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呈霞
摘要
數學核心素養是以數學課程教學為載體,基于數學學科的知識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不僅需要提高數學閱讀能力,更需要提高文字表達能力,而數學小論文是聯結數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紐帶,是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核心素養 數學小論文 數學精神 人文情懷
我曾經觀摩了同一個班級的語文公開課和數學公開課,學生回答問題時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在語文課上,對于要求闡述自己觀點的問題,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思維縝密、表達完整,語句富有真情實感;而在數學課堂上,學生都是用“點到即止”式的詞匯表達。顯然,數學課堂上詞不成句的互動現象,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它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解題的角度,我們一直強調學生需要具備數學閱讀能力,但事實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還需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幾年來,我一直依托優秀的學生刊物,多角度引導學生嘗試創作數學小論文,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自己梳理對數學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解題方法的歸納和總結,學習課程后的感悟和小結等,形成文字,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創新力和表達力。
以下,我就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利用課堂生成的契機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小論文的創作,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一、創新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受數學學科的特征和考評機制的影響,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一提到作業布置,通常都是以習題為主。事實上,教師布置數學作業能有更多的選擇。
在教授“全等圖形”快結束時,我用圖片、視頻帶學生一起欣賞了著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其簡潔的幾何元素與蘇州古樸的園林風格完美融合,凸顯出博物館的端莊大氣。課后,我沒有像往常那樣布置解題類作業,而是讓學生結合課上的觀察和自己的感悟,寫一篇數學小論文。
學生認真地寫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個反思感悟的過程加深了他們對全等圖形的概念和全等變換等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他們對相關建筑物所體現出來的數學美感的認知也更加立體和形象。有學生在日記中提到這次作業是這樣寫的:“以前去過很多次蘇州博物館,當我再一次走近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時,我發現,又有了初次相識的歡喜縈繞心間。不僅僅因為它美,而是我還知道,它美在哪里。”
我國數學家傅仲孫先生說,幾何之務,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不在知其所以然,而在何由以知其所以然。道理相通,當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思維認識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時,我覺得數學于他而言,一定是富有樂趣的、靈動的。
二、創意詩詞凸顯人文價值
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更注重人性的養成與人格的塑造,強調教育是人的價值的引導及創造過程。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很好地將人文教育融入其中,無論是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還是對學生品格習慣的培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教授七年級“七巧板”一課后,我們數學組組織學生開展了“七巧板創意詩詞拼圖展”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發揮想象,創意不斷。有學生用七巧板拼成了“高腳杯”。有學生將七巧板與房子、流水、小橋等繪畫元素相結合,并配上了詩句:“小橋流水人家。”還有學生拼出了可愛的小雞小鴨,滿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歲月靜好。再如為端茶的人賦予“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的細致,為站立的人點綴“嫻靜如同花照水”的優雅……活動結束后,我請課代表將活動過程整理成文,是記錄是思考,也是對學習過程的深化總結。后將該文刊發于校報及校微信公眾號上,學生爭相瀏覽,并轉發給家長,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這個活動過程不僅讓學生對七巧板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也將數學中的趣味性和人文性一一呈現了出來。
三、思維導圖引出精彩故事
教授蘇科版數學八年級“分式”的復習課前,我帶著學生一起設計整章思維導圖。上課時,我邀請幾名學生分享他們的設計。其中一名學生把整章的思維導圖設計成一次精彩的旅行,主人公“分式”在環球旅行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大闖關,在一次次遇難涉險中,逢兇化吉,最終到達理想之地。
臺上的學生,發言精彩,聲情并茂,她的發言稿無疑就是一篇高質量的數學小論文;臺下的學生,興趣盎然,收效顯著。從分享者來說,她不僅很好地梳理了整章重要的知識點、易錯點、典型例題等,還呈現了繪聲繪色的情節故事,引人入勝;對臺下的學生聽眾而言,復習課不只是枯燥無味的題海遨游,也可以很接地氣、生動活潑;對教者而言,更能引發對課堂效率和模式優化的深層思考。這樣的一次分享活動,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嘗試,體現了數學教育的人文價值。
四、回顧梳理突破疑難困惑
教學中,我們往往都會遇到教學難點,這是由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發展決定的。因此,要突破教學難點,不僅要靠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更要關注學生的內化過程。
學生在學習因式分解的過程中,對因式分解常見的幾種分解形式,“身經百練”卻仍然錯誤頻出。我反復糾錯反復講,但收效甚微。后來,我嘗試讓學生自己去想一想,寫一寫,在因式分解中,常見的錯誤有哪些,一般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幾種,等等。當學生把越來越多的數學小論文交到我這里時,我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錯誤也越來越少了。學生在將自己接收的信息進行轉化,二次加工后再形成文字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過程,這比教師反復講,學生反復練,效果要好很多。
五、口頭表達反哺數學學習
我們開展了每周“數學之星”的評比活動,被評上的學生每周上交紙質的學習分享,并在班級進行演講。分享的內容可以是數學考試的應試技巧,一周學習數學的點滴感受,某段學習內容的自我剖析等。這些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能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分享經驗,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活動。令我欣喜的是,原本不太敢在公共場合發言的學生也能勇敢地走向講臺,侃侃而談。數學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生在創作數學小論文的過程中,也是對所學的知識再認識、再強化的過程。在這個嘗試表達的過程中,不只是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主動學習數學的愿望也會更加強烈。數學小論文的創作,為學生數學地認識世界和表達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