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保壽
摘 要:目前,新課程改革為教育工作的開展指出了新的目標和發展方向,其中針對小學語文而言,需要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同時,使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基于此前提,對傳統教學理念進行積極轉變,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并在課堂教學時加以靈活運用,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實踐和摸索。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從學習興趣培養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該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對外界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因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足,因此,為了更好地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需求,從其學習興趣培養入手,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改變傳統純理論教學模式,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入學生熟悉的場景或環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從語文學習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提高教學有效性。另外,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加以分析和研究,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通過更新穎、更豐富有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學習氛圍更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
如在教學《黃山奇松》時,由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一定距離,對小學生而言教學內容較為抽象,缺乏身臨其境的體現,因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欣賞黃山奇松之美,對生動的教學情境進行創設。另外,引導學生對圖片或視頻中的景色進行觀察的同時,深入體會教學內容,并對作者所采用的虛實結合的呈現手法加深領悟,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培養,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創新,積極引入新興的教學手段,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效,因此教師可結合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學生分組學習的方式,指導各小組完成所設置的各種充滿趣味性的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加強培養,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思考和討論,使自身所掌握的知識不斷內化,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體現[1]。另外,在小組討論環節中,教師還應加強激勵教學法的運用,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積極發表意見和感想,通過與其他成員想法的不斷碰撞,對他人正確觀念進行有效吸收,對知識點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進一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體系,同時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鍛煉,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成效也有效增強。
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時,教師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對教學方法進一步明確,通過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對角色的長處和短處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時能夠采用更全面、更正確的方式看待事物,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更積極地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以及自身的不足。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角色特征和臺詞進行講解和羅列,采用分組的形式,指導各小組積極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各組完成表演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同時還可和學生共同對最佳表演小組及個人進行評選,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此教學方式的運用,能夠有效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學生的自主思考及合作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方向,提高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開改性,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學習壁壘進行有效突破,使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切實提高,有利于學生語文知識實踐能力的不斷強化,進一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內容,為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保持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創新,使教學氛圍更加有趣,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增強,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對其綜合能力提升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放開思維,將觀察的目光投放到課堂之外,感受并體會周圍大自然的景色和秋天的魅力,同時教師可借助“你覺得秋天是什么樣子的?”等有關問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秋天的獨特魅力加強感受的同時,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以問題作為寫作的題目,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寫作能力,對學生寫作興趣予以有效激發,進一步提升教學有效性。
四、積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并且常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往往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對其學習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同時,教師也對學生的知識學習及生活情況缺乏了解,使教學的針對性不足,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提高。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盡可能地放低姿態,對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行有效構建,增強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從而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真實想法以及學習水平,進一步調整并靈活運用自身教學方式方法。
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容,對問題和任務進行合理設計,比如“課文里的茅廬代表的是什么?”“劉備三顧茅廬是為了什么?”等問題,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內容后,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針對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及語言組織能力,使其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和掌握。最后在小組成員共同協作下,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問題和任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起到有效促進作用。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利用匿名信的方式寫下自己對課堂教學以及教師的建議和想法等,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建議進行認真思考和聽取,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這樣能夠使學生的自信心、表達能力不斷增強,對學生誠實、勇敢的良好品質加強培養,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五、對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環節加強重視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環節加強重視。通過有效的課前預習,提高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初步了解,對內容所承載的情感表達有所體會,同時學生在預習中會遇到不少問題和困惑,學生可利用以往所學知識先去尋求解決辦法,有利于學生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微課等新興教學模式的產生,也為課前預習提供了更有效的學習平臺,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教學內容,對微課及導學方案進行科學設計,再將其上傳至QQ、微信等社交平臺,學生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自身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使其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的教學針對性更強,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另外,教師可利用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使課后復習環節更加豐富有趣。比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組織作文大賽、知識競賽等,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知識的不斷實踐運用,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鞏固自身知識,使學生語文素養的穩步提高得以實現[3]。
六、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予以關注,通過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及愛國意識不斷增強。因此,教師需要對語文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認真篩選,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和感受,并對傳統文化精髓予以準確把握,使學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
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時,教師可先針對重陽節這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進行講解,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重陽節的相關習俗,并對詩人的背景進行介紹,使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拓展,有利于學生對這首詩的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出門在外的詩人在重陽節時格外想念親人的感情有更深的感受。
針對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積極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并將其作為長期教學任務,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優化和創新,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對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及學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行有效構建,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并對新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靈活運用,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有趣,更契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從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范愛華.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討[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5).
[2]藍玉紅.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討[J].語文課內外,2018(31):259.
[3]陳美貞.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