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萍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各民族文化絢麗多彩,其中布依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語言、風俗及音樂文化。在貴州,布依族山歌、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是民族民間璀璨的音樂文化瑰寶。在貴州黔南,布依族是主體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貴定、惠水、長順、荔波等縣境內。黔南州貴定縣境內的布依族山歌“十八調”是貴定縣布依族同胞智慧的精神體現,被譽為“布依族的千年精神史詩,人類口頭遺產的音樂瑰寶”。
2020年8月15日,受黔南州布依族山歌協會副主席羅廷龍老師的邀請,筆者與盧忠華、吳亞丹、李志力三位老師參加了貴定縣文化館2020年文藝創作采風主題活動,到貴定縣沿山鎮石板寨進行民族民間音樂調研采風,有幸訪談當今在布依族山歌歌壇中最有影響力的幾位貴定布依族歌師(羅蘭芬、羅有玉、宋薇、胡敏涓、羅廷秀、羅鳳蓮、羅瓊)。訪談過程中受到各位歌師的熱情接待,同時為我們進行不厭其煩的解答、毫無保留的獻唱,讓我們深入地、完整地感受到貴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調”的藝術魅力,特以此文向各位歌師致謝的同時更是一種對貴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調”藝術魅力的一種崇敬,也是對羅蘭芬、羅有玉、宋薇、胡敏涓等歌師對堅守傳承和弘揚山歌“十八調”的點贊。
貴定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貴州省中部,東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東北與福泉市毗連,東南連州府所在地都勻,南與平塘接壤,西南緊靠布依山歌“好花紅”故鄉—惠水縣,西北與龍里縣相連,北面與開陽縣隔河相望,距省會城市貴陽僅60公里,龍洞堡國際機場50公里,黔南州府都勻市70公里,黔東南州府凱里市90公里,交通樞紐十分完善,黔桂鐵路、湘黔鐵路、上海琨高鐵線貴定北站、貴廣高鐵線昌明站、貴南高鐵線、夏蓉高速,貴新高速等交通要道直通縣境內,交通十分便利。同時也是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形復雜多變,全年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近達50%,生態資源良好,物產豐富,總面積1631平方公里。2012年,貴定縣轄8個鎮(城關鎮、德新鎮、新巴鎮、盤江鎮、沿山鎮、舊治鎮、昌明鎮、云霧鎮),12個鄉(新蒲鄉、洛北河鄉、定東鄉、定南鄉、鞏固鄉、都六鄉、巖下鄉、猴場堡鄉、抱管鄉、鐵廠鄉、窯上鄉)、95個行政村。總人口30余萬人,主要世居民族有布依族、苗族、漢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壯族、仡佬族等,其中布依族、苗族人口占半數以上,主要從事農耕業。在貴州,布依族民族音樂文化在黔中大地上有著自己鮮明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特色,如: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調》被列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而貴定布依族山歌從演唱形式到唱腔唱詞都有著與其他布依族山歌不一樣之處。至今,居住在黔南州貴定縣這片多彩土地上的布依族同胞在生產、生活中仍然流行以山歌傳情、以山歌會友、以山歌歌頌和宣傳黨的政策,以山歌助力脫貧致富、以山歌歌頌今天美好生活的激情和愛好,充分展現新時代貴定布依族同胞的積極進取、努力拼搏的精神面貌。
