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真 翟仁祥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8BJY178);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資助項目(SJCX20_1200)
摘 要:基于中國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面板數據,利用產業結構、產業梯度系數、產業轉移、產業集聚、產業基礎、產業內外部環境及產業布局等指標構建面板模型機,分析表明核心解釋變量產業梯度系數對沿海省份外資利用有顯著促進作用,且作用在南部地區的效果明顯顯著于北部地區;產業布局和產業基礎及產業內外部環境對外資引進有顯著積極影響,產業集聚、產業結構對外資引進有顯著消極影響。基于研究結論并結合沿海省份實際情況,從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投資吸引力,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多元化,提升運輸容量、完善交通網絡圖等方面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梯度系數;外商直接投資;沿海地區
一、引言
中國沿海地區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內有利于本地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有助于吸引外商定向投資。沿海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外資引進及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外資引進能對產業轉移及就業產生影響,產業轉移又能反過來解決“雙短缺”等經濟發展問題。外資引入不僅能夠改善產業環境,也會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其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也會產生資本替代人工的效果。沿海省份依賴海洋強國戰略,承接產業轉移,最終對本地產業帶來何種影響,對外資利用又會帶來什么效果。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對中國沿海省份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對外發展格局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問題之一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區域間產業轉移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通過產業轉移凸顯區域功能特色。
國內外關于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側重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國外對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研究集中于產業集聚。除將產業轉移、產業集聚及規模經濟聯系在一起外(Vukovi, Darko B,2017),還基于產業集群的形成提出了新產業區理論,強調產業轉移在未來研究中創新的重要作用(Anne K Hewes;Donald I Lyons,2008)。研究得出產業轉移有多種模式,除雁陣模式、國際生產折衷模式及邊際產業轉移模式外,核心-邊緣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國內有關產業轉移的研究更加具體,除少數研究產業轉移模式如“一帶一路”雙邊產業轉移模式(劉友金,2020)、污染企業轉移模式(戴其文,2020)及選擇性轉移等模式,多數學者集中于產業轉移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大致有三個角度:(1)研究某產業轉移產生的影響,考慮其他因素,研究得出如制造產業轉移與勞動力回流會帶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效果(韓軍、孔令丞,2020)。(2)研究特定地區產業轉移,如京津冀產業轉移對FDI利用的影響。(3)研究產業轉移模式的具體特征(李娜,2020)。總體看來,國內外學者對產業轉移理論及實證都研究得較為透徹,但是基于沿海地區的研究較少,或僅研究沿海某個城市,結合沿海省份產業轉移與外資利用的研究也較為罕見。
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也成為各國學者關注的重點,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關系也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之一。早期研究集中于日本、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發現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通過對FDI所產生的知識溢出效應(Jennifer W Spencer,2008),不僅有助于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還能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Karl P Sauvant,2011)。隨著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外學者也加深了對發展中國家外資利用的研究。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供應商資源及先進的生產技術最終能增強產業國內外競爭能力(Huang、Wang,2011)。
