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常因作品的創作時代、內容、個性化語言等產生閱讀隔膜,喪失閱讀興趣;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常會在上課之初,“應景式”地采取情境導入,然后帶學生轉入對整本書內容的整理和識記,造成整本書育人功能的低效甚至無效。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筆者在執教過程中,嘗試創設真實、合理的情境,打通生活與書籍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真正理解整本書所承載的意義,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下面,筆者就以《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閱讀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一、引入問題情境,梳理作者觀點
整本書教學設置的問題情境應與生活情境相關聯,解決閱讀問題的過程應與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相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從不同角度向青年闡述了如何面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如故,解決的方法也依然有借鑒價值。筆者在課堂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你在學習和生活中最大的煩惱是什么?”筆者共收回758份問卷,通過對問卷結果的梳理和分析,設計了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
小明覺得自己“讀書無法”,也考不上理想的學校,不如到社會上鍛煉鍛煉。他的媽媽堅決不同意,還說他是“不孝子”,這讓小明很是苦惱。
立足這一情境,筆者要求學生結合《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相關內容,分析小明存在的問題,幫他解決煩惱。為使學生的回答有條理,筆者讓他們以“針對小明? ? ? ? (問題),朱光潛先生在第? ? ? ? 封‘? ? ? ? 的信中告訴我們? ? ? ? ”的句式進行交流展示,最后用自己的話加以總結。具體教學片段如下:
生:針對小明所認為的“讀書無法”,朱光潛先生在第一封《談讀書》的信中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這些閱讀方法簡單、實用、有效,只要堅持,一定會有收獲。
師:只說讀書方法比較籠統,我們要全面梳理要點。比如,讀書要有決心;讀書最要緊的是尋出一種興趣,養成一種習慣;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優質書籍;等等。
生:針對小明所認為的“考不上理想的學校”,朱光潛先生在第七封《談升學與選課》的信中告訴我們,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準,而不是只看鮮亮的學校招牌;求學最難得的是誠懇的良師、和愛的益友;做學問全賴自己,做事業也全賴自己。朱先生告訴我們沒有理想的學校,只有適合自己的學校。
師:你梳理出了信中要點,用詞也很準確。這封信很有現實感,告訴我們選學校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不能只看鮮亮的學校招牌。
生:針對小明“不如到社會上鍛煉鍛煉”的想法,朱光潛先生在第四封《談中學生與社會活動》的信中告訴我們,要做好當下自己的事。在第五封《談十字街頭》的信中又著重強調,十字街頭含有許多腐敗劑和許多需要打破的習俗,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我們在哪一個階段就要做哪一個階段的事情;社會有許多陷阱,從學校看社會,可能只會看到虛假的一面。
師:很好,你能把信中的關聯信息進行有效整合,整本書閱讀最需要這樣的整合。
……
學生把閱讀到的知識運用到情境中解決問題,教師要敏銳捕捉學生回答內容的不足,引導他們檢視書中觀點的合理性和個人理解的準確性。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少用籠統、寬泛的語言,要緊密結合與問題情境相關聯的書中內容,從而真正做到融會貫通,促進知識的內化。
二、再造問題情境,在合作中提升能力
初中生的生活閱歷不廣、知識儲備不多,加之閱讀時間較少,因此很難對整本書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師創設的情境“不僅要針對學生發展的現有水平,還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便于提出當前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又蘊含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能引發進一步學習的問題,形成新的情境”。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教學中,為使學生潛在的認知和整本書所傳達的信息建立有機聯系,最終對知識進行重構和內化,形成閱讀素養,筆者對情境進行了再造:
小明在大家的幫助下,決定繼續留校學習。他在語文學習中的最大攔路虎是寫作,為此,他給自己制訂了作文補差方案。小明的補差方案是否科學可行,請大家進行判斷,并結合《談作文》這封信,為小明提出合理化建議。
小明的作文補差方案同樣來自發給學生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每天閱讀美文,進行摘抄和背誦;
2.每天寫日記,積累寫作素材;
3.找一些好的文章進行仿寫;
4.多練習寫開頭和結尾,使開頭小、巧、美,使結尾精彩有力;
5.巧用修辭,多進行片段描寫訓練,使文章生動形象、文采飛揚;
6.謀篇布局要緊湊、嚴謹。
在補差方案的基礎上,學生精讀第八封信《談作文》,通過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在問題情境的驅動下,深化了對第八封信的理解。然后,學生參照第八封信,對補差方案進行修改。修改后,學生分小組進行有價值、高效率的合作討論,交流信中的細節和觀點,展示各自的見解,彌補自己在知識和觀點上的欠缺,對修改的方案進行重組或調整。最后,各小組選出最優方案向全班展示,教師進行點撥和指正。
在再造情境的引領下,學生先自主思考,再合作交流,最后修改、提煉,獲得適合的方案。這樣一來,學生既提升了認知水平,又增強了合作意識;既保持了個體的獨立性,又通過交流獲得了有益的意見;既深刻理解了朱光潛的寫作理念,又找尋到了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
三、創設比較情境,擬寫格言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部對青年談論讀書、人生、戀愛、社會活動和思想修養等問題的著作。朱光潛追求與青年讀者有一種平等親近的關系,在遣詞造句上親切自然、流利暢達。筆者引導學生預想小明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參照書中精彩語句,擬寫格言送給小明。學生擬寫的格言與書中的語言形成“落差”。學生在比較中,深切地體會到了書中語言的獨特風格。具體教學片段如下:
(屏顯:小明擺脫了煩惱,也有了補差方案,但是在未來的學習中還會遇到很多問題。小明會遇到哪些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應該怎么辦?請同學們參照書中精彩語句,撰寫格言送給小明,幫助他解決問題,突破困境。)
(學生閱讀、思考,撰寫格言。)
生:我認為他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作業太多,時間不夠。我想送給小明“不是時間問題,而是決心問題”這句話,讓他不灰心、不抱怨,堅持完成所有作業。
師:你是怎么改寫的?
