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財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將知識點有效融入案例當中,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性。通過分析相關的案例,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點更好地理解,對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
對于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案例教學法是此階段教育工作當中比較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之一,在此過程中合理利用,不僅可以讓教學整體效率以及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讓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
一、利用真實案例設計教學問題
對一些現實中的問題合理探究,并將其與相關教育教學當中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是現階段大力推行的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學方式,是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探究方式,也與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特點更加符合[1]。提及探究,就無法離開問題,相關情景、案例問題的選擇與設計,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正確引導學生,促使其進行更加有效的自主、探究并掌握學習精髓的過程中極為重要的載體。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以及本次教學的根本目標為依據,在現實生活當中,適當地選擇一些真實的案例,并設計與之相關的教學問題,以此來充分強調,讓學生可以在真情實境當中,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問題的情景巧妙聯系,以此來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案例的真實性,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可以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與道德與法治息息相關的問題進行更加充分的了解,并從自己的現實生活當中充分了解存在于教材當中的、較為抽象的理論性知識。
二、利用案例豐富教學內容
雖然教材當中的內容比較有限,但是,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相關的案例則是對課本內容的一個補充,這樣做,可以在極大程度上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內容。例如,在教學“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兩彈一勛”鄧稼先的事跡的合理應用,對教材當中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2]。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畢業的時候,只有26歲,他在畢業之后,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當中,并深入到大漠戈壁中,為我國物理研究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那時的鄧稼先與外界失去了所有的聯系,基本上沒有和自己的家人通過電話,但是,他在物理研究的道路上始終堅持不懈,直到最后取得了成功。而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這個案例可以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鄧稼先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在此過程當中,對那些豐富、深刻的情感深入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對事物更全面地觀察,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那些自己未知的世界。
三、設計案例要求生活化和科學化
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必須對教材上的內容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師首先要做到對教材中的內容熟讀于心;其次,教師還要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為學生呈現相關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案例,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大量的教學素材,然后再對案例進行分析和對比;最后選取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生活化教學案例開展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我能行!”時,教師首先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選取相對應的教學案例,通過互聯網搜集發生在高中校園中的勵志故事,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自信的好處和自卑自負心理的壞處。再比如,通過互聯網向學生搜集一些有關于校園暴力的案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警惕心和法治理念。最后讓學生通過教學案例正確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注意的是,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也應當借助互聯網為學生搜集更多有用且有教育意義的教學資源。并且在課堂上通過真實的教學案例,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全面進步。
總而言之,科學合理地實施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加清晰的掌握。以此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水平以及道德素質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可以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從而為學生未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以及其長遠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步洪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119.
[2]張美貞,曠新華.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