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蘊亮
【摘? 要】法律應當具有一定的彈性,如果用來判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的標準過于絕對確定,或者判斷承擔責任的與否過于絕對化,導致法律出現漏洞。法律從頒布起就已經滯后于社會發展,過于單一的承擔責任標準難以應對極為復雜的社會環境,不僅難以達到其立法目的,反而因為法條過于死板容易被惡意人利用漏洞危害社會穩定與市場秩序。法律規則之間部門法之間對于責任劃分應該相互進行借鑒。
【關鍵詞】法律彈性;網絡侵權責任;刑事責任年齡;責任聯系
1.法律的彈性及“一刀切”現象概述
1.1法律的彈性的概述
(1)法律的彈性的概念。
法律的彈性指法律規定中存在的給司法裁判者預留的自由裁量空間。通過立法技術制定較為靈活和賦予司法者一定自由裁量權的法律,從而防止法律中過于單一的標準給法律推理帶來絕對確定的結果。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規定無法做到窮盡,通過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給不同主體、不同犯罪情節的犯罪行為以更科學合理的判決,更符合法律的正義價值。
(2)法律的彈性的法理考慮。
法律具有一定彈性是應對法律責任“一刀切”的有效措施,其體現在法律在制定時留有空間,法官能夠根據預留空間靈活具體應對個案。但是,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對行為人追究法律責任必須依照法律的明文規定,否則不得追責。
1.2“一刀切”現象
(1)“一刀切”現象的概念。
所謂的“一刀切”是指出通過相對單一的標準對是否承擔法律責任進行絕對的劃分,即以是否達到法律規定的單一標準作為完全承擔責任或者完全不承擔責任的唯一依據。
(2)“一刀切現象”的弊端。
一刀切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律規定的僵化,比如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由于立法技術的原因,很容易使刑事責任能力與年齡這單一標準完全對應起來,從而把是否承擔法律責任進行“一刀切”,很明顯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不論其道德觀念如何的扭曲,無論做出了如何侵犯他人生命健康的惡劣行為,都無法發揮法律規范的作用,也無法達到刑法目的。
2.從法律實踐的角度看待“一刀切”現象
2.1避風港原則
(1)概念。
避風港原則最早用于著作權法領域,在我國最常見于網絡侵權責任中,它包括了通知與刪除兩部分內容,即其出現首先是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當然也出于了促進信息交流的考慮,即防止網絡服務提供領域上的寒蟬效應,一定程度上給予網絡服務提供者以“改過”的空間。
(2)現狀。
近年來網絡服務發展迅猛,在利益誘惑下,避風港原則逐漸被濫用。具體表現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其服務中的某些侵權行為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不會主動處理,而是在被權利人告知侵權后才堂而皇之的搬出避風港原則作為擋箭牌。此時,從這個角度來看,避風港原則對于網絡侵權責任來說就是“一刀切”的規定,使得網絡侵權行為無法得到正常控制,反而有大量的短視頻平臺、視頻平臺利用該原則侵犯他人權利。
(3)對策。
面對避風港原則的濫用,紅旗原則應運而生。顧名思義,紅旗原則是指當侵權行為在網絡服務中如一面紅旗一樣飄揚,那么網絡服務提供者就不得視而不見,也不能適用避風港原則。并且,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應當首先考慮紅旗原則而不是避風港原則。
2.2刑事責任年齡
(1)簡述及現狀。
《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之前,《刑法》規定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但是該規則卻是1997刑法所規定的,也就是經歷了20年的社會發展,對應的法律卻沒有變化。
(2)對策。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面對日益常態化的青少年犯罪,采用了惡意補足年齡規則,使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在法律特定情況下會被按照成人的方式進行審判。
我國《刑法》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類似惡意補足年齡規則的立法精神,即《刑法》17條規定了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八種犯罪九種情形進行了規定。其實從立法目的來看,立法者認為當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這八種犯罪九種情形時,他們已經具有足夠的惡意以及相應的辨識能力,因此進行了相應的規定。
當然《刑法修正案(十一)》根據有關意見及法律現狀完善了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為該規則進行了補充。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應當負刑事責任。此規則并不是改變了刑事責任年齡的一般規定,而是對刑事責任年齡一般規定的靈活使用,當符合比如情節惡劣、手段特別殘忍等特殊要求時,可以由最高檢核準后承擔刑事責任。
3.對策與展望
3.1設立對應規則制約
如果法律為了實現其效率價值而規定賦予某一群體以一定的權利,為了防止該權利的濫用和非正義的擴大,必須建立起對應的規則以制約。比如避風港原則是為了避免網絡服務提供領域出現隨意性主張版權而產生寒蟬效應而設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但該原則容易被互聯網企業所濫用,因此相應的設立了紅旗原則對其加以制約。群體或個體權利過大時可能會侵害其他群體或個體的利益,因此必須加以限制。
3.2彈性立法模式
彈性立法模式通過其彈性區間,改變傳統剛性立法模式的弊端,不同的案件能夠讓立法者根據法律授予的自由裁量權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盡可能地將法律適用做到實質平等。
4.結語
考慮到追究行為人法律責任必須依照法律的明文規定以及法律的可預測性,法律責任在設立上往往采用單一的標準,因此需要給予法律一定的彈性,利用立法技術給予司法者以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依賴法官的專業素養防止法律規定“一刀切”僵化帶來的弊端。但是如果法律留給司法者的自由裁量空間太大,會導致人們難以依照法律規范對本人行為進行導向和引導,公眾難以依據法律規法預估人們之間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的安排,這樣不僅會喪失法律的權威性,也不利于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目的實現。因此,法律的彈性不應該過大。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法律彈性”https://baike.baidu.com/item/法律彈性/6546936?fr=aladdin
[2]劉芳真.論“惡意補足年齡”對我國“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補充適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02):77-80.
[3]趙秉志.略論刑法的機能[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2):65-72.
[4]切薩雷·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六十二頁。
山東政法學院研究生處? ? 山東濟南? ?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