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常態課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學活動大多是圍繞著常態課閱讀教學展開的。隨著素質教育的到來,傳統的常態課閱讀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更加不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的課本知識。為此,對現階段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討提高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實效的具體策略,從而讓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中落地生根,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實施策略
小學是學生語言思維養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學既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也能為學生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核心素養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因此,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常態課閱讀課堂視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陣地,使其在閱讀中受到先進文化的熏陶,對文學世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為其語文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打下基礎,并通過開展閱讀教學,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個性。
一、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現狀
1.教師教學理念落后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對以往的教學理念進行完善,在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知識、閱讀技巧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思維以及正確的認知,從而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但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只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依舊采用傳統的講解方法,以強硬的方式要求學生掌握。學生面對枯燥的教學內容,很難主動參與到知識學習中,其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何況整體素養發展。立足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思考,此階段的學生心理認知還不成熟,教師的合理指導是促進學生整體素養發展的關鍵。為此,語文教師應立足學生的視角,積極探究常態課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側重學生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講解知識,進而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推動閱讀教學的發展。
2.閱讀教學方向出現偏差
圍繞新課標開展的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應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多元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并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但在這樣的教學思想革新背景下,部分語文教師并未對閱讀教學改革形成深刻的理解,導致閱讀教學出現偏差。如在實際的指導中,其指導內容脫離語文教學范圍,講解了一些與閱讀毫無關聯的內容,教學內容出現非語文化的傾向。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決定著常態課閱讀教學的實效,教師在指導中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內容,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升其探知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也會在閱讀過程中重視文本情節以及人物形象,而忽視基本閱讀方式與閱讀技巧的掌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良好閱讀認知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
3.培養目標不明確
確立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新課標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主動性,并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理念與思想認知。但在實際指導中,部分教師并未明確指導目標,其課前準備過于倉促,僅是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掌握,對一些優美語句進行賞析,其教學流于形式。在實際的指導中,合理教學方式的運用同樣重要。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在傳統的指導基礎上進行完善,借助多元教學方式,如微課、小組合作探究、思維導圖等,構建高效引導課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目標。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策略
1.拓展閱讀內容,豐富閱讀視野
在小學語文常態課閱讀教學中,想要實現高效閱讀,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能力提升、思維發展的相關需求,在高質量完成教材閱讀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為學生推薦相關閱讀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另外,教師還可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為學生開發更加豐富的閱讀資源,促進學生閱讀量的不斷積累,促使學生在高效、優質的閱讀過程中獲得語文思維的發展。例如,在《父愛之舟》《慈母情深》等歌頌父愛、母愛的文章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要求學生拓展閱讀《背影》等相似主題的文章;在開展《景陽岡》一文的閱讀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進行《水滸傳》的拓展閱讀;在閱讀《草船借箭》一文時,可延伸至《三國演義》的閱讀。通過拓展閱讀、延伸閱讀,不僅能夠進一步增進學生對閱讀文本創作思想與主旨的理解,還可有效幫助學生拓展閱讀視野,豐富閱讀體驗。但是在拓展閱讀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對學生辨識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選擇內容健康、思想積極的閱讀文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學生健康成長、良好發展打好基礎。
2.借助信息技術,構建閱讀平臺
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大多是為了輔助課堂而應用其中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高質量的課堂設計,把學生喜愛的圖書收集起來,并在班級內創設圖書角,提供給他們想要閱讀的書籍。教師還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課內外的資料,開展富有特色的網絡閱讀活動,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教師要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的功能,通過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在課前明確閱讀課的流程,將網絡與圖書館的資源充分結合起來,有效運用,幫助學生構建出科學高效的閱讀平臺,使其掌握閱讀的技巧,最終提升語文素養。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威尼斯的小艇》這課的教學時,便可以結合現代網絡技術,將威尼斯小艇的圖片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當學生在自讀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后,便可以進行相應的講解。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3.創設閱讀情境,培養閱讀素養
小學生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生活經驗也不足,在常態課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都難以精準把握作品的創作主旨與思想內涵。針對小學生的這一閱讀特點,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內容創設具有指向性的閱讀情境,以充分激發、調動學生豐富的聯想力與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幫助學生更加準確、深入地把握閱讀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題等,從而達到預期的閱讀教學效果。例如,《桂林山水》一文通過生動、細膩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桂林山水的優美畫卷。但是對于大部分并沒有去過桂林的學生來說,單純依靠課本中的文字敘述可能無法產生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也就談不上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文本創作主旨的理解。對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桂林山水相關的影像資料,并搭配富有桂林特色的民族音樂,為學生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閱讀情境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達到與文章描述景色和作者傳遞的情感同頻共振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4.喚醒閱讀熱情,增進閱讀體驗
興趣是學習者接觸一種事物的心理傾向,是其探索與求知的動力來源。興趣的產生能夠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是讓學生思考的重要問題。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必須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情,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認識到閱讀的重要價值,使其對閱讀抱有積極的態度。在閱讀教學前,教師要引進先進輔助手段,站在全局視角,選取多樣化的圖像、文字、視頻等教育資源,讓學生感受到活躍的氣氛,使其對文章內容充滿探索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前導入目標,向學生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充滿挑戰的閱讀任務產生思考的欲望,對閱讀內容產生渴求。教師應善于設置閱讀活動,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的同時發揮想象力去遣詞造句,喚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認知和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 《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同學們,大家可以從哪些方面看到圓明園的‘舉世聞名呢?”“同學們,你們面對今天的斷壁殘垣,想說些什么?”通過設置類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造句,在接下來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拓寬自身的視野和思維,對文章形成更深一步的體驗和感悟。
5.實行讀寫結合,促進全面發展
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模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眼界放寬,提升認識,全面發揮閱讀在學生寫作水平提升方面的促進作用,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多練習。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相互促進。(1)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仿寫,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了解更多的文章布局方式。(2)在學生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悟。這樣可以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文本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總結和表達的能力。(3)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多動筆。結合我們的閱讀經驗,很多時候讓我們有所感觸的往往不是整篇文章,而是某一句話或某個段落,它們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的心弦。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到一些值得深思的句子或段落時隨手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還可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綜上,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立足學生實際,改變傳統的“理論知識灌輸+重點板書”的閱讀教學模式,盡可能地避免學生形成固定的答題思維,通過情境創設、拓展內容和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語文閱讀知識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銘澤.探究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0).
[2]吉華.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科普童話,2020(8):4.
[3]李森珠.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與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1).
[4]趙引弟.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0(7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