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苑
摘 要:作為近現代堅持古法并開拓自新的畫家之一,陳少梅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繼承并發揚了中國畫傳統——在畫學思想方面,學習并不斷踐行金城“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藝術主張,并將這種思想融于自身的繪畫作品之中。陳少梅在山水畫方面造詣頗深,取材廣泛,構圖有簡有繁,筆墨疏放卻不失嚴謹,其山水風格面貌在不斷探索中經歷了由模仿至自成一格的轉變。此外,靜觀陳少梅的山水畫可以發現,他不僅在筆墨技法上仿古法而傳古意,且常常題詩或記心得于畫上,與畫面中的景致相得益彰,表達他對詩意與雅趣的追求,使觀者從作品中感悟他的藝術人生。
關鍵詞:陳少梅;山水畫;《小姑山》
陳少梅于1909年出生于福建漳州,是陳嘉言的第五子,名云彰,在幼年時就表現出聰明伶俐、好學不輟,后取字“少梅”,成名后,以字行,為中國近現代史國畫家、湖社的重要成員、美術教育家,在20世紀京津畫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陳嘉言為翰林院編修,后為民國首屆議員,文化素養頗深,詩文書畫聞名南北。其父淵博的學養深深地影響了幼年時的陳少梅,使其對傳統書畫有了超乎常人的領悟,也為其日后在書畫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奠定基礎。
民國初期的北京畫壇經歷著西學東漸大潮,西方繪畫中的寫實因素逐漸被畫家們重視,使得傳統中國畫受到西方的沖擊而逐漸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融合派”的美術家們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引入西方的藝術觀念與作畫方式,以“融合中西”的方式對中國畫進行改良;“傳統派”的美術核心則立足傳統中國畫的造型和筆墨趣味,從借鑒傳統中國畫的精華中尋求出路。陳少梅即“傳統派”的畫家之一,他在自己四十多載的生命中,由南至北,游歷山川,盡觀歷代書畫佳作。他的山水畫中洋溢著“北宗”峻拔的筆觸和“南宗”秀逸的韻律,可謂“南風北骨”。
魯迅在《致魏猛克》一文中寫道:“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陳少梅便是立足于傳統中國畫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并為堅守傳統繪畫陣地筆耕不輟。陳少梅于20世紀20年代隨父向北而進,來到北京,寓居湖南會館,這里為陳少梅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1923年,陳少梅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拜師“北平廣大教主”金城門下。金城看到這位年齡最小的弟子的過人之處并對他寄予厚望,曾言“少梅超詣絕群,必以過我”。金城強調要繼承傳統繪畫,卻不囿于陳法。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藝術主張下,陳少梅學習了其藝術理論和思想的精髓,并隨著古物陳列所歷代繪畫的陳列開放,觀摩臨習了大量宋元古畫。在經歷了這樣的學習實踐后,陳少梅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筆墨技法水平和對古畫的模仿能力,更加深了對傳統藝術作品的體會與思考。臨摹作為學習繪畫的途徑之一,不僅強調要對物象的形態進行準確摹仿,更強調要領悟古人所傳遞的思想情致。陳少梅以嚴謹的態度從臨摹中師古法,并將自身獨特的感悟與文人情懷交融于行筆落墨之間,重新發掘了被“貶斥”的北派風格的藝術價值。
《小姑山》藏于中國美術館,為陳少梅藝術創作后期的山水畫代表作之一,是其于1953年所作的山水寫生作品。20世紀50年代是陳少梅山水畫風格的形成期,此時他的山水畫創作水平達到了一定的成熟階段,并且開始積極在筆墨技法中探索創新,嘗試運用某些西畫的手法表現山水意境。《小姑山》的尺幅并不大,卻展現了屹立于浩瀚江水中的小姑山的壯麗景色,給予觀者悠然恬靜之感。畫面構圖簡略卻有豐富的細節描繪,極具裝飾性意味。
