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欣萌
摘要:影視藝術具備真實性、現實性、通俗性、娛樂性、商業性的屬性特征。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影視藝術商業性特征愈加明顯,各類視覺污染現象層出不窮。影視作為一門綜合且復雜的藝術,在世界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分級和審查制度。目前影視藝術中存在各類不同的視覺污染現象,若要盡力規避此類現象的出現,應從創作者、傳播者、接收者、監管者的不同角度出發,促使影視藝術得到良好且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影視藝術;視覺污染;治理
中圖分類號: J9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5-0095-04
當今經濟發展使得影視演變成為娛樂“至”上的產物,帶有視覺沖擊或視覺消費特征的畫面層出不窮。我們已經進入“視覺中心主義時代”,如今存在的“不良視覺圖像”,能夠在傳播中給人造成不良視覺刺激,導致身心健康的影響乃至損害,就是“視覺污染”[1]。對于影視藝術來講,這類并無美感可言,將真實轉化為虛幻、現實轉化為暴力、娛樂轉化為消費、商業轉化為視覺奇觀的影視畫面被稱為“視覺污染”。本文分析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所具有的審美性特征,對目前影視藝術中存在的視覺污染現象進行了分類,提出一定治理對策,為影視藝術的良好發展提供參考借鑒。至此,如何完成影視藝術從娛樂“至”上到娛樂“之”上的轉變,則需要電影人、管理者,以及觀眾的共同協作。
一、影視藝術中的視覺污染分類
(一)視覺沖擊:暴力色情
暴力元素充當著電影片段的最強興奮劑,在不同類型的影片中頻繁出現。1929年有聲電影產生初期,強盜片《紐約之光》便出現了暴力畫面,這可以看作是電影中暴力影像的開端。隨后,好萊塢商業化的“暴力美學”出現,從《賽爾馬與路易斯》《雌雄大盜》到《閃靈殺手》《德州電鋸殺人狂》,在影片中幾乎得不到任何審美的快感,看到的始終是一種極度扭曲的變態心理和恐怖的感官刺激[2];“巴西新電影”是20世紀60年代在巴西興起的新電影運動,意在拍攝巴西真實的悲慘狀況,又被稱為“饑餓的美學”“暴力的美學”,由此可見其影片中暴力畫面的沖擊性;在中國香港,暴力還滲透到喜劇電影中,例如:袁和平、成龍將武打與喜劇結合,創造出“諧趣武打”的新片種,暴力被披上了喜劇的外衣,看上去更具“觀賞性”。然而,美國“全國電視暴力聯合會”和“全國精神健康研究所”在世界上19個國家做了3 700多份科學研究報告,其結果一致表明:暴力影片對觀眾有害。影視作品中充斥著打斗、兇殺等血腥的內容,給予受眾的只是單純的感官刺激,并不能帶來審美的享受,更易引起青少年效仿,導致不良后果。
除暴力外,色情也成為吸人眼球的沖擊性畫面,是票房的隱形保證。然而,是否色情已成為影片必不可少的因素,亦或刪去色情片段,影片本身的敘事、藝術表達會存在障礙影響?答案并非肯定。希區柯克的作品《后窗》,常常被理解為典型的展現主人公/觀眾窺視機制的“雙關”之作[3],越來越多的電影打著色情的噱頭,滿足著觀眾的“偷窺”欲,造成“恐怖圖像容易激起注意力——生產者制作恐怖圖像——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繼續生產更多恐怖圖像”[4]的惡性循環。這類視覺污染忽略了電影本身藝術性的表達,更對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二)視覺消費:粉絲電影、廣告植入
影視藝術的商業屬性,促使作品中出現植入廣告以及粉絲電影現象。“需求瞄準的不是物,而是價值。需求的滿足首先具有附著這些價值的意義”[5]。“明星”符號本身具有被優先解讀的可能性,在文化交流中,李小龍、成龍、李連杰象征著具有陽剛之氣的東方形象;章子怡、鞏俐象征著大氣標致的東方韻味,明星的符號意義大于實體意義。而如今,明星符號被過分放大,成為商業吸金手段。粉絲電影的出現推動了電影商業化的發展,為多方贏得利益。然而對受眾來說,如今難以欣賞到明星形象與藝術美并存的電影,這非但不利于電影的藝術化發展,更會對受眾造成潛在視覺污染,降低審美標準。
商業利益的推動促使影視作品中植入廣告的出現。馮小剛導演以商業影片拍攝為主,被譽為中國大陸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2003年《手機》中各式各樣的摩托羅拉手機;2004年《天下無賊》中的佳能DV、長城潤滑油、淘寶網等;《非誠勿擾》系列中的劍南春、清華同方、海南航空等,令植入廣告與賀歲電影二者的結合看似“相得益彰”。實際上,極少有影片中的廣告植入的較為自然。影視劇隨片廣告分為分離式、插入式、鑲嵌式三種。其中,鑲嵌式是廣告伴隨情節發展出現,能夠在不影響敘事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如《天下無賊》開頭女主角錄像使用的佳能DV;《一個都不能少》中的可樂。有些則顯得較為突兀,且不合時宜:《老九門》中的東鵬特飲、《古劍奇譚》《誅仙青云志》中的58同城,均是在古代劇中植入現代廣告的代表。此外,也有廣告的植入易造成不良后果:電視劇《太子妃升職記》中將金戈頻繁植入,此劇受眾多為青少年,而金戈是一種處方藥,極易造成不良影響。藝術與商業的結合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直白的、不經過藝術化處理的植入廣告極其突兀,對受眾造成視覺強迫,影響觀影體驗。
(三)視覺奇觀:華麗虛幻
