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契訶夫曾在他的《櫻桃園》中這樣動情地描寫大森林:“不可思議的大森林啊……你本身包括了生與死,你既賦予生命,又主宰滅亡。”森林,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它豐富又復雜,帶給我們許多啟示。
森林中的紳士
茅盾
據說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種“得天獨厚”的野獸,這就是豪豬,這是“森林中的紳士”!
這是在頭部,背部,尾巴上,都長著鋼針似的刺毛的四足獸,所謂紳士相處,應如豪豬與豪豬,中間保持相當的距離,就因為太靠近了彼此都沒有好處。不過豪豬的刺還是有形的,紳士之刺則無形,有形則長短有定,要保持相當的距離總比無形者好辦些,而這也是摹仿豪豬的紳士們“青出于藍”的地方。
但豪豬的“紳士風度”之可貴,尚不在那一身的鋼針似的刺毛。它是矮胖胖的,一張方正而持重的面孔,老是踱著方步,不慌不忙。它的瀟灑悠閑,實在也到了殊堪欽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壞的灌木叢中玩上一個整天,很有教養似的邊走邊哼,逍遙自得,無所用心,宛然是一位樂天派。它不喜群居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獨,由此可見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
豪豬全身的二萬刺毛都是中空的,這些空心針似的刺毛是絕妙的自衛武器,別的野獸身上要是刺進了幾十枚這樣的空心針,當然會有性命之憂,因為這些空心針是角質的,刺進了溫濕的肌肉,立刻就會發脹,而且針上又遍布了倒鉤,倒鉤也跟著脹大,倒鉤的斜度會使得那針愈陷愈深。因此,遇到外來的攻擊時,豪豬的戰術是等在那里“挨打”,讓敵人自己碰傷,知難而退。
然而具有這樣頭等的自衛武器的它,卻有老大的弱點:肚皮底下沒刺毛,這是不設防地帶,小小的老鼠只要能夠設法鉆到豪豬的肚皮底下,就是勝利者了。但尤其脆弱者,是豪豬的鼻子。一根棍子在這鼻尖上輕輕敲一下,就是致命的。這些弱點,豪豬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所以遇到敵人的時候,它就把腦袋塞在一根木頭下面,這樣先保護好它那脆弱的鼻子,然后四腳收攏,平伏地面,掩蔽它那不設防的腹部,末了,就聳起渾身的刺毛,擺好了“挨打”的姿勢。當然,它還有一根不太長然而也還強壯有力的尾巴(和它身長比較,約為五與一之比),真是一根狼牙棒,它可以左右揮動,敵人要是挨著一下,大概受不住;可是這根尾巴的揮動因為缺乏一雙眼睛來指示目標,也只是守勢防御而已。
敵人也許很狡猾,并不進攻,卻悄悄地守在旁邊靜候機會,那時候,豪豬不能不改變戰術了。它從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著頭(還是為的保護鼻子),倒退著走,同時猛烈揮動尾巴,這樣“背進”到了最近一棵樹,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當高度,自覺已無危險,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來,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什么事情似的。
這真是典型的紳士式的“鎮靜”。的的確確,它的一切生活方式——連它的戰術在內,都是典型的紳士式的。但正像我們的可敬的紳士們盡管“得天獨厚”,優游自在,卻也常常要無病呻吟一樣,豪豬也喜歡這調門。好好地它會忽然發出了聲音搖曳而凄涼的哀號,單聽那聲音,你以為這位“森林中的紳士”一定是碰到絕大的危險,性命就在頃刻間了;然而不然。它這時安安逸逸坐在樹梢上,方正而持重的臉部照常一點表情也沒有,可是它獨自在哀啼,往往持續至一小時之久,它這樣無病而呻吟是玩玩的。
據說向來盛產豪豬的安地郎達克山脈,現在也很少看見豪豬了,以至美國地方政府不得不用法令來保護它了。為什么這樣“得天獨厚”,具有這樣巧妙自衛武器的豪豬會漸有絕種之憂呢?是不是它那種太懶散而悠閑的生活方式使之然呢?還是因為它那“得天獨厚”之處存在著絕大的矛盾,——幾乎無敵的刺毛以及毫無抵抗力的暴露著的鼻子,——所以結果仍然于它不利呢?
