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數據顯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一代,近9成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某短視頻平臺數據也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非遺相關視頻超過4800萬個,播放量超2000億次,獲得點贊數近65億。“國潮”正在成為年輕人眼中新的時尚潮流。
海量數據的背后,是一個個被傳統文化“擊中”了的年輕人。他們不僅“刷刷刷”,還“買買買”,為自己的熱愛買單:故宮聯名款受到追捧;漢服年產值超過20億……各類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綜藝也屢見不鮮,且廣受年輕觀眾歡迎,還有不少年輕人投身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事業……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挺傳統”。
縱深剖析
年輕人“挺傳統”的背后,是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體現,他們驕傲于身為一個華夏兒女,自豪于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1.中華文化以人為本。
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以人本精神為基石的人類文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人類自身創造力量的民族。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倫的幸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優秀傳統文化中飽含的仁愛、和諧等思想智慧和精神滋養,正是中華民族“韌”性特質的體現。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詩詞歌賦到曲藝戲劇,從節慶民俗到書法繪畫,交流融合,內涵豐富。中華文化體系自成一派,對世界影響深遠。
3.韌性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性格特點。
中國文明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斷流,就是因為中國人在性格與文化上,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中華民族經受住了一次次危難。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們同樣經受住了考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民族的韌性與血性。
任務驅動
如今的生活環境自由、開放而多元,年輕一代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創造意愿。但并不能因此否認或者弱化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我們應該意識到:身處信息暢通的時代,面對各種觀念的碰撞,傳統文化的存在恰恰幫我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之處。如何使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生活產生更多互動,是年輕一代必須要去思考和探尋的問題。
1.延續傳承,書寫未來。
傳統文化歷經歲月風塵,依然光彩煥發,離不開守護者和傳承人的參與、呵護、激活。我們呼喚更多這樣的參與,為傳統文化的持續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力量。這種傳承,不分先后,唯有一代代人的實踐與碰撞,才有可能維護共同的精神源頭。傳統文化的未來,要靠每一位青年去書寫。
2.積極接納,融入當下。
一些傳統文化與當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旨趣存在距離,這種距離更多是源于接觸不到、了解不多而造成的刻板印象。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這一距離不斷拉近。傳統文化“還可以這么玩”,成為新時代文化創作甚至生產消費中的素材、題材和理念,滲入當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要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融入其中,不斷加深與傳統文化的交集。
3.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如今,傳承傳統文化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上,要為傳統文化“上新”,離不開理念的更新。只有找到有共鳴的視角、有深度的思考,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向更多人傳遞傳統文化的精神之美、價值之美,才能讓傳統文化和現代表達美美與共。別讓傳統文化只有傳統,別讓歷史記憶只成為歷史。
4.汲取優秀傳統,樹立文化自信。
近幾年,隨著“國潮”的興起,越來越多年輕人將注意力落回傳統文化,他們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傳統文化表現出熱愛與創造力,尋找國風元素,讓中國文化與當下潮流產生碰撞,釋放出新的能量,彰顯出新一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意識。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要樹立起文化自信,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積極參加文化類的實踐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