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珊 仇金珠
【摘? ?要】中國的大運河是人類文明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同時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大運河水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流動著的中華文化遺產。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遺產項目。其中,江蘇擁有遺產河段325公里、遺產區7個、遺產點28處。且江蘇全省60%的人口沿運河而居,占有66.3%的經濟總量。大運河對于江蘇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十分重大,傳承和保護大運河文化江蘇需走在全國前列。
【關鍵詞】大運河;水文化;傳承;與時俱進;任重道遠
1.大運河江蘇水文化簡述
1.1大運河對江蘇的影響
大運河始開鑿于公元前486年,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已有2500年歷史的大運河,北起北京,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5大水系,貫穿中國南北5大水系,現今全長1797公里,流經8個省市。在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歲月里,大運河吸納融匯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民俗、飲食服飾、宗教信仰、官民儀禮等,形成了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逐漸形成了大運河的文化。運河文化遺產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實物例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沿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1.2江蘇段大運河水文化差異
江蘇于康熙六年(1667)建省。水文化的實質是透過人與水的關系反映人與人的關系的文化。概括江蘇文化有一定的難度,劃分有一定的難度,有人用“吳韻漢風”來概括,也就是“吳文化”與“楚漢文化”的結合。歷史上,江蘇文化可以沿運河劃分。從運河分布空間上來看,江蘇大致分為吳文化(主要指蘇、錫、常地區)、淮揚文化(指今揚州、淮安、泰州等地區)、中原文化(或稱之“楚漢文化”,泛指徐州、宿遷等地區)。與之相對應的是還有一種船民文化。船民日常在河中行船,過節時上岸,形成了其特有的風俗習慣。
2.大運河文化保護現狀
目前非運河沿線民眾對大運河的關注正在持續降低是不爭的事實。且各地對大運河保護程度冷熱不均。關于大運河民眾留存是隋煬帝開拓運河、乾隆下江南、淮揚菜、揚州八怪、楓橋夜泊等點狀的印象。進入21世紀以來,圍繞著申遺工作,大運河的保護得到沿線城市和民眾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由于保護涉及面廣,歷史欠賬太多,建設性破壞、破壞式開發嚴重,大運河的保護利用迄今仍然面臨困境,現狀不容樂觀。因大運河的傳統功能正在衰弱,其真實性和完整性也遭到破壞,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運河沿岸各省市共同應對的難題。
3.大運河水文化保護破局要從幾個方面努力
3.1大運河文化帶也需要一帶一路
需要打破各市之間壁壘。大運河沿線存在著大量閘、堤、壩、橋、水城門、碼頭等運河水工遺存,倉窖、衙署、驛站、行宮等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以及與大運河文化意義密切相關的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近年來,沿線各市在挖掘歷史文化時,提升旅游業內涵時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是點狀發展,需要連成線。把點狀的文化串聯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運河產業鏈”。可以沿運河堤壩建設一條道路,民眾一路向南或者向北就可以領略不同文化,后續可以發展類似環青海湖自行車賽式的沿運河自行車比賽,提升運河國際知名度。
3.2大運河文化帶保護要抓緊開展系統性修復
對大運河的保護,與對長江、黃河的保護有許多不同之處,關鍵在于對大運河的保護是雙重的保護,其一是運河本身,其二是由運河所產生和發展的運河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目前江蘇省正在大力推進河長制管理,大運河水文化保護,得保證水環境的回歸,保護好水生態,要以生態河湖行動為契機,以河長制為抓手,落實大運河長效保護機制。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加強頂層設計,形成保護考核機制,制定大運河保護法,健全大運河保護法律、法規,明確相關的保護責任。但大運河一些地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過度開發問題,一些地方對運河沿線殘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為草木掩映的閘壩、堤岸、碑刻等,不僅沒有發掘整理或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相反還大興土木制造偽古跡,將經營旅游開發置于首位,使得大運河文化變了味。
3.3大運河文化帶保護要讓文化觸手可及
要賦予大運河文化生命力。生命力是什么?我認為就是吸引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只有更多的人去參與,文化才有根基,不然就會變成小眾文化,成為少數“文化人”的自說自話,最終就會失傳。大運河文化保護要上下聯動,不能是政府獨自搭臺唱戲。要深入開展大運河保護的社會宣傳教育,讓大運河文化走進課堂,編制大運河文化讀本,久久為功。運河沿線建設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景點,但目前存在的現狀是脫離了群眾,門可羅雀,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沒有收到應該有的效果。而類似的水鄉周莊、烏鎮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根本原因在于運河水文化發掘過程中過于古板,內容不夠豐富,吸引力不足。
3.4大運河文化非物質遺產保護要與時間賽跑
隨著運河功能的衰退,運河價值的銳減,由運河哺育的民間藝術也難逃沒落的命運。糖人、木雕、蘇繡、草編等運河沿岸民間藝術在市場競爭下,逐漸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較為困難。伴著城市的大規模改造,運河沿岸的歷史文脈也變得漫漶不清。老藝人在老去,技藝后繼無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在與時間賽跑,搶救工作迫在眉睫。要對相關保護加大投入,對民間藝人進行登記,對其進行補貼。錄制相關技藝記錄片,留存留檔。
3.5大運河文化帶保護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傳承非常重要,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刻不容緩。但保護與變遷相輔相成,傳承大運河文化絕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文化傳承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雖然現代運輸業的發展使運河的航運價值大打折扣,但從歷史上的南糧北運、鹽運通道,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北煤南運、防洪灌溉、南水北調,古老的運河始終在時代的變換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文化隨著時間的更迭,不斷地延續和衍進,進而形成新的傳統。不忘本源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為此,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力。要讓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讓文化的傳承與當代人接軌,提升當代人的生命認識和精神境界。同時要避免低層次同質化競爭,杜絕破壞式開發、要以歷史為準繩,不能失去原有的歷史文化特點。
當前大運河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前期我省對大運河文化歷史文化資產進行了普查登記,已經有了賬本,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更重要的是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了解,運河文化帶的復興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運走宿遷》[M]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第一版.
[2]李宗新 淺議中國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 北京水利,2004,(6).
[3]李鯤、孫曉輝、俞菀等《舊運河,新擔當 ——流動的文化動脈:大運河新使命調查》《半月談》.
[4]《“以水為師——萌生中國水文化的哲學啟蒙”》. 《江蘇水利》2005年第8期.
作者簡介:姜珊珊(1990.1-),女,漢族,江蘇宿遷人,本科,政工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政工
仇金珠(1983.2-),男,漢族,江蘇宿遷人,本科,政工師,研究方向為政治思想。
江蘇省駱運水利工程管理處? ? 江蘇宿遷? ?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