貴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調”,關于它的起源,眾說紛紜至今無可考證。“十八調”就是指同一首歌的歌詞,可以用“十八種”不同的唱腔曲調進行演唱,主要來源于貴定縣不同的布依族村寨。“十八調”也只是一種概數,采訪中根據貴定縣羅蘭芬、羅有玉、宋薇等歌師的介紹得知,貴定布依族山歌的曲調其實十分非常豐富,同一首歌詞中可以有20余種以上唱腔曲調,只是“十八調”相對耳熟能詳而已。“十八調”種類具體分別是哪些?筆者在文獻調查中發現也眾說紛紜,由于方言音使用和諧音用字詞記錄的方式不同,“十八調”名稱記錄也各有不同。至今,“十八調”多以調中表達的唱詞內容或使用的襯詞形成歌名,如:布依族在線網絡平臺中把布依族山歌“十八調”名稱記錄為花調、哥(妹)樂樂調、哥(妹)喲調、水調、燈籮調、米揚花調、大土調、本底調、溜溜調、迎合調、尖溜溜調、溜菊花調、喲哈以調,喲喂調、艷山花調、呀呀依調、梁祝調和紅花開調;在韋忠秀《布依山歌十八調研究》中,把“十八調”名稱記錄為原古調、米揚花調、喲喂調、山滴水調、沙啦啦調、里芝調、呀呀依調、真心調、情同意合調、燈啰燈調、溜溜調、哥(妹)喲調、牡丹花調、艷山花調、七姊妹調,銅錢調、悠閑調;而筆者在采訪中得知,羅蘭芬、羅有玉、宋薇等歌師為了統一和便于記憶,把“十八調”的名稱進行了統一命名整理并加以宣傳使用,為原古調、米揚花調、喲喂調、三滴水調、沙啦啦調、柳菊花調、里之調、呀呀依調、真心調、情合意合調、燈啰燈調、溜溜調、哥喲妹喲調、牡丹花調、艷山花調、七姊妹調、銅錢調、休閑調(又名主打調)。從以上山歌“十八調”分類和名稱來看,除了米揚花調、溜溜調、艷山花調三個調無字詞差異外,其他的調具有字詞方面的差異。山歌“十八調”唱腔和唱詞的使用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以下為山歌“十八調”名稱和襯詞使用等特征如下:
第一調:“原古”調。據說這是較為傳唱已久和較為廣泛的唱腔,常用于男女青年戀愛或客人初次相見時的相互問候。襯詞使用為:
辣子開(呀)花(哩)辣花白,你是哪鄉(哩)來(呀)的客。
你是哪(呀)方(哩)來的表,隔山繞水(哩)認(啊)不得。
第二調:“米揚花”調。常用于情感表達和敬酒、贊頌時所唱。襯詞使用為:
貴定打響民族牌(呃),金海雪山把路開(呃)。
山歌好比梧桐樹,梧桐樹(呃),茶鄉迎得貴客來
(那個大田壩,田壩,田壩那米揚花)。
第三調:“喲喂”調。常用于婚俗、禮儀敬酒等所唱,主要用了唱腔中使用的襯詞“喲喂”命名。襯詞使用為:
今天天氣(嘛)(喲喂),熱又熱(喲喂)。
感謝四方來的客,來的客(喲喂)。
沒有那樣(是)(喲喂),來感謝(喲喂)。
唱首山歌表心間,表心間(喲喂)。
第四調:“三滴水”調。常用于禮俗方面的歌曲演唱,因曲調高亢、明亮,且第二、三、四小節的強拍上都是該曲的最高音re而得名(俗稱這三個唱出來的音猶如水滴一下一下掉下來的聲音一樣而得名)。襯詞使用為:
出門看見艷(啊哩)山(啰)花(哎),
看見(嘛)艷山(哩子)懶(啊哩)回(啰)家。
不是(啊)艷山擾(啊哩)亂(啰)我(哎),
是我(嘛)擾亂(哩子)艷(啊啰)山(啰)花。
第五調:“沙啦啦”調。常用于迎客場合唱敬酒歌和情歌場合。襯詞使用為:
江邊楊柳十二排,喊哥搖櫓渡船來(嘛)(刷啦啦啦的楊柳,沙啦啦的水)。
渡船還要情哥在,情哥不在渡不來(呀)(刷啦啦啦的楊柳,沙啦啦的水)。
第六調:“柳菊花”調。常用于情歌或贊頌等場合演唱。襯詞使用為:
主家房子修得高(修呀嘛修得高),
金打柱子銀包腰(銀呀嘛銀包腰)(嘛柳菊花沙啦啦)。
上面蓋有琉璃瓦(琉呀嘛琉璃瓦),
下面住著美麗嬌(美呀嘛美麗嬌)(嘛柳菊花沙啦啦)。
第七調:“里芝”調。常用于情歌中的愛慕傾情演唱。襯詞使用為:
好朵鮮(芝)花在半巖,
妹我手短(里芝)掰不來。
那時攀(芝)得花到手,
金盆打水(里芝)應花開。
