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茜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與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孩子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國家未來的建設取決于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因此教育事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而把互聯網技術融入教育工作,能夠使學校與家庭更好地溝通。如此,對于孩子的情況老師和家長都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師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基于此,在學生成長中家校共育具備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
對于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來說存在特殊性,農村地區的學生普遍缺少家長的教育與陪伴,對于家校共育具有極大的阻力,而當前我國的科技進步為農校共育的實現創造了極佳的條件,“互聯網+”與家校共育的融合從一定程度上能夠使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得到改善。家校共育就是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不僅可以使家長學會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同時還能夠幫助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從而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因材施教。“互聯網+”既為學校與老師提供了與學生進行交流的網絡平臺,使教學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又可以讓老師通過使用互聯網靈活地改進與應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
一、“互聯網+”模式的基本概述
基于“互聯網+”的教育,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充分地使用互聯網進行教學資源與信息的搜集、總結,之后對開展的活動的資源信息等進行合理的管理,從而使教育途徑更為多元化,使教育更具備廣泛性和有效性。隨著網絡與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提升,教師通過互聯網獲取與分析教育資源將更有效率、更加全面。教育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極大地協助教育踏上時代發展的快車道,有助于學校有效地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建設的高素質人才。
二、“互聯網+”與教育事業融合的價值
在農村地區的學校教育和“互聯網+”的融合,促使農村教育突破地區環境方面的限制,并且極大地幫助學校、老師可以更全面地學習、理解與應用新型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尤其對于農村教育中的家校共育來說,農村學校創建多種用途的互聯網平臺,不僅有助于學生通過網絡中的教學資源使自己的知識體系得到極大的拓寬,同時也有助于學校與老師通過創新型的網絡交流平臺完善與增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而良好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互聯網+”與農村教育的融合使學生在教育與家庭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老師與家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與切身體會,進一步健全教育機制。另外,互聯網突破了教學場所與教學時間的限制,老師可以實時與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也可以更好地與老師進行溝通與交流。
三、“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途徑
(一)優化家庭教育
學生在各方面都充滿了極強的好奇心,且極為好玩、好動。一般農村學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教育,而對于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來說更為嚴重,其自身的紀律性極差,且在學習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極低,從而極大地影響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阻礙了學習教學質量的提升。“互聯網+”與農村地區教育的融合,需要在家訪方面做出改變。(1)寄宿制學校必須創建科學合理的互聯網平臺,有助于老師與家長及時地溝通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近況,同時,學校老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家長開展家庭教育課程,以此提升家長教育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性,從而使農村地區的家庭教育的質量得到提高。(2)通過互聯網平臺,老師可以根據寄宿學生在學校中的行為,給家長提供科學合理的教育意見,因為部分農村地區的家長在教育理念與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老師需要及時記錄學校開展完家長教育課程后的情況,對家庭教育的成效進行了解,從而使學校的教育策略更加完善,以此使寄宿制學校的家校共育模式與教學質量不斷地完善與提升。
(二)完善學校與家庭的交流方法
老師需要通過在互聯網平臺中創建教學模式與進度的模塊,在其中實時上傳課堂教學的相關視頻,通過互聯網平臺,家長可以隨時查看孩子的學習情況與學習進度。同時,在教學動態中,學生與家長可以在其中反饋自己的感受,為老師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從而促使老師的教學手段更加完善[2]。
通過教學動態,老師可以切實了解到家庭的真實需求,在教學動態中老師可以展示自己制定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目標與策略等。家長可以通過對學生自身情況的考量,結合學校教學情況,制定適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通過家長與老師的協同教育與探討,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
四、結論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的構建,是當代社會與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網絡技術把學校與家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順利
實現[2]。
參考文獻:
[1]張春.基于“互聯網+”家校共育的新樣態學校建設[J].現代教育,2020(1):29-31.
[2]楊發林,王萬倉,聶文鵬.“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初中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啟示[J].中國農村教育,2019(18):42.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信息技術助力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共育的途徑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2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