部分國內學者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理論研究,不僅研究得出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機理,解釋了FDI對母國制造業的作用原理(馬光明,2020),還進一步得出FDI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是由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引起的(李宏,2020)。比較理論分析,國內學者更多使用實證分析檢驗FDI與產業轉移之間的關系。檢驗發現,制造業FDI對產業結構有顯著積極作用(石衛星,2020),投資額與產業結構升級有明顯正向關系,但是影響效果存在滯后(潘素昆、袁然,2014),對外直接投資能夠提升本地區乃至周邊城市產業合理化程度。
梳理國內外對外直接投資、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的文獻,發現理論研究較為透徹,但主要集中于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升級的正面影響,而忽視了產業升級對外資利用的影響。現有研究對于區域產業轉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單一省份,且對沿海省份關注較少。基于中國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面板數據,利用產業結構、產業梯度系數、產業轉移、產業集聚、產業基礎、產業內外部環境及產業布局等指標構建協整方程探究中國沿海省份產業轉移對外資利用的影響及對外貿產業發展的潛在影響。
三、模型構建
1.產業梯度系數構建
為合理測度產業梯度,借鑒張俊俊(2020)的研究,建立產業梯度系數IGC:
其中j表示產業,i表示地區,采用各地區第二產業數值測算產業梯度系數。表示產業專業化水平,是j產業在i地區的總產值比例同j產業在全國產業總值的比例值之比重。=1表示i地區j產業專業化水平處于全國行業平均水平。COPRij表示產業技術化水平,由i地區j產業值占全國j產業總產值的比例同i地區j產業從業人數占全國j產業從業人數比例的比重表示。COPRij=1表示i地區j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處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梯度系數IGC等于產業專業化水平系數與產業技術化水平系數的乘積。IGC=1表明i地區j產業處于全國j產業梯度的平均水平。
由于除產業轉移外,產業結構、產業集聚、產業基礎、產業外部環境、產業內部環境、產業布局都會對外資利用產生影響。借鑒周偉(2020)構建協整方程(2)分析產業轉移對外資利用的長期影響:
在式(2)中,i表示中國沿海省份;t表示時間年份,選取中國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的數據。α0表示公式中的常數項,εit為隨機項,代表模型中被忽略的影響因素。為了緩解數據波動及異方差,對指數變量之外的其他數據均取自然對數。
2.數據來源與說明
選取中國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數據來進行研究。FDI、產業梯度、產業結構、產業集聚、產業內外部環境、產業基礎、產業布局均依據《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份統計年鑒整理計算,相關變量說明及其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四、中國沿海產業轉移對外資利用影響分析
1.基準回歸
使用面板數據檢驗沿海省份承接產業轉移對外資利用的影響。經過Hausman檢驗隨機效應(RE)模型更合適,故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方程(2)進行估計,結果見表2第(1)-(4)列,作為對比,給出第(5)列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
從第(4)列的結果可以看到,核心解釋變量產業梯度系數的估計系數為0.1786,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承接產業轉移對中國沿海省份外資利用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控制變量方面,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公路貨物運輸量及消費品零售總額都對沿海省份外資利用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說明承接產業轉移可以完善產業基礎、產業內外部環境及產業布局,有助于當地企業吸引外資。財政收入的提高意味著政府會有更多資本為外資進入本地進行引導及實施政策優惠,而優惠的外資引進政策明顯會提高外資利用水平;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提升意味著地區外貿產業的發展,外貿水平的提升對地區引進外資有顯著促進作用;產業內外部環境改善能為外商投資提供信心,最終擴大外資引進的規模。
2.內生性處理
重點考察沿海省份承接產業轉移對FDI的影響效果,但是外資引進對地區產業轉移也會產生影響。例如,固定資產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帶動服務性產業發展,進而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正面影響。因此,FDI與產業轉移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內生關系,從而會導致估計結果發生偏差。因此,采用兩種方法緩解模型內生性問題:一是將解釋變量滯后一期沒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檢驗;二是將產業梯度系數的滯后一期作為其自身的工具變量,選取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進行估計。內生性處理的回歸結果如表3第(1)、(2)列所示。
從表3第(1)、(2)列可以看到,核心解釋變量IGC的估計系數依然為正,表明沿海省份接受產業轉移對擴大FDI存在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3.異質性分析
雖然全樣本的回歸結果表明,中國沿海省份承接產業轉移能夠顯著促進外資利用水平,但是不同地區產業基礎、經濟水平差距較大,因此產業轉移對外資利用的具體影響也可能存在較大差別。由此,將全樣本劃分為南部和北部三個子樣本,運用2SLS方法檢驗產業轉移對三個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具體影響,回歸結果見表4第(1)、(2)列。
