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霞
摘 要:以“是什么,讀成什么”為宗旨,指導學生通過明確角色定位,揣摩角色心情,感知描寫情景,對比不同語氣,想象身臨其境等,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關鍵詞:小學低段;朗讀指導;策略
當生命觀被確立為語文教育的基礎性、主導性理念,語文教師就面臨著新的挑戰。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這里的多術應該指多種教學方法。這種多樣性,就語文教師而言,自然少不了聲音。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它從視覺擴大到聽覺,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富有情感、帶有創造性的閱讀活動。
語文之本是聲音,聲音不斷豐富,才有了約定俗成的口語,口語的書面記錄遂成文字。用文字作精深的表達,便有了形形色色的詩與文。而詩與文通過朗讀還原于聲音,更能觸動人們心靈中那最柔軟的地方。如此,語文才得以感天動地,立久傳遠,豐沛飽滿而成大觀。聲音,傳遞著感受;聲音,寄托著情思。
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從大學走向社會最大的困難就是面試,而面試中很多人的語言表現力薄弱,他們連起碼的輕重音、節奏、語速都搞不明白。如果從小學階段就得到這方面的訓練,就可避免這樣的困惑。
小學生的朗讀有法可循,筆者總結出一句話——是什么,就讀成什么。筆者在低段教學中做了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那么課堂教學中該如何操作呢?
為避免學生拿腔拿調,從一年級開始,就指導學生讀好結構助詞“的、地、得”和動作助詞“著、過、了”。這些助詞要讀得輕而短。可以通過將字體變小、顯紅等辦法提示學生朗讀時不能拖音。
小學一年級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根據語義做恰當的停頓……這個起步階段,我們不妨一句一句地教孩子朗讀。
王崧舟老師說過:“我自己癡愛朗讀,因為朗讀改寫了我的命運軌跡。”王老師初中畢業時的班主任評語是:“該生性格較孤僻,不太合群。望今后要團結同學。”進師范不到一個月的一次被迫演講,讓他開始了長達一個多月煉獄般的生活。他的班主任教他讀,老師讀一句,他讀一句。老師哪兒快,他哪兒快;老師哪兒慢,他哪兒慢;老師哪兒升上去,他哪兒升上去;老師哪兒降下來,他哪兒降下來……先是跟著讀,再是讀給老師聽,最后老師放手讓他自己讀。大賽如期舉行,王老師一舉奪冠。王老師說:“朗讀埋葬了1.0版的王崧舟;朗讀孕育并誕生了2.0版的王崧舟……”
一年級孩子還小,所以需要更多時間一句一句教讀。在教孩子讀的過程中,始終不忘滲透——是什么,就讀成什么。為二年級“能讀出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的語氣,在具體語境中體會角色的心情,讀出不同語氣,帶著自己的體會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一、是什么角色,就讀成什么角色
低段課文安排了許多童話故事,對話構成故事主體,角色特點鮮明。引導學生分清角色,是什么角色,就讀成什么角色。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角色不同,說話語氣不同。
師:課文中有四個角色,分別是——
生:蝌蚪、鯉魚、烏龜和青蛙。
師:請四位同學來讀。
生:我讀小蝌蚪。
師:那你就要像小蝌蚪一樣,還是個小小的孩子,因為找不到媽媽而——
生:著急。
師:鯉魚、烏龜和青蛙是什么樣的角色啊?
生1:鯉魚阿姨很溫和。
生2:烏龜爬得很慢。
生3:青蛙見到自己的孩子很高興。
師:你們一定會讀出小蝌蚪的著急、鯉魚阿姨的溫和、烏龜的緩慢、青蛙媽媽的慈愛。
引導學生分清角色的不同特點,是什么,自然會讀成什么。會用清脆悅耳的語音讀出小蝌蚪的天真可愛,因為找媽媽心切而語氣急切,會讀出鯉魚溫柔適中的語氣,讀出烏龜舒緩、不急不躁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滿含慈愛、充滿笑意的語氣。
童話故事中像老牛、大象等體型較大、性格較溫順、動作較遲緩的動物,它們的話要讀得粗重而舒緩。小兔子、小鳥等身體小巧、機靈、行動敏捷的小動物說話要清脆響亮,語速輕快。
二、是怎樣的心情,就讀出怎樣的心情
要想把角色讀活,讀出角色的感情,讀出角色想要表達的意思,讀出角色的內心活動,可以通過關注提示語來實施。
統編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中,狐貍和小熊兄弟共有四次對話。
……
第二次:
“這事兒好辦,我來幫你們分吧!”狐貍笑了笑,把奶酪拿過來掰成了兩半。
“你分得不勻!”小哥倆嚷著,“那半塊大一點兒。”
第三次:
狐貍仔細瞧了瞧掰開的奶酪,說:“真的,這半塊是大一點兒。你們別急,看我的——”說著便在大的這半塊上咬了一口。
“可是現在沒有咬過的那半塊又大了一點兒!”兩只小熊又嚷了起來。
第四次:
“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貍笑著說,“你們誰也沒多吃一口,誰也沒少吃一口。”
“你可真會分!”兩只小熊生氣了,“整塊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
師:要把對話讀得有聲有色,除了明白角色特點,還有一個
辦法——
生:說話時的提示語也可以幫助我們讀好。
師:狐貍和小熊兄弟對話的提示語的關鍵詞是哪些?