作品中主要描繪的小姑山是一座獨立山峰,孤立于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它出自南宋詩人陸游在赴任途中所作游記《入蜀記》中的《過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描寫了小孤山“非它山可比”的奇絕之姿。
陳少梅在其作品《小姑山》中用類似的寫實構圖方法融合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刻畫出小姑山奇、獨、秀的樣貌。初識畫作,見畫面中的小姑山聳立江中,占據畫面的中心位置,吸引人視線。細細觀之,一條幽深的小徑順主峰左側悠然而上,屋宇層樓依山而建,錯落于山石之間,或被蔥郁的樹木遮擋。半山腰繪有小姑廟,山峰頂部峙立一小亭,名曰梳妝臺,在林中隱約而現。視線右移,彭浪磯與小姑山主峰遙相呼應,在幾只小帆船的映襯下,既有對比又不孤立,使整幅畫達到既對比突出又協調統一的效果,同時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在構圖上值得注意的是,它給人帶來了近乎三維空間的視覺感受。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云:“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畫中小姑山與彭浪磯的位置經營正應了民間文學關于小姑和彭郎的傳說,且對彭浪磯的虛化處理與對小姑山扎實精細的描繪形成鮮明對比,一虛一實,更突出畫面主體。靜立的山峰被水波環繞,傳遞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感。幾葉扁舟行進山水間,襯托了主峰的巍峨,一動一靜,意境盡顯。整體與細處兼顧,足見畫家之用心。畫面中下部為大面積的江水,在遠處與天相接,過渡十分自然,營造出明凈、空靈、深遠又極富層次感的意境。
從筆墨技法上看,山石,以淡赭色加朱磦罩染后,再用濃赭色加皴;叢樹以花青及汁綠點出,并使其具有距離感;江面波紋僅以柔和的墨線勾勒,相比于描繪小姑山的線條更加柔軟,表現出水波蕩漾之態,盡顯其妙。
在《小姑山》的題跋中,陳少梅寫道:“小姑山聳立大江浩渺之中,巖石疊倚,綠樹蓊郁,饒有奇致。”這些文字是對小姑山景致最直觀的敘述。陳少梅應是在游歷山水后有感而發并將此題材入畫進行創作,因而此作品的風格更加貼近生活。在對自然風景的寫生中可見陳少梅并沒有拘泥于以直觀的寫生表現物象,而是在運用傳統筆墨手法的基礎上吸收運用了部分西方繪畫原理,并追求畫面意境的表現。
陳少梅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其中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縱觀陳少梅山水畫風格的發展變化,可知其最早的山水畫作品為《舟中聽泉圖》。此圖作于1925年,構圖粗率,近處是一葉小舟行進于溪流間,與遠山、瀑布相呼應。從筆墨技法上看,山石用大筆皴擦,舟楫和人物用細筆勾勒,樹木和遠山用虛實處理,但少細節刻畫。作品呈現出對戴進筆意的模仿,還未形成自身風格。20世紀30年代陳少梅主要師法郭熙、馬遠、夏圭,他從郭熙的筆墨特征中習得山石用線及皴點方法,如在《仿郭熙松溪泛棹圖》中模仿了郭熙的鷹爪樹等筆墨技法。他在1930年的《柳村漁舟》中將郭熙的筆法與青綠山水相結合,后在1933年的《雪景山水》中借鑒馬遠、夏圭之風。此外,陳少梅從戴進、吳偉的浙派畫風中領會了如何營造畫面中生動的氣韻,后得唐寅之秀逸,取倪瓚之清潤,在剛勁中加入仇英細膩纖麗的筆法。啟功在《陳少梅畫集》的序言中寫道,“較豪放的似戴進、吳偉一路,但邊幅修潔,刪略他們那種粗獷的習氣。細筆的似周臣、唐寅兩家,又能在瀟灑中不失精密嚴格的法度”。
