法。
就是把中心論點當作一個問題或一種任務,然后追問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方法,從“怎么辦”的角度,以中心論點作為結果,提煉滿足這一結果的“條件”“措施”“途徑”來設立分論點。
設置分論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分論點設置忌脫離中心論點。分論點是依據中心論點提煉出來的,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在設置分論點時,一定不能脫離中心論點。
(2)分論點設置忌“前言不搭后語”。議論文的幾個分論點應該是按照同一尺度、同一標準切分出來的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應該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否則,我們切分出的分論點就會出現“前言不搭后語”的現象。
(3)分論點設置忌混亂。幾個分論點之間應該構成一種并列或遞進關系,而不能存在包含或交叉現象,否則就容易因概念間的界限不清而造成結構的混亂。
二、說理分析有理有據
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個問題,分解成比較簡單的組成部分和因素,理清它們之間的本質、屬性、彼此關系。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事物、問題的本質和核心,使論據更好服務論點。分析論據可用以下方法:
1.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有其外在與內在的原因,任何現象的背后都有其實質。舉出事例后,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或揭示事件的實質,以增強作文的論證力度。
2.由此及彼法。
分析論證時,可以由所舉事例聯想到與之相關或相反的方面。這樣既形象,又豐富了作文的論證內容。
3.反向假設法。
分析論述時,舉出正面事例后,從反面進行假設、分析;或舉出反面事例后,從正面進行假設、分析;或舉出古代事例后,假設發生在當今會是什么樣子。這種反向假設的論證方法能夠使論證更深入。
4.對比分析法。
在舉出正反事例后,緊扣觀點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正反對比,是非鮮明,從而使讀者認識到如何做是正確的,如何做是錯誤的。
5.意義分析法。
舉出典型事例后,緊扣觀點,聯系社會現實,分析事例的現實意義。
6.辯證分析法。
舉出典型事例后,從不同的角度對事例進行辯證分析,打破思維定勢,使議論更深刻、更全面。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形成了許多可貴的精神,有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有女排精神、工匠精神……
班級計劃舉行“筑夢·追夢·圓夢”主題班會,根據你的高中職業生涯規劃,你為自己的未來選擇了一份什么樣的職業呢?你認為這份職業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精神呢?你又將怎樣在從業生涯中發揚這種精神呢?請結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感受、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試題分析
文題材料緊扣“精神”主線,立意高遠,時代感強。一個民族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歷史發展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唯有中國少年抖擻精神,中國才能不斷地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致每一個奮斗的中國人”,號召大家發揚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黃牛精神,激揚風雨無阻向前進的豪情,凝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力量,在新的征程披荊斬棘、開拓創新、堅毅前行。
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新課程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引領考生從興趣向志趣轉化、從志趣向志向轉化的導航作用。對于考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放眼世界,展望未來,從而確立人生方向,發揮個人優勢,突破人生格局,將自己塑造成能夠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例文展示
懸一壺,濟一世
顏晶晶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懸一壺,濟一世”。無需多言,大家便知道我未來想做的職業是醫生——救死扶傷,懸壺濟世。
醫生應有濟世精神。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無論面對怎樣的病人,醫生都應平等視之。正如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若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醫生應有鉆研精神。作為一名醫生,自身的醫學素養是極其重要的。古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也有李時珍歷時27年,寫成《本草綱目》的故事,這些先輩都給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要想成為一名醫生,就應當有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醫學素養,這是醫治病人的前提與保證。
醫生應有忘我精神。“忘我”是指忘記心中的“小我”。現代社會,誘惑隨處可見,身為一名醫生,應當堅守底線,不能將醫術當作牟利的工具。唯有忘我,才能心無旁騖,不忘初心。
要想成為一名能夠“懸壺濟世”的醫生,濟世、鉆研、忘我,三種精神缺一不可,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依賴,共同樹起白衣天使的豐碑。
若我能夠成為一名醫生,我將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為三個時期:首先是“筑基”,這一時期我要埋頭學習醫書上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是無數醫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只有先傳承經驗,然后才能更好地發展、創新。將基礎醫學知識融會貫通后,便到了“躬行”時期。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將已經學到的醫學知識進行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鞏固加深正確的地方,修正完善錯誤的地方。在這一時期,我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拒絕誘惑,嚴守醫德,堅持底線。最后是“濟世”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將進入“至人”境界。不但醫術精湛,品行端正,還心如明鏡、至誠至善。若我能成為一名醫生,這個境界也將是我的畢生追求。
我若為醫,當以一顆方正之心,護一方父老安康,懸一壺,濟一世,只求問心無愧:無愧于己,無愧于天,無愧于地!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江蘇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16)班】
點評
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在對醫生職業精神的闡釋上,分別從醫生應有“濟世精神”“鉆研精神”“忘我精神”三個角度切入,從大處著眼,精準提煉;在對醫生職業的規劃上,設定了從“筑基”到“躬行”再到“濟世”三個時期,逐步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行文流暢自然,說理層層深入,是一篇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