電影是造夢與共情的理想場景。有著“科幻電影先驅”之稱的梅里愛,在電影誕生之初便發明了“停機再拍”“分次曝光”“魔術照相”等電影手法。梅里愛在電影制作中加入特技效果,使得電影告別了傳統敘事的單調性,形成了新的視覺體驗,這可以看作是電影“奇觀性”的開端。在后期的電影中,奇觀現象也逐漸成為主流。“奇觀”即純以視覺表現的形象或景觀,給人強烈的心理刺激和震撼,但景觀背后,不負載任何實質內容。視覺“奇觀”,既可是形式細節的精細入微,亦可是宏觀景觀的氣勢撼人,兩者皆美輪美奐得讓人震撼[6]。從《侏羅紀公園》《阿凡達》再到中國的《流浪地球》,“中國電影在向好萊塢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好萊塢的大投入、大場面、視聽震撼的華麗效果”[7]。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的不斷輸入影響著眾多電影創作。小津安二郎說過:“電影是以余味定輸贏”。過分追求外在視覺奇觀的電影,極易忽視電影的基礎敘事特征,令觀眾看完只記住感官,得不到共鳴。
二、影視藝術視覺污染的治理策略
(一)創作主體
1.作為藝術家的影視創作者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創作者的精神體驗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影視創作導演必須要做到的是:規范行業自律,不觸碰道德底線。在此基礎上,要注重“鏡頭”“構圖”“色彩”“剪輯”等電影語言,規范電影藝術化表達,提升個人的視覺教養和審美修養,以真實性為首要特征,再對作品進行藝術化加工。在尊重影視藝術商業性的同時,更重視人文精神的傳遞。
2.作為普通人的日常創作
當下,互聯網促使各類短視頻平臺火熱發展,網絡電影、微電影、網絡綜藝、Vlog等作品層出不窮。一臺可以錄像的機器、運用剪輯軟件簡單處理,個人就可以上傳至視頻平臺的時代,使得“人人都是藝術家”。普通人的日常創作只要公開發表,就有著被眾多人看到的可能性。所以,普通大眾在進行視頻拍攝和發表時,都應注重畫面內容的規范,避免造成視覺污染。
(二)傳播過程
傳統的影視傳播包含電影院、電視臺等公共平臺,這類體制內播出平臺的節目應增加生產和供給,圍繞政府賦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的職責和中心工作。CCTV-1頻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下午劇場曾播出《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幸福院》等優秀影視劇作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也在2020年3月發布影院復工后復映的電影:《何以為家》《戰狼2》《中國合伙人》《流浪地球》《狼圖騰》。影視藝術傳播的一般規律表明:具有思想深度和哲理內涵的優秀影視藝術作品具有比較廣泛而深刻的傳播力,因而傳播范圍廣,傳播力度強,傳播效果好[8]。對播出平臺來講,優秀的影視作品應該被廣泛傳播,這是其職責所在。
從傳播者來說,觀眾對視覺信息的認知程度是其需要了解的一面,此外更要幫助受眾提高視覺素養,這樣有效的視覺傳播效果才能形成。播出平臺從業者應樹立責任感、使命感,加強對影視作品的把關以規避風險,為提高大眾視覺素養而共同努力。
(三)接受主體
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審美經驗制約著人的意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則需要多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例如,優秀的電影作品:國內《小城之春》 《霸王別姬》 《一江春水向東流》;國外《公民凱恩》《東京物語》《羅生門》;電視劇作品:國內《平凡的世界》《瑯琊榜》《走向共和》;國外《老友記》《生活大爆炸》《請回答1988》等。審美活動的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再創造,理性不應該成為禁錮感覺的枷鎖。在讀圖時代,我們的眼睛需要“教”而“養”之。我們需要擁有品味之眼、批判之眼、純真之眼。在經歷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兩個層次后,純真之眼,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眼睛[9]。
此外,作為觀眾要勇于批評揭露,進行輿論監督。對于接受者來說,要學會能動地認知視覺信息,并以批判的視角看待,如此便可掌握信息背后的含義,不被信息淹沒。藝術接受是接受者與創作者相互建構的過程,當下受眾的喜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傳遞,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藝術再創造。視覺教養的提高不僅需要創作者恪守自律,更需要接受者反饋表達。生活經驗不能代替審美尺度,趣味判斷不能等同于價值判斷。對于影視藝術來講,觀眾不僅是影片的欣賞者,更是影片的判定者、批判者。對于影視作品的評判要從畫面、聲音、蒙太奇這些電影語言的基本要素入手,“共鳴”和“藝術”二者同樣重要。
(四)監管部門
1.必要的審查制度