從表中可以看到南部與北部的IGC系數都顯著為正,但是南部地區外資利用的正面影響相較北部更明顯。原因可能在于,相對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具備更好的地理位置,整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基礎設施更完善,產業格局更合理,因此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效率,也能夠更明顯地提升本地外資引用的水平。
4.分析結果
綜上所述,數據結果顯示應選擇建立隨機效應模型,然后用MLE進行實證比較分析。運用Stata15.0對上述方程進行MLE實證分析,并于上述方程(2)所選擇的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比較,方程(2)隨機效應模型的變量顯著性結果好于MLE,且調整后的隨機效應模型的R2比MLE更接近于1,擬合優度更好。
結果顯示,模型涉及的中國沿海省份承接產業轉移的7個影響因素中,有5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產業梯度(IGC)、產業基礎(lnFOU)、產業布局(lnDIS)、產業外部環境(EXT)及產業內部環境(lnINT)對于提高外資利用水平都有顯著正面影響;而產業結構(STR)、產業集聚(lnAGG)對外商投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產業梯度系數對外資利用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中國沿海省份利用產業轉移有助于當地外商投資。由于中國沿海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產業轉移對中國沿海省份南北部地區作用有一定差異,具體表現為南部省份承接產業轉移對外資利用的促進效果更為顯著。但是無論是從總體角度考慮,還是從差異性方向研究,產業梯度系數對于沿海外商投資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沿海省份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疊加本地政策支持有助于擴大外資的利用規模,而外資流動帶來的技術、勞動力也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擴大外貿規模的動力源。利用產業梯度與FDI的良性互動,推動本地經濟及貿易產業發展。
產業基礎、產業布局、產業外部環境及產業內部環境對外資利用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其中產業基礎表現為地方財政收入,產業布局表現為公路運輸量,兩者共同改善當地的營商環境來吸引外商投資;產業外部環境表現為當地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產業內部環境表現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者構成產業內外部環境。財政收入的提高,對內有更多的資金能用于維護當地營商環境的穩定,對外能夠用于引導外商投資。可支配財政收入的提高有助于本地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高知識產權意識有助于減少外資引進過程中的技術溢出,降低產品被模仿的可能性,降低研發風險,提高外商投資信心。產業布局的改善主要表現在沿海地區高速公路、高鐵及機場的建設完善。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路貨運量對外資引進的約束力在逐漸削弱,但是由于沿海省份產業發展仍以重化工產業及制造業為主,對貨物運輸需求較大,對于區位要求也比較嚴格,因此公路運輸所代表的產業布局能夠對沿海產業外資引進產生推動作用。從促進改善產業布局的角度而言,便利的公路運輸,有助于沿海同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調發展,從而通過產業聚集,建立以功能為特點的產業園區,引導外商投資。產業環境整體得到改善對內有助于本地企業發展進出口貿易,對外有助于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環境,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
產業結構及產業集聚對外資利用有明顯的負面影響,主要是沿海省份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所導致的。由于目前大多數沿海地區處于從以第一產業為主轉移到以第二產業為主的過渡期,轉移過程中所建立的大型重工業、化工業會排出大量的污染物。這一問題只有發展到下一階段,即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時才能得到解決。中國沿海省份產業結構問題表現為以重工業及加工制造業而非第三產業為主,且出現行業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在現行產業轉移過程中,一方面由于較為落后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基于較低的投資門檻,大量外資涌入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除了從產業結構調整解決這一問題外,也需要依靠政府引導外資流向清潔技術、高新技術。
五、政策建議
1.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投資吸引力
優質的營商環境能夠為投資者提供信心,也能夠為本地企業穩健運營提供條件。在穩健發展當地進出口產業的同時加強政府引導,改善產業環境,提高財政收入質量。貫徹發展新理念,繪制發展新藍圖,解放思想,大力建設各沿海自由貿易區。貫徹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的理念,為國民企業和外商之間互通有無構建窗口。
