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玲



摘 要:新課程標準已實行近十年,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然而,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教育新形勢下的教材編排、練習設計、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學科融合、線上教學……教育形勢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因此,要不停地審視身邊與教學相關的因素,把握正確的教育走向,思索正確的教學方法,方能不偏不倚,實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
關鍵詞:教材意圖;練習重組;學習方式;學科融合;線上教學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教與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它要求我們?yōu)槊恳晃粚W生的思考、探索和發(fā)現提供開放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因而,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應對教育教學的新形勢,用好現今教育界開放的空間,審視自身的教學,自主探索,靈活運用,使自己的思維也跟著時代跳動起來。下面從五個方面闡述如何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數學教學的發(fā)展。
一、看教材的編排發(fā)展
課程標準不可能一年一訂,教材也不可能年年有大變化,只可能在某些編排上有些小的增刪。但學生年年在變,甚至隨著各種形式的前置學習和網絡傳播,很多知識學生未學先曉。而我們的教材也把握了這一點,因此每年都有一些小的變動。這就要求我們活用教材,對教材的編排,既有橫向理解,又有縱向意識。
如,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例4:3個同學一起折星星,每人折了6個,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星星?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例1:過山車有7節(jié)車廂,每節(jié)車廂坐2人,過山車里共有多少人?
這兩個例題分別是一年級的“同數連加解決問題”和二年級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年級要求列式:6+6+6=18(個);二年級要求先列式:2+2+2+2+2+2+2=14(人),再轉化為7個2相加是14,得出7×2=14(人)。
把兩冊書的兩個例題放在一起審視,我們會發(fā)現教材的編排是互相關聯、階梯發(fā)展的。這時我們可以把前后兩冊內容做個關聯,并用好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前期學習經驗。講授“用相同加數解決問題”時,就讓學生理解什么叫“每人折6個”,并告訴學生,這條連加算式可簡稱為“三個六連加得十八”。為以后理解“乘法的初步認識”中的“幾個幾相加”做好鋪墊,甚至還可以順勢介紹簡單的乘法口訣“三六十八”,讓學生課余留意相關知識。這樣做好了滲透和串聯,在講授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就只需做好分層驅動的教學設計,而不需要另起爐灶了。
二、看練習設計的立意
要達到“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善于捕捉課本練習的立意,對習題細心分層,突出規(guī)律,突出共性,培養(yǎng)數學模型思想。
在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后,很多練習冊都會出現這樣的一道題:
下圖有幾條線段?
這道題除了加強鞏固“線段有兩個端點”的認識外,還跟下面的知識點有所關聯。
二年級下冊練習二十四第2題:從3本書中選2本,送給小麗、小清各1本,一共有多少種送法?
三年級下冊第103頁第1題:5個人每2個人通一次電話,一共要通多少次電話?
這三道題其實都是搭配的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有序思維”,學生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根據線段的定義培養(yǎng)孩子這樣去數線段:不重復、不遺漏”。
1.線段上的4個點定為A、B、C、D點;
2.固定A為一個端點,可數出線段AB、AC、AD;
3.固定B為一個端點,可得出線段BC、BD;
4.固定C為一個端點,可得出線段CD;
5.所以這里共有3+2+1=6(條)線段。
其余兩道題的思維與這道題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多審視不同階段的練習題中是否有相通之處,從而選擇更好的方式進行融會貫通,甚至初步建模。
練習設計還得有基礎點、生發(fā)點,才能吸引各層次的學生。
我們以“認識厘米”中的一個練習為例,看如何設計練習才能高效有趣。
(1)用殘破的尺子進行測量。
當著學生的面截去數字較大的一端:這把尺子還能用嗎?你能用它測量出這張紙片的長度嗎?(紙片長度要比剩余的尺子短)
(2)截去0刻度的一端,問:這把尺子還能用嗎?請測量老師手里的紙片。
(3)對長度進行估計。
問:鉛筆的長度可能是(? )厘米。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左端可能在“3”“2”,也可能是“1”處,所以它有可能是“8厘米”“9厘米”或“10厘米”。
問:下圖鉛筆的左端已經可以看見了,你知道鉛筆大概有幾厘米嗎?