如今各類藝術形式紛繁多樣,而電影是唯一建立分級制和審查制度的門類,這充分說明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電影審查制最先在美國確立,1907年,美國芝加哥成立市電影檢查委員會;1911年,已有30個以上的州建立電影檢查制度;1927年,以美國郵電部長為首的“海斯辦公室”提出在銀幕上必須小心處理的25種情況,和不得出現的11種情況;1930年,《海斯法典》制定,詳細劃定了美國的電影禁區。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可以說是較早確立的,且得到了不斷完善、內容較為明確;英國曾是電影檢查非常嚴格的國家,曾規定58種情況應在影片中被取締,較之美國更為具體嚴密;法國的電影檢查尺度在世界上最寬;日本于1949年6月成立電影倫理委員會,糾紛最多的在性、風俗方面;在中國香港,公映電影被劃分為任何人可觀看、兒童可觀看,以及只準18歲(含)以上人觀看三個級別;在中國內地則不分級,但公開播放的影片均需經過廣電總局審查,一定程度上默認影片適宜大多數人觀賞。各國都有自己的電影審查制度,一定程度上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完善,但其都具有“限制色情、暴力,維護社會安定,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共同點。成熟的電影分級、審查制度是必要的,它不僅能夠給予觀眾提示,也能夠提高觀眾的觀影自由度,保障了影視作品的多樣性和流暢性。
2.產業化發展
尊重影視的商業性,在文化政策、運作體制、市場策略三個方面都要兼顧。在一些歐美國家,帶有暴力傾向和性愛內容的成人節目只適合在夜間時段播放,考慮到家庭“四世同堂”的狀況,調整播放時段,能夠避免不適宜的人群接受視覺污染。此外,要重視電影在經濟發展及社會政治中的作用,給予好劇本、好創作班底一定的人才、資金扶持,用產業化體制來促進電影的發展。尊重影視的文化品格,發揮社會功能和精神意義,從藝術創作、思想主題、精神價值三個方面出發,大力宣傳優秀的影視作品。好的影視作品能夠提高人的審美修養、幫助人更好地認知世界、陶冶情操,令人身心愉悅,這是影視藝術應形成的積極影響。
3.法規體系的建立
影視藝術監管方面,在英國,《電視無國界指令》中,植入廣告被得到有效制止;歐美國家對兒童節目中的植入性廣告限制嚴格。對于視覺污染中的此類現象,觀眾應被明確告知作品中存在植入廣告,在開頭或結尾處給予適當提示,而非“強迫性”接受。2020年2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公開《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圍繞各類網絡綜藝,對出鏡人員言行舉止、舞美、文字語言使用、主創人員選用等不同角度,提出了94條標準。在此《細則》中,提到了“低俗、性暗示”“血腥、不適畫面”“著裝暴露”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節目中視覺污染現象的出現。
健全影視藝術市場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形成法律、規章、政策相互配套、協調統一的法規體系,是影視藝術得以良好發展的基礎。加強規范影視藝術作品的市場準入標準、影視藝術制作和播出機構的主體條件、相關特殊崗位人員上崗資質、影視藝術生產經營項目的投融資條件等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更好地規避視覺污染現象的出現,從而保證大眾擁有良好的視聽環境。
三、結語
影視藝術目前面臨諸多問題:制作者的急功近利,技藝粗糙;觀眾的時尚消費;傳播者的急于作秀,好高騖遠……不僅造成視覺污染現象,更從內在降低了影視作品的整體水準。要提升影視藝術的格局,更好地治理和規避視覺污染現象的出現,需要制作主體的嚴格自律、播出平臺的加強把關、監管機構的統一標準,以及受眾的輿論監督。至此,影視藝術的良好發展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王新,應海燕.“視覺中心主義時代”的視覺污染研究[J].思想戰線,2015,6(41):133-138.
[2]周清平.“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影像藝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3]賈磊磊.影像的傳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83.
[4](美)巴頓·帕爾默著.陳梅,何小正譯.元虛構的希區柯克——《后窗》和《精神病患者》的觀賞經驗和經驗觀賞[J].當代電影,1987(4):96-106.
[5]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70.
[6](法)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59.
[7]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50-267.
[8]陳曉偉.中國電影影像表達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9]林呂建.傳播學視野中的中國影視藝術[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106.
[10]王新.見與不見:讀圖時代的視覺教養[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4-7.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