沿海省份應發揮地區特點,因地制宜構建投資政策及環境保護政策。在簡便外商投資程序的基礎之上,對外資流向進行引導,利用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外商投資以第三產業為主的低能耗、低污染產業。沿海地區作為國內外互通有無的媒介,也是建設“一帶一路”的窗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應該注重對外資的引導,提升外資引進的水平,加快外資利用的效率,發揮外資的集聚效應。
2.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多元化
各省份從自身特色及優勢產業出發,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基于現有產業結構繼續升級,鼓勵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外商投資清潔技術及服務業提供優惠,使外商投資向“清潔化”方向過渡。通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快速發展低能耗、清潔產業,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各園區應結合本地特點,突出特色產業,避免集聚過程中產業趨同,實現有序轉移。沿海政府需針對現階段產業轉移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問題加以引導,實施產業差別化政策,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完善產業布局,發達地區提供技術、經驗,發達產業提供資金支持,帶動欠發達地區及產業發展,利用合作互補實現互利共贏,為外商提供多樣化的投資渠道。
3.提升運輸容量,完善交通網絡圖
沿海地區應繼續加大投入,完善本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運輸系統。加強沿海各省份之間的協作能力,立足于沿海產業跨地區轉移的特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引導作用。根據需要,建立沿海地區交易、物流等公共服務系統,引導外資投入。充分利用物流系統對產業發展的促進效果,適度擴大公路建設規模,充分發揮公路運輸對外資引進的間接影響作用。
考慮到其他運輸方式的重要程度在不斷加大,公路運輸未來在吸引外資的貢獻有下滑的趨勢,為了維持外資引進的增長速度,需對公路運輸方式進行創新,除了在技術方面進行全面升級,還需加快公路運輸與飛機、高鐵等快速運輸通道對接,優化公路運輸在整個區域內的服務性作用,提升公路運輸拉動外資的水平。
參考文獻:
[1]Vukovi
[2]Anne K. Hewes,Donald I. Lyons. The Humanistic Side of Eco-Industrial Parks: Champions and the Role of Trust[J].Regional Studies,2008,42(10).
[3]劉友金,尹延釗,曾小明.中國向“一帶一路”國家產業轉移的互惠共生效應——基于雙邊價值鏈升級視角的研究[J].經濟地理,2020,40(10):136-146.
[4]戴其文,楊靖云,張曉奇,胡森林.污染企業/產業轉移的特征、模式與動力機制[J].地理研究,2020,39(07):1511-1533.
[5]韓軍,孔令丞.制造業轉移、勞動力流動是否抑制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J].經濟學家,2020(11):58-67.
[6]李娜,石敏俊,張卓穎,陳志鋼.基于多區域CGE模型的長江經濟帶一體化政策效果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12):67-76.
[7]Jennifer W. Spencer. The Impac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 on Indigenous Enterprises: Horizontal Spillovers and Crowding 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2).
[8]Karl P.Sauvant,Wolfgang A.Maschek,Geraldine McAlliste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Recession,and Challenges Ahead[J].Journal of WTO and China,2011,1(01):3-30.
[9]Y Huang,B Wang.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Is There a China Model?[J].China & World Economy,2011,19(04):1-21.
[10]馬光明,郭東方.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就業效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0(03):41-56+131.
[11]李宏,吳東松.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國內產品質量的影響[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0,40(11):68-78.
[12]石衛星,吳韡.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產業集聚影響研究——以江蘇省制造業為例[J].宏觀經濟研究,2020(10):58-70.
[13]潘素昆,袁然.不同投資動機OFDI促進產業升級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4(09):69-76.
[14]張俊俊.江西省承接產業轉移效率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20.
[15]周偉.京津冀城市群產業轉移驅動因素對FDI的影響效應[J].統計與決策,2020,36(17):110-114.
作者簡介:陳品真(1996.11- ),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經濟、貿易經濟;翟仁祥(1978.04- ),男,江蘇寶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經濟、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