第八調:“呀呀依”調。常用于情歌及敬酒禮儀場合演唱,情緒比較歡快。襯詞使用為:
世間米酒萬萬千(嘞)萬萬千(嘞),
最數我家(是呀呀依,喲喲喂)米酒甜(嘞)米酒甜(嘞)。
不信你來嘗一口(嘞)嘗一口(嘞),
保你一醉(是呀呀依,喲喲喂)三五年(嘞)三五年(嘞)。
第九調:“真心”調。常用于情歌中愛戀和山盟海誓表達,唱腔中無襯詞使用,但是樂句中需要有歌詞重復使用。襯詞使用為:
月亮出來兩頭勾,兩個星宿(星宿)掛兩頭。
金鉤掛在銀鉤上,妹心掛在(掛在)哥心頭。
第十調:“情合意合”調。常用于情歌中深深相戀。襯詞使用為:
獨腳斑鳩上樓臺(喲喂),
站得腳麻眼淚來(嘛),
我的小情哥(喲喂,情合意也合),
(依呀喲呵依喲依,情合意也合)。
不得哥的真心話(喲喂),
害我飛去又飛來(嘛),
我的小情哥(喲喂,情合意也合),
(依呀喲呵依喲依,情合意也合)。
第十一調:“燈啰燈”調。常用于情歌中的挑逗和敬酒歌。襯詞使用為:
一杯米酒滿滿斟(那個)(燈燈)(燈啰向),
斟杯米酒敬客人(那個)(燈啰燈是)(燈啰向是)(喲依喲)。
客人喝了這杯酒(那個)(燈燈)(燈啰向),
榮華富貴萬年春(那個)(燈啰燈是)(燈啰向是)(喲依喲)。
第十二調:“溜溜”調。常用于情歌中的情感發生變化,以唱詞中多次出現的襯詞“溜溜”命名。襯詞使用為:
枉自(溜溜)逗來枉自(溜溜)逗,
好比(溜溜)鯉魚釣干(溜溜)溝。
干溝(溜溜)無水枉自(溜溜)釣,
情哥(溜溜)無心枉自(溜溜)逗。
第十三調:“哥喲妹喲”調。常用于情歌中的送別歌,情緒傷感悠長。女方唱時襯詞用(哥喲),反之男方唱時襯次則唱成(妹喲)。襯詞使用為:
太陽落坡坡背陰(哥喲),
情哥漸漸(是)(依喲)要啟程(嘍哥喲)。
陽雀去了山冷淡(哥喲),
情哥去了(是)(依喲)妹冷心(嘍哥喲)
第十四調:“牡丹花”調。常用于敘事歌、盤歌、情歌時演唱。襯詞使用為:
辣子一(呀)開花,細蒙蒙(嘛)哥(喂)哥(喂),
茄子(哎)開花(嘛)打燈籠(嘛)(咿呀子牡丹花喲)。
刺梨開花紅了臉,石榴開花滿樹紅,石榴(哎)開花(嘛),
滿樹紅(嘛)(咿呀子牡丹花喲)。
第十五調:“艷山花”調。常用于情歌中的交情、試探歌。襯詞使用為:
唱支(哩)山歌逗一逗,
看哥你抬頭不抬頭(嘞)。
有情有意(嘞)抬頭(哩)望,
無情(哩)無意往前走(嘞)。
第十六調:“七姊妹”調。常用于情歌中的思念和決心。襯詞使用為:
爬坡爬得腳桿酸,腳桿酸,
望哥望得眼睛轉(嘛)(七姊妹)眼睛轉。
兩只畫眉隔山叫(隔山叫),
如是得來一籠關(嘛)(七姊妹)一籠關。
第十七調:“銅錢”調。常在貴定縣中部布依村寨演唱,在情歌中表現相互思念,演唱悠長哀怨。襯詞使用為:
銅錢落地(喲)銅錢昂(嘛),
落在地上(噢)響叮當。
妹我聽到銅錢響(嘛),
心中想郎(嘛)淚汪汪。
第十八調:“悠閑”調。這是貴定布依族村寨常用的唱調,所以又叫“主打”調。常用于情歌中的相戀、深情、攔門和送別。襯詞使用為:
送哥(哩)一里到大(的)地(嘛),
哥走(哩)東來妹走(的)西(嘞)。
哥走(哩)東方有好(的)處(嘛),
妹走(哩)西方眼淚(的)滴(嘞)。
布依族山歌“十八調”不僅唱腔豐富、旋律優美,在演唱方式、歌詞編配等都有其十分厚重的民族文化和藝術特色。
一首山歌至少可用“十八”種不同的唱腔進行演唱,這是布依族山歌“十八調”的獨特魅力。但是,相對于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演唱山歌的演唱場合有一定的區別,如侗族、苗族等民族山歌演唱時一般只限于在郊外山野場合演唱,在勞作、談情說愛等場合演唱,而布依族山歌不僅可以在山野河邊演唱,也可以在喜事、喪事、祭祀等場合演唱,只是演唱歌詞內容有所不同。從演唱形式上看,山歌“十八調”有獨唱、群唱、對唱、盤唱等幾種形式,獨唱以體現演唱者的嗓音優美、頭腦靈活、充滿智慧。群唱中有歌頭,群唱由歌頭起第一句或組織商議唱腔唱詞,全體成員意會后齊聲演唱,唱腔唱詞統一,體現演唱者心口合一。對唱和盤唱體現了演唱者的詼諧和足智多謀等等。其中,對唱和盤唱在演唱環境中使用較為廣泛,通常為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唱腔使用不限一個場合僅演唱一種唱腔,可以兩種以上或者多種唱腔結合演唱。