生:狐貍的提示語關鍵詞有“笑了笑”“仔細瞧了瞧”“咬了一口”“笑著說”。
師:小熊兄弟呢?
生:有“嚷著”“嚷了起來”“生氣了”。
師:通過這些提示語你猜猜狐貍在想什么?
生1:狐貍已經有了壞主意,用笑掩飾。
生2:狐貍的目的是吃掉奶酪,故意分不勻。它假裝才發現的
樣子。
生3:狐貍得逞后很得意,但它還理直氣壯地狡辯。
師:小熊兄弟的心情怎么樣?
生:看到沒分勻著急,發現奶酪被狐貍吃光了,很生氣。
師:你們抓住了這些關鍵詞,一定能讀好角色語言,讀出角色心情。
通過提示語抓住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孩子們自然會用稍緩的、慢條斯理的語氣讀出狐貍開始時假裝的熱心。當迫不及待地想要咬一口時,“你們別急,看我的——”語速自然就加快了。而讀狐貍得逞后得意的理直氣壯的狡辯時,音量自然就大起來了。用稍快的語速、稍大的聲量讀小熊兄弟的著急以及用稍重的語氣讀出小熊的生氣也已經水到渠成。
指導學生揣摩提示語中表示動作、神態、心情的關鍵詞,走進角色內心,是什么心情就能讀成什么心情。
三、是怎樣的情景,就讀成怎樣的情景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講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狀態,讀起來要有變化。
師:文中的“我”到不同的地方表現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生:它在池子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開大會。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池子里的水一般不流動。小溪的水較少,流得慢。江河里的水多,流得快。海洋上會有一層一層的海浪來來去去。
師:睡覺時要——
生1:安靜,不要打擾。
生2:散步時是輕松開心的,要慢悠悠地溜達。
生3:奔跑是快速地跑,腳步聲會很大。
生4:跳舞、唱歌、開大會時非常熱鬧。
師:能讀出來嗎?
這樣,孩子們會輕柔地讀出“在池子里睡覺”,舒緩地讀出“在小溪里散步”,快速、大聲地讀出“在江河里奔跑”,歡快、字字清晰地讀出“跳舞、唱歌、開大會”。
四、是什么語氣,就讀成什么語氣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第二組對話中,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可用對比的方法,將之改寫成陳述句:“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不用飛那么遠。”在比較朗讀中,感嘆句中具有勸諫意味的“別”自然會被強調讀出。朗讀第二句中的“井口、那么遠”時,語調也會順勢上揚。在比較朗讀中感受到感嘆句和反問句在語氣表達上更為強烈,突出井底之蛙的自以為是。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課文中,“那個人感到很奇怪,說:‘什么?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個句子連用兩個問句,第二個是反問句,要讀出反問句的強烈語氣,讀前可引導思考:種葫蘆的人為什么奇怪?在理解了他對鄰居的話感到詫異、不可理解的基礎上繼續追問:他認為蟲子用治嗎?得出種葫蘆的人很自信,他只要葫蘆,其他都不放在眼中,都不在意。這個時候再朗讀,問句語調自然上揚,一句強過一句,第三句會一字一詞強調讀,尤其是“葫蘆”也將會順勢重讀。如果效果不好,還可以這樣問:“種葫蘆的人要的是什么?”“讀出來!”
抓住問號、感嘆號,引發學生對標點符號所表達情感的思考,揣摩語氣。是什么語氣,就會讀成什么語氣。
五、是怎樣的感覺,就讀出怎樣的感覺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雷雨》一文有聲有色、有急有緩,有沉悶,也有輕松,有兇險,也有美好。
朗讀前指導學生交流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怎樣的聲音,產生了怎樣的感受。再帶著這樣的感受,想象自己真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聽到了這樣的聲音,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這樣,孩子們就會語速緩慢、語氣凝重地讀出天空黑云壓頂、空氣沉悶的感覺;就會急速讀出“忽然”,營造一種緊張氣氛;會抓住“大風”“亂擺”讀出風的猛烈;會連讀“垂下來”“逃走了”,表現蜘蛛的小心與慌張;會在讀“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時,通過力度和語氣一句強過一句來突出雷電的氣勢和雷雨即刻而來的迫近感;會在讀三個擬聲詞“嘩”時拖長語氣、語調漸高來反映雨聲大、雨勢急;會用語氣漸弱、語速漸緩表現雷雨漸小、聲勢漸弱的變化特點;也會輕松愉悅地讀出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
最后評一評誰的朗讀最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一個孩子讀《去年的樹》,讀著讀著眼里就含滿了熱淚,那他就是讀進去了。他旁邊的同學卻在傻笑。顯然,他們一直都站在書外。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研究得出,0~15歲是朗讀的最佳時期,而小學階段的孩子擁有這個時期的六年。趁孩子現在還在我們的班級,抓緊時間指導他們大聲朗讀,是什么,讀成什么。幫助他們讀到書里去,不要站在書外傻笑。
參考文獻:
[1]周一貫.語文教育生命觀:歸順、祈求與追尋[J].小學語文教學,2016(3).
[2][美]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邊存金.發現“聲音”的價值[J].小學語文教師,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