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考錦囊
一、探究命題規律
1.文本選擇——突出淺易。
(1)從高考文言文所選文本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與次常用詞。(2)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中學語文課本中常見的文言句式。(3)從文章的體裁來看,主要是敘事揚德的傳記,而不是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著作。(4)從文章內容涉及的范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5)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看,屬于典范的傳記作品(均選自《二十四史》)。
為此,考生在新一輪文言文翻譯專題復習中,可以參照上述五條標準,大膽舍棄那些“繁、難、艱、深”的文言文閱讀文段。
2.命題方式——趨于穩定。
(1)題型:主觀題。
(2)題量:2道小題。
(3)字數:40字左右。
(4)賦分:10分。
二、明確考查方向,掌握復習重點
高考文言句子翻譯題考查的雖然是全句的翻譯,但命題者對文句的設定是獨具“慧眼”的——他們總是選擇那些帶有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來讓考生翻譯。這些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積累性的,如重要實詞(包括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和重要虛詞;另一類是規律性的,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為此,廣大考生在備考時必須將上述2大類、5個方面列為復習重點,對其加以系統梳理和針對性訓練。
三、堅持四個步驟,確保答題準確
要確保文言句子翻譯的準確,考生在答題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四個步驟:
1.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和重要語法現象,因為這些都是高考閱卷時的采分點,必須仔細斟酌。對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筆將這些采分點一一圈注出來,提醒自己注意。
2.切。將文言句子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用“留、對、拆、增、刪、調”六種方法逐一翻譯,確保字字落實。(1)留: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等都可以保留下來。(2)對:將已由單音節發展為雙音節的詞對譯出來。(3)拆: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恰好是一個雙音詞,應拆成兩個單音詞分別進行翻譯,而不能用現代漢語中雙音詞的詞義去翻譯。(4)增:增補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詞語活用后的新增內容。(5)刪:有些文言虛詞沒有實際意義,或為語氣助詞,或表示停頓,或是湊足音節,或起連接作用,在翻譯時就可以刪去。(6)調:文言句子中的倒裝句式(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在翻譯時要調整好位置。
3.連。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翻譯出來的詞義連綴成一個語意通暢的文句。
4.謄。在逐一查對文言句子中的采分點全部落實到位以后,將正確答案謄寫到答題卡上。在謄寫過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以上就是高考文言句子翻譯題備考的大致要點,考生要把握命題規律,明確考查重點,學習翻譯方法,增強答題技能,在平時就做好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積累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
【姜有榮/供稿】
拓展延伸
最易錯譯的文言句式
高考中的文言翻譯題往往要求翻譯一些帶有文言句式的句子,考生在翻譯時一定要看清句式,準確判斷。下面是一些容易錯譯的文言句式:
1.判斷句
一般的判斷句都帶有判斷詞“……者……也”,比較好辨認。難辨認的是那些不帶判斷詞的。如:
劉備天下梟雄。(《三國演義》)
譯文:劉備是天下的英雄。(翻譯時必須加上判斷詞“是”。)
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
譯文:(羅提督)還延請讀書人一一記敘那些事情,實在是個不尋常的男人。(“洵”是“誠實、實在”之意。)2.被動句
一些帶“見”字的被動句容易譯錯,要謹慎翻譯。如:
(申)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汪琬《堯峰文鈔》)
譯文:申甫多次憑借他的兵法拜謁許多高官大臣,經常不被聽從、相信。(“不見聽信”是被動句。)
(朱)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范曄《后漢書·朱暉傳》)
譯文:朱暉做官正直,被上司嫉恨,擔任官職時常被人彈劾。(“見忌于上”是被動句。)
光武所幸之處,(陰興)輒先入清宮,甚見親信。(范曄《后漢書·陰興傳》)
譯文:光武帝親臨的地方,(陰興)總是事先進入清理宮室,很受親近信任。(“甚見親信”是被動句。)
3.主謂倒置句
主謂倒置句雖然不多,但比較難,容易錯譯。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甚矣汝”是主謂倒裝。)
殮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歐陽修《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譯文: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棺,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甚矣吾貧”是主謂倒裝。)
4.賓語前置句
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句比較常見,也較難翻譯。在大多數賓語前置句中,賓語為代詞,且有標志性字詞,如否定副詞“不”“未”等。如:
母歸,但見女抱庭樹眠,亦不之慮。(段成式《酉陽雜俎》)
譯文:后母回來,只見女兒抱著院子里的樹睡覺,也就不再懷疑她了。(“亦不之慮”是賓語前置。)
其李將軍之謂也。(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譯文:大概說的就是李將軍吧。(“其李將軍之謂也”是賓語前置。)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顧炎武《日知錄》)
譯文:(那些請他人寫序的人)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自己。(“不吾知”是賓語前置。)
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管子·小匡》)
譯文:他知道我將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不吾予”是賓語前置。)
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北史·來護兒傳》)
譯文: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么呢!(“何言”是賓語前置。)
世即用我,而我奚以為用?(《鎮海縣志》)
譯文:世間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為世間所用呢?(“奚以”是賓語前置。)
5.定語后置句
翻譯一些定語后置句時,也必須注意,稍不留神就會譯錯,要謹慎翻譯。如:
(吳)良欲籍農故為兵者,民大恐。(《明史·循吏傳》)
譯文:吳良想把原來當過兵的農民登記編冊,百姓非常恐懼。(“農故為兵者”是定語后置。)
縉紳之交于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杜瓊《雪屋記》)
譯文:與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詩來歌詠它,叫我給它作(一篇)記。(“縉紳之交于孟祥者”是定語后置。)
6.狀語后置句
“于”“以”等,往往是狀語后置標志,注意其翻譯。如:
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蘇轍《伯父墓表》)
譯文:你作為一個縣令能夠這樣,比言事的官員好多了!(“賢于言事官遠矣”是狀語后置。)
君,我輩中人也,勿辱于縣。(張岳《張祖傳》)
譯文:您是我們這一類的人,不要僅僅為了做一個縣官而辱沒了才華。(“勿辱于縣”是狀語后置。)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臥以之。(《續古文觀止·醉書齋》)
譯文:一把竹椅,用它來坐;一張木床,用它來躺。(“坐以之”“臥以之”都是狀語后置。)
7.固定結構
(1)“無乃……歟”,意為“恐怕……吧”。如:
朋友之喪而若此,無乃過歟?(全祖望《姚敬恒先生事略》)
譯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傷)成這樣,恐怕有些過分吧?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譯文:(這)恐怕應該責備你吧?(“與”通“歟”)
(2)“……所以……”意為“……地方”。如:
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周公誡子》)
譯文:知道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好的,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3)“得非……乎”,意為“莫不是……吧”。如:
(陳)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譯文:陳治中騎著跛驢,當時還是平民,看見呂先生風采神韻高潔簡淡,就問道:“莫不是呂徽之吧?”
【李弗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