生: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師:為何這樣改?
生:這樣更能突出決心。
師:誰來說說他改得怎么樣?
生:簡潔明了,觀點鮮明。
生:當前許多網絡流行語使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比如“哥偷的不是菜,而是寂寞”“哥練的不是肌肉,而是毅力”“姐看的不是燈會,而是人流”等,這些流行語,我們都很熟悉,更能激起共鳴。
生:短句節奏感強,鏗鏘有力。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那么,我們可以用這句話替換原文中的話嗎?請大家將這句話放到原文中讀一讀,感受一下。
(學生自由讀。)
生:我覺得不能替換。整封信語氣舒緩,娓娓而談,改寫的語句破壞了這種氛圍,造成了上下文語氣的不協調。
生:我也有這種感覺。作者用兩個“有沒有”營造出一種親切感,讓人感覺作者是和顏悅色的。
師:是的,寫作一定要有讀者意識,知道為誰而寫?!督o青年的十二封信》為書信體散文,作者在其中營造了一種朋友之間平等交流的氛圍,用委婉含蓄的語言建議青年怎么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要求青年怎么做。
……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因為熟悉原文內容,思維很快就被激發、調動起來。通過評價、討論、合作和加工,一句句充滿哲理的格言被創作出來。筆者通過設計擬寫格言的環節,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比較的情境,讓他們通過比較深入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張志公先生說:“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p>
在擬寫格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尋讀、查找,達成了深度閱讀,加深了對整本書的理解。
四、預設未來情境,進行仿寫練習
整本書閱讀既要“入眼、進腦”,更要“上手”。學生“讀到精妙之處,不覺手癢,小試牛刀,寫心得,寫感悟,寫相似的文字,文章的精髓便融化到讀者的血液中了”。學生學習文章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優點,進行模仿應用,會對整本書的內容和風格產生更加清晰的認知。為此,筆者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借鑒《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進行仿寫練習:
小明在大家的幫助下,考上了理想的學校。昔日朋友已經遠離。如果你是他的朋友,要給他寫一封短信,你會怎樣寫呢?
在仿寫訓練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事先給學生設計一些寫作支架,讓學生拾級而上。比如,教師可以抓住作者的署名“作文章”。在十二封信中,有“你的朋友,光潛”“你的好友,光潛”“光潛”“你的同志,光潛”“給你寫十二封信的朋友,光潛”五種署名。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作者變換署名,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不同嗎?不同的署名和信的具體內容有什么關系?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討論,學生會更好地領會文章內容與署名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正如朱光潛在《談作文》的信中所說:“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在這兩條路中間,寫生自然較為重要??墒桥R帖也不可一筆勾銷,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須從臨帖中領會?!蹦7轮卦谏袼?,而不是形似,但學生若缺乏對文體特征、寫作背景和寫作技巧的了解,在模仿過程中便會遇到很多挫折。對此,教師可以化整為零,各個突破,帶領學生從專項模仿做起,如模仿破題、模仿講故事的方式、模仿講道理的論證過程等。
總之,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多樣化情境,使整本書閱讀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破解閱讀與生活相割裂的現狀。多樣化的情境可以勾連過去、現在和未來,勾連不同的生活場域,引導學生利用從整本書中習得的生活哲理、寫作技法等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教師發展中心)
本文系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GH-13-18-L13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