20世紀40年代陳少梅逐步確立個人風格,作品題材日趨廣泛,包括文學經典、神話傳說、文人雅集等。其作品的畫面能繁能簡,收放自如,章法豐富又不乏法度,有簡凈舒朗的《寒林圖》,有粗放率真的《觀瀑圖》,有生動率真的《碎金圖冊》,有簡潔別致的《秋江雨渡》,有層疊皴染的《桃花源圖》,等等,充分展現了他的藝術敏感度以及文人情致。陳少梅不僅在畫面中融合了北宗之剛勁挺拔與南宗之清麗秀雅,還將自身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和剛柔并濟的筆墨語言相結合,以靈動的筆法傳達出富有中國詩意的風雅意趣,創作出一批山水人物畫。陳少梅的山水畫在探索中呈現出清新剛健的面貌,作品蒼勁有力,清新脫俗,明麗透爽,清氣襲人,給人一種煙嵐輕動、暢快淋漓之感。
相較于40年代的創作風格,在20世紀50年代,陳少梅不再把目光拘泥于傳統山水題材,他在逐步確立個人藝術風格的同時開始重視寫生,并探索如何在作品中體現出風貌神韻。與《小姑山》同時期創作的作品還有《江南春》。《江南春》作于1953年,是一幅細筆青綠山水作品。畫面構圖呈近景、中景、遠景三個部分。近景為池塘,塘中點出叢叢蓮葉,葉片布局疏密得當,頗有層次感;中景為塘邊垂柳、樹叢中若隱若現的房屋、田野以及勞作的人群,一層薄霧縈繞林間,并延伸向遠處的山峰;遠景為青翠峭拔、層巒疊嶂的春山,山腰間云霧繚繞,與水岸呼應,形成一片煙嵐朦朧、自然清新的春日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幅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的山水畫中,穿插有人物形象。全圖在青綠的統調之中,僅用了兩點紅色,一處是小姑娘的上衣,另一處是在院門上那塊寫著“光榮之家”的標志。畫面中有意識地添加了農村勞作的場景,使清新淡雅的景致中平添些許“煙火氣”,構成了一幅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農村風景作品。《小姑山》和《江南春》所取得的成果表現了陳少梅不僅堅持著對傳統中國畫的審美追求,且在新時代中積極尋求出路,嘗試突破自我進行創新。從陳少梅的一系列山水題材畫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中洋溢著的清氣、逸氣、靈氣、靜氣和骨氣,以及一種清爽感和剎那感。他的山水作品散發著一種和諧的筆墨秩序,流露出純正超然的生命氣息。這是陳少梅內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師造化后的心靈回歸。因此,他的作品中時常傳達出一種深藏不露的神秘韻味,這也正是他博學厚積、厚積薄發精神的全面展現。除山水畫外,他還嘗試對人物畫進行創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少梅對人物畫加以豐富,創作出《白洋淀》《采棉圖》《浴牛圖》等作品。這些作品中有文人雅士的閑適自然,有關注現實的飽滿熱情。他以最真摯的藝術精神,不斷攀登著傳統藝術的高峰。
陳少梅以其修養全面、筆墨沉穩、形象亮麗、章法靈妙、設色清逸、風格俊爽朗健等特點為中國現代畫壇譜下精彩一章,但其一生僅短暫的四十五載,實為美術史之憾。他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實踐,將文人情懷與理想寄于堅韌的筆墨之間。作為堅持傳統并嘗試以新的思路不斷創作的藝術家,其藝術成就及對京津畫壇所做出的貢獻也將繼續給我們帶來深刻啟示,同時能夠使“傳統派”畫家在20世紀初期被忽視的作用得以闡發。
參考文獻:
[1]徐群.傳統繪畫的守望者:陳少梅[J].國畫家,2013(2):73-74.
[2]何延喆,何厚今.陳少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倩.乃隨齊契 散懷爾藝:從《秋江雨渡》圖看陳少梅的文心藝境[J].書畫世界,2019(5):12-15.
[4]郭景華.觀看之道:作為精神史的藝術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5]萬新華.陳少梅繪畫研究[J].中國書畫, 2007(10):24-54,1,3.
[6]章用秀.天津繪畫三百年[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