山歌“十八調”每個調旋律宛轉悠揚,唱腔風格各異,體現了布依族同胞多姿多彩的生活風貌和獨特的藝術審美,它即可獨立又可與其他曲調相互依存,結合使用。山歌“十八調”中多用3/4、4/4、2/4拍子和5/4混合拍子,節拍節奏相對規整。旋律中裝飾音的使用多以前、后倚音和上下滑音,旋律音的行進一般以平穩為主,大起大落的旋律跳進較少。結構單一,多采用主導樂句變化重復的二句式、四句式。山歌“十八調”多用“羽調式”和“徵調式”。“羽調式”山歌曲調,如:

以上為“十八調”中的“艷山花調”,曲調柔婉、細膩而不缺風趣,演唱使用流傳面較廣。
“徵調式”山歌曲調,如:

以上是一個典型的、重復二句式的“七姊妹”唱調結構,節拍節奏規整,音律具有歡快、活潑、明快的大調色彩。
山歌“十八調”演唱時聲音的高低和時值長短往往受演唱者嗓音的高低、氣息的長短而音調、換氣點都不一樣。在對羅蘭芬、羅有玉、宋薇、羅敏涓等歌師的采訪中,幾位歌師的嗓音特點音域能在A-a2之間運用自如,起調高、音區寬廣、音色明亮、甜美,氣息控制較好,樂句演唱完整性好,情感表達自然大方,演唱受廣大聽眾歡迎。
山歌“十八調”歌詞演唱采用原創或即興填詞的形式,多用于比興的手法,可以用布依族語和漢語演唱。目前,漢語演唱的傳唱方式較為廣泛。山歌在漢語演唱中和其他民族山歌一樣,不管在婚戀、紅喜白事等場合演唱時唱詞多體現為演唱者的見子打子,通俗易懂,體現演唱者的聰明與智慧。漢語演唱中受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發音的影響,土音土語的使用十分明顯,充分彰顯民族特色。山歌唱詞中的土語使用中“望一望”表示“看一看”,“細蒙蒙”表示“小而萌”,“抬頭妹抬頭”中的“妹”表示“不”,“銅錢落地(喲)銅錢昂(嘛)”中的“昂”表示“銅錢落地的聲音很大”,“郎”表示指“男性”等等。土音使用中“抬頭”中發音“抬”發音為“dai”,“哥”發音為“go”,“桃花”中的“桃”發音為“dao”等等。在布依山歌“十八調”歌詞中襯詞多用也突出的音樂文化特征之一,如多用依、呀、嘛、喲喂、哎、呃、啰、嘞等等,如“辣子一(呀)開花,細蒙蒙(嘛)哥(喂)哥(喂),茄子(哎)開花(嘛)打燈籠(嘛)(咿呀子牡丹花喲)”。另外歌詞和襯詞重復使用也是特有風格,如在“真心調”中唱詞重復使用:“爬坡爬得腳桿酸(腳桿酸)”。布依山歌“十八調”歌詞的句式結構來看,通常是主詞使用七言一句,如“送哥(哩)一里到大(的)地(嘛),哥走(哩)東來妹走(的)西(嘞)”,還有五言一句,如“我的小情哥(喲喂,情合意也合)”,還有“雜言體”即每一句的字數都不一樣,如“爬坡爬得腳桿酸,腳桿酸,望哥望得眼睛轉(嘛)(七姊妹)眼睛轉。兩只畫眉隔山叫(隔山叫),如是得來一籠關(嘛)(七姊妹)一籠關”。獨特的唱詞使用醞釀了布依山歌“十八調”獨特的藝術魅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高科技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貴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調”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面臨著逐漸消亡的挑戰。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貴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調”已經以培養山歌傳承人、山歌推進旅游業發展和振興鄉村經濟、山歌進網絡、山歌進課堂、山歌擂臺賽、山歌培訓班、山歌進基層,宣傳黨的政策、調節民事糾紛等新面貌走進布依族兒女的心甜,走出布依山寨,在黔大地唱響“布依山歌好花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