我不打算在這里來下結論,可是我因此更覺得豪豬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1945年5月21日。
上一則雜談,昨日從一堆舊信件中檢(撿)了出來。看篇末所記年月日,方才想起寫這一則時的心情,惘然若有所失。當時寫完以后何以又擱起來的原因,可再也追憶不得了。
1945年10月14日記于無陽光室,重慶。
(選自《茅盾散文速寫集》,有刪改)
●一讀一練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從豪豬“待人接物”的方式,對敵人的戰術和無病呻吟等幾方面突出表現豪豬的“紳士”風度。
B.豪豬不得不改變的“戰術”無非就是拼命低著頭,倒退著走,依然以被迫進攻為主,安全后即安逸起來。
C.豪豬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仍免不了漸有絕種之憂,文章意在以多個設問引導讀者走向深層寓意。
D.附記里作者坦言“惘然若有所失”,并落款“記于無陽光室,重慶”,是在影射“紳士們”的世界的命運。
2.本文開頭將豪豬和紳士進行類比,對此你如何理解?
答:
3.結尾說“我因此更覺得豪豬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你認為這種生活方式隱含了什么深意?
答: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像一場戰爭突然結束,2014年林區宣布了禁伐令,喧鬧的伐木場頓時門前冷落車馬稀。在打掃“戰場”時,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時分我有緣造訪了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雖然天正降大雨,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向林地進發,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人類雖然早已進入現代文明,但是總忘不了找尋原始。判斷一個地方是不是夠原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人的痕跡。從純自然的角度來說,人的創造是對自然的種種干擾和玷污。所以探險家總是去尋找那些還沒有人文污染過的地方。沒有人來過,無路;奇景第一次示人,無名;前人沒有留下詩詞,無文。今天我們進入的正是這種“三無”之境,只有你與自然在悄悄地私語。
雖是來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說一說這里的石頭。國內很有名的一處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氣的石柱。還有貴州天星橋,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這里的石頭一律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巖,渾圓沉穩,高大挺拔,無不迸放著野性。石的分布無一定規則,或獨立威坐,或雙門對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喚,各具其態。
現在要說一說在亂石間爭榮競秀的苔蘚了。這是整個林區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濕潤的溫床。它生在地上、樹上、石上,綠染著整個世界,不留一點空白。最讓人感動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著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樹干,雖然內里已經空朽,你輕輕一碰就是一個洞,但經它一打扮,都仍保持著生命尊嚴。綠苔與枯樹正在悄然作著生命的轉換。
老林子中最美的還是大樹,特別是那些與石共生的大樹。有一棵樹,我叫它“一木穿石”。我們平常說“水滴石穿”,可是有誰真的見過一滴水穿透了一塊石頭?現在,我卻見到了一棵樹,一棵活著的樹,硬是生插在一塊整石之上,霸氣十足。它的須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點點沙塵,然后蟄伏在石面的稍凹之處,聚積水分,醞釀能量。松樹的根能分泌一種酸液,一點一點地潤濕和軟化石塊。成語“相濡以沫”是說兩條魚,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續。而這棵紅松種子卻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潤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終于感動了頑石,讓出了一個小小的空間。它趕緊扎下一條須根,然后繼續濡石、挖洞、找縫,周而復始,終于在頑石上樹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說剛才的那棵樹有男性的陽剛之烈,下面這棵便有女性的陰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長的條石上,兩條主根只能緊抓著條石的邊緣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間的樹身,全樹就成了一個丁字形,一個標準的體操“一字馬”。那兩條主根是她修長的雙腿,樹干是她曼妙的身軀,挺胸拔背,平視前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樹的根與身子長得一般的粗細,一樣的勻稱,一樣的美麗。好一個“幽谷美人”!
我們就這樣在綠色的時間隧道里穿行,見證了大自然怎樣在一片頑石上誕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類鋪床,以灌木蓄水遮風,孵化出高大的喬木林,就成了動物直至我們人類的搖籃。這時再回看那艘石頭巨艦,是泰坦尼克號?是哥倫布的船?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遺物?都不是。它沉靜地停在這里,是特別要告訴我們,假如沒有人的干擾地球是什么樣子,大自然是什么樣子,我們曾經的家是什么樣子。當年我們屈從了這片原始林,現在它給我們友好的回報,留下了一面大鏡子,照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朝代之興替;以這片原始林為鏡,可知生命、人類和地球的興替。
我下山時,看見沿途正在修復早年林區運木材的小火車路,不為伐木,是準備開展原始森林游。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2日,有刪改)
●一讀一練
1.下面對散文藝術特色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主體部分的順序非常清晰,從發現原始林,到進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離開,有頭有尾,脈絡分明。
B.作者描寫原始林里的石頭,寫云南石林、貫州天星橋是為了在對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頭野性十足的特點。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間的過渡,比如第七段開頭運用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內容自然銜接。
D.文章依次寫了原始林里的石頭、苔蘚、大樹,步步遞進,層層深入,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世界,讓人如臨其境。
2.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原始林,為什么從第四段開始花了很多筆墨寫石頭?
答:
3.文章在細致寫景的同時,還有一些恰到好處的議論。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