生:鉛筆的長度應該是10厘米多。
師:為什么這次答案只有這一個了?
富有梯度的練習,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探索的體驗,什么層次的學生都喜歡這種意想不到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基礎知識得以鞏固,基本數學思維得以培養(yǎng)。
三、看大形勢下的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數學的三個重要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由來。無疑,這種學習模式是符合新時代學生的學習特性的。但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怎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成功,還需我們不斷反思及修正。
杭州市特級教師袁曉萍老師在一篇題為《有一種需要叫“不需要”》的文章中曾經反思過課例《圓的周長》的自主探索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揭示課題后便提出了研究主題:
1.選擇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想辦法量出這三個圓的周長。
2.計算圓周長與直徑的比,你能發(fā)現什么?
袁老師在課堂巡視期間發(fā)現大部分學生進行測量后,并不急于把量得的數據記錄下來,而是把直徑乘3.14,再與量得的結果進行一番對比加工,才把自己滿意的數據記錄下來。
為什么會這樣?
袁老師調查發(fā)現,原來全班有2/3的學生在上此課前已對圓周率、圓的周長公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在課堂上的操作,只是為了湊3.14這一他們早已知道的數據,他們的活動是配合老師“奉命操作”!
所以袁老師在《學會向學生借智慧》一書中提出,既然學生已會,就要順勢而學。自主探究,必須體現已知與未知的整合,并且要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因此她把上述的自主探究做了如下修改:
1.起點調查:關于圓的周長,你已經知道哪些知識?
2.設計實驗: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圓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
3.操作反思:我們一定要準確地得到3.14嗎?哪些因素會影響計算所得數據的準確性?
可見對新課標提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手段,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在反思中前行,而不是一廂情愿地去實施,卻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
四、審視新時期的教法
新課標提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組織開放性的學習探究?重新審視現實,我們可以發(fā)現,要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客觀事實,但教師必要時也要強勢牽引,不得讓學生信馬由韁。如在計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得出各種算法,但又要引導使用最優(yōu)算法,因為不管怎樣的算法,快、準都是計算教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但新生代少年兒童是一群有個性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活躍性是必須保護和提倡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具有數學思
想。所以教師的教不能只停留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上,更多的應是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抽象思想、數學推理思想、數學模型思想。例如“雞兔同籠”這一知識點,不管學生是用假設法還是列表法,都能得出結果,但我們應該在思想引領方面更重視假設法,因為這種假設推理的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有莫大的好處。
五、看學科融合教學
近幾年國家提倡跨學科的融合教學。數學教學可以跟語文課融合,可以跟生物課融合,甚至可以跟美術課融合,但是對于普通的一線教師來說,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才是最常用的。
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當前處于一個信息化時代,我們的學生更是走在我們的前端,所以數學教學要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吸引學生,引起共鳴,煥發(fā)生機。如,以往我們講“等量代換”都愛以曹沖稱象作為例子,要教師敘述或學生通過閱讀想象:“六歲的曹沖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上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等重,然后再一次次稱出石頭的重量”。這其實就是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也就是數學思想中的轉化思想。理解這一過程是需要想象的,但借助新媒體技術,只需要搜索相關的一個動畫視頻,學生就會化抽象為直觀,很好地理解數學思想中的這一轉化思想,并且會聯想起許多相關的生活經驗。
除教學外,課堂管理也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如現在教師所喜愛的班級優(yōu)化大師軟件,可以從中進行課堂調控、個人評價、小組競賽、學業(yè)測評、個性分析等操作。可見,合理地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融合,對教學起著非常有意義的補充作用。
新課標頒布至今近十年,我們一路跟隨課改走來,有成功也有挫敗。但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不斷發(fā)展的教學形勢,教學中既要大局鋪設,又要順藤摸瓜、順學而導;需要發(fā)散思維,又要點面結合、收斂思維,這樣才能真正符合新課標所提出的核心理念。
參考文獻:
[1]袁曉萍.有一種需要叫“不需要”[J].中小學數學(小學),2010(22).
[2]袁曉萍.學會向學生借智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