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法點撥
高考閱卷專家說:“就寫作能力而言,審題準確是第一位的。”在寫作過程中,精準審題是“1”,才思、文采、新意等都是“0”,有了精準審題這個“1”,后面的“0”才有意義。“一失”導致的結果是“萬無”。廣大考生要做到精準審題,就必須學會“三問”。
一問“是什么”。
審清這一問,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界定”,即界定清楚文題中核心概念的基本內涵,厘清概念的外延和邊界;第二步是“審視”,即審視文題的構成要素,捋清這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第三步是“思辨”,即對文題的內涵、意旨和取向作出思考分析,結合自己對生活、人生和社會的獨特理解,進而擺出自己的鮮明觀點。
二問“為什么”。
“袖手于前,方能疾書于后。”要想在作文中把“理”說清楚,就必須在下筆前把“理”想清楚。為此,在審題過程中,考生必須將事物的內部結構和關系、運行規律、發展邏輯等揣摩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剪不斷,理還亂”,這就需要我們選擇一個看得透、吃得準的角度切入,從而把糾纏在一起的事理說清楚,道明白。這“一刀”可以切在此與彼、主與次、內與外、客觀與主觀等交匯點上,旨在理清頭緒,理順關系。只有這樣,寫出的作文才能讓人信服。
三問“怎么辦”。
在審題過程中,思辨“是什么”“為什么”的過程是“知”的過程,而思辨“怎么辦”的過程則是“行”的過程。我們只有在“知”的基礎上“行”,在“論道”的基礎上“踐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作文更具現實性和啟發性。任務驅動型作文尤應如此,它往往明確要求我們想出點子,亮出實招,去破解文題情境中的具體問題。這就如同醫生治病,在望、聞、問、切的診斷基礎上,開出藥方,進行治療。其操作步驟有三:一“聯”——聯系生活實際、人生經歷和社會現象,尤其要關注社會熱點事件;二“思”——反思當下需要作為、可以改進以及應該與時俱進、因勢而為之處;三“亮”——在可行性探究的基礎上,亮出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實際的措施。
“三問”是審題的三個基本維度,它不僅可以引導我們把題意讀懂、讀深、讀透,而且能夠幫助我們生成暢達的行文思路、嚴謹的布局結構、清晰的寫作提綱。勤對文題“三問”,審題功力自深。
范例展示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講:“白袍點墨,終不可湔。”意思是說一襲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遠也洗不干凈了。“白袍”如此,為人處世做學問,何嘗不會遇到相似情形呢?
試題分析
1.“是什么”?
在文題中,核心概念是“墨”,它不是指方法論層面的彎路或錯誤,而是指一個人在品德、心靈、人格、操守等方面的污點。舉例來說,魯迅先是在仙臺學醫,意在療救國民體魄;而后棄醫從文,意在拯救國民精神。學醫只是魯迅對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不是“墨”;而其兄弟周作人替日偽政府做事,人格、國格盡喪,這是“墨”。文題對“白袍點墨”是否定的,對“終不可湔”是痛惜的。據此,可以確立“守白不沾”“強大內心,不改初心”等觀點。
2.“為什么”?
對這道文題,我們需要想清楚兩個“為什么”。
其一,“白袍”為什么會“點墨”呢?首先,從內因來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人性是有弱點的,如私心、欲念等,所以內心不夠強大、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往往經受不住名利等各種誘惑。故王陽明嘆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其次,從外因來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外界的誘惑每時每刻都在侵蝕著人的意志,搖撼著人的定力,所以“免疫力”“抗腐蝕力”較弱的人往往經受不住考驗,淪為外界誘惑的俘虜。
其二,“白袍點墨”之后為什么“終不可湔(jiān洗,特指除去恥辱、污點等)”呢?首先,從既成事實的角度來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白袍點墨”之后就會留下痕跡,而人在自己的成長史上留下污點,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留下陰影,既成事實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抹不掉的。其次,從改變事實的角度來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人一旦誤入歧途,往往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是很難再改邪歸正的。要想回頭,就要戰勝心中重重“魔障”、外部層層“怪力”,其難度可想而知。
3.“怎么辦”?
在文題中,“白袍”怎樣才能不“點墨”呢?首先要“自律(自我約束)”,修煉自己的品性和操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且要慎終如始,不忘初心,堅守底線,“勿以惡小而為之”。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另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其次要“他律(外界約束)”,要用良好的家教家風、鄉規民約、社會公德乃至規矩意識、法治精神,約束人們的言行,塑造人們的“三觀”,讓人們“不想”“不敢”“不能”觸碰底線,“把私欲鎖進盒子”“把權力關進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