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可以說小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水平是息息相關的。教師通常采取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但是并沒有讓該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先分析了群文閱讀的不足,再根據這些不足提出把群文閱讀更好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群文閱讀;教學解析
新課改的沖擊下,對語文的核心素養水平要求逐漸變高。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社會道德以及知識文化水平,而怎樣把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更好地培養出來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是說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閱讀許多類似的文章來找出文章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算是提高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當前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下面就對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以及不足之處做出簡要分析,并且指出相應的措施。
一、群文閱讀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及不足之處
單從意義方面來看,群文閱讀其實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十分有利的,它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找出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立文之本,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還能更好地培養語文的核心素養。接著再從群文閱讀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來看,部分教師為趕教學進度而急于讓學生徹底掌握群文閱讀的技巧,不斷地給他們施加壓力,并且在很少的時間內命令學生看完很多類似文章,這就會使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囫圇吞棗,只是略微掃過文章而大致內容則沒有記住,這就會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教師采取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時,不僅僅要保證學生閱讀的速度和閱讀文章的數量,還應該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提高閱讀效率,但是很顯然大部分老師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從國內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來看,像群文閱讀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整體閱讀水平,并且在小學語文的基本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但由于群文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銜接尚不完善,群文閱讀這樣的教學方法還需要經過進一步改進。
二、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1.合理選擇文章,保證閱讀質量
群文閱讀時,所閱讀文章的質量會直接對閱讀效率產生影響,選擇適合的文章是群文閱讀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要根據學生所處的階段、所擁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來選擇不同的文章,這樣既可以確保閱讀質量,又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流連忘返。比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當教師想給學生講述《松鼠》這篇文章時,就可以找一些像老舍先生寫的《貓》或者馮驥才先生寫的《珍珠鳥》之類的和小動物有關的文章讓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在這種類型的文章中找出對所描寫的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慣的相似點,以便找出松鼠的生活習性,并且可以深入了解所學的這篇課文。科學合理選擇群文閱讀時的文章,是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展開的必備前提。
2.指引學生自己展開群文閱讀
俗話說得好,直接幫助一個人不如教這個人如何自己幫助自己,同樣這句話用在學習中也是如此。當教師在給學生講述在群文閱讀時能夠提高閱讀速度的小訣竅時,還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自己進行群文閱讀,培養學生自己進行群文閱讀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小學五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有篇課文——《將相和》,這篇課文實際上講的是《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教師在講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推薦類似的文章,比如像《圍魏救趙》《鄭伯克段于鄢》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群文閱讀,并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來總結文章中所刻畫的主人翁形象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從而培養小學生群文閱讀的良好習慣,對小學生未來各科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3.輔導小學生總結文章
群文閱讀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不只是需要注意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速度,還要特別重視閱讀文章的效率,也就是閱讀產生的質量問題。在閱讀完文章之后,教師要輔助學生自我總結,幫助他們分析所閱讀文章的大致結構和所包含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在總結中掌握精髓,從而使群文閱讀能夠得到有效的改進措施。
總而言之,群文閱讀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十分有利且十分有效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章的立文之本。但是目前群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例如教師所給的閱讀時間較少,不利于對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合理選擇文章、指引學生自己展開群文閱讀以及輔導小學生總結文章這三種解決措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衛.基于群文閱讀的小學寫景記敘文指導策略:以人教版小學三至六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教育視界,2019(2):24-28.
[2]鄭惠懋.群文閱讀,關懷人文的閱讀: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探究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2):21.
[3]蔡菲.關注生活,點擊教學: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