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摘 要:小學班主任自身的素質水平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的養成有很大影響,班主任自身要不斷提高素質,從而為學生健康心理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推動作用。主要從理論層面就班主任核心素養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行為養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實際學生管理工作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健康;行為養成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期,新教育改革背景下,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教育的主要目標。班主任在對學生管理過程中,不僅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管理,班主任自身也要加強核心素養提升,這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行為養成有著直接影響的,所以只有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質,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班主任的德行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行為養成的影響
教師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教師自身就需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班主任自身的德行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行為的養成有著很大影響。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比較強,教師品德以及行為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班主任不僅是班級文化創造者,也是知識傳授者,有著良好素養的班主任責任感強,有著敬業精神、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自身的感召力以及影響力,積極影響學生行為以及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在工作中有堅定的教育信仰,把教育良心融入對學生教育行為中,這對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對學生積極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班主任的才智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行為養成的影響
班主任的才智素養也會對學生行為養成以及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班主任在實際班級管理工作中,樹立明確的工作目標,以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為任務,樹立強大的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才能有助于實現既定工作目標。班主任的才智以及專業知識基礎、教學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等,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知識作為教師教育的基礎,只有夯實知識基礎,才能在各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動積極性。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是比較多樣的,班主任不僅要有專業知識,也要有廣博的知識,只有提升自身的能力素養,才能為學生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2]。
三、班主任組織能力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行為養成的影響
班主任的組織能力素養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行為養成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大,班主任在班集體中組織管理的風格,如民主型的管理風格、家長型的管理風格,這些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行為養成產生影響。班主任的組織能力體現在對學生參與管理積極創造性的調動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才能,提高班級學生凝聚力。在班主任強大的組織能力下能夠促進師生關系和諧,這對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為學生創建健康成長的氛圍[3]。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通過科學有效的組織方式,能避免學生逆反心理,激發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班主任在多方面才能的調動下,能對學生心理以及行為產生影響。
四、班主任情感素養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行為養成的影響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需要班主任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班主任自身的情感素養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行為養成有著重要影響,教師的友善寬容以及公正的態度,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支撐作用,有助于為學生創設優化的心理成長環境,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情感關系,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的情緒穩定以及可控,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大,樂觀、幽默的情緒能夠促進學生產生認同感,也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4]。班主任是情感教育的實施者,所以班主任的情感素質對學生的行為以及心理健康也會產生直接影響,情感因素中理智感以及道德感、美感等,這些都能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教師自身要注重情感素養的提升,不斷完善自我。
總之,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的素質發展為目標進行積極優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核心素養不斷提升,能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行為養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專元,鄭霞.教師性格對學生心理健康及核心素養的影響[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1):64-67,72.
[2]張勇.淺談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職業技術,2019(1):44.
[3]張志新.班主任人格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響作用[J].現代技能開發,2018(4):89-90.
[4]張品耀.談談班主任工作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S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