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靜 劉江 李宛蓉 張浩 劉陽陽 郭義



摘要 目的:系統評價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簡稱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簡稱維普資訊,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 ,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簡稱萬方數據庫,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 以及Pubmed,收集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文獻,檢索年限從建庫至2019年6月1日。對最終納入的文獻進行風險偏倚評估后,用RevMan5.3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納入12個研究,共計1 383例患者,Meta分析顯示:針刺組總有效率優于西藥常規觀察組[RR=1.26,95%CI為(1.21~1.32),P<0.000 01];痊愈率優于西藥常規觀察組[RR=1.51,95%CI為(1.35~1.70),P<0.000 01];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RR=0.11,95%CI為0.03~0.34,P=0.000 2)。結論: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 針灸;針刺;治療;呃逆;頑固性呃逆;系統評價;Meta分析;隨機對照試驗
Meta-analysi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Hiccup
HAN Yujing1,LIU Jiang1,LI Wanrong2,ZHANG Hao1,LIU Yangyang1,GUO Yi1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2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s.Methods:CNKI,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VIP Journal Resource Integration Service Platform,Pubmed were retrieved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s were collected.The search period was se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s to June 1,2019.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RevMan5.3 software after risk-biased evaluation of the final included literature.Results:A total of 12 RCT study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with 1383 patients.The Met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RR=1.26,95% CI(1.21~1.32),P<0.000 01].The curative rate was superior to the Western medicine routine treatment group[RR=1.51,95% CI(1.35~1.70),P<0.000 01];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R=0.11,95% CI(0.03~0.34),P=0.000 2].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intractable hiccup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safet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higher.
Key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Hiccups; Intractable Hiccups;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4.016
呃逆又名膈肌痙攣,是由于膈神經、迷走神經、膈肌或中樞神經等受刺激后引起的膈肌陣發性痙攣,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呃逆持續48 h以上,無法自行緩解,臨床診斷為頑固性呃逆[1],可影響患者進食、呼吸、睡眠及日常生活。早期的急性腦血管病常出現頑固性呃逆,發病率為13.98%[2]。臨床上現在常用的治療藥物有氯丙嗪、巴氯芬等,但療效并不顯著,且有不良反應[3]。按照傳統中醫對頑固性呃逆的辨證分型,施用針灸對癥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呃逆癥狀,并且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安全性[4]。通過文獻搜集與整理,發現目前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報道較多,但缺少系統性的分析與評價。故本研究采用系統評價的方法,對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療效及安全性證據進行薈萃分析,為臨床上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提供循證證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
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簡稱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簡稱維普資訊,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 、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簡稱萬方數據庫,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 以及Pubmed數據庫等。檢索年限從建庫至2019年6月1日,檢索詞根據不同的數據庫進行調整,主要為主題詞結合自由詞檢索。中文主題詞為“呃逆”“噦”“打嗝”“膈肌痙攣”“針灸”“針刺”“體針”“毫針”“電針”;英文主題詞為“hiccup”“hiccups”“hiccough”“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
1.2 納入標準
1.2.1 研究類型 公開發表的針刺治療呃逆的臨床研究隨機對照試驗(RCT)全文文獻。
1.2.2 研究對象 年齡≥18歲,臨床診斷為頑固性呃逆的患者,種族、性別和病程無限制。
1.2.3 干預措施 單純毫針或電針治療為主,且文中明確給出針灸處方,可合并其他基礎治療;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及肌注藥物。
1.2.4 質量評價標準
依據Cochrance系統評價員手冊評估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主要內容包括:隨機序列的生成、分配隱藏、對受試者與研究人員的盲法運用、對結果評估人員的盲法運用、結局指標數據的完整性檢驗、是否存在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其他偏倚來源。兩名研究人員做“low risk(低風險偏倚)”“high risk(高風險偏倚)”“unclear risk(偏倚情況不清楚)”的判斷后,交叉核對結果,若出現分歧,則交由第3名研究人員評估。上述標準均為低風險者,其偏移風險為L(Low),代表低風險偏倚;若有2項以上(不包括2項)標準未描述或聯系無果者則為不清楚,其偏移風險為UC(Unclear),代表偏倚風險不清楚;1項或1項以上標準為高風險者,其偏移風險為H(High),代表高風險偏倚。采用漏斗圖評估所納入文獻的發表偏倚。
1.3 排除標準
1)研究總病例少于70例;2)重復發表;3)未報道原始數據或無法獲取全文者。
1.4 診斷標準
呃逆持續48 h以上,無法自行緩解,臨床診斷為頑固性呃逆。
1.5 資料提取
檢索出來的文獻導入NoteExpress,進行整理并查重,2名研究者按照納排標準,各自進行文獻篩選工作,出現分歧,便由第3名研究者參與討論。2名研究者各自進行資料提取工作,提取內容有:文獻名稱、作者、年份、隨機方法、干預措施、結局指標、有效率、不良事件等。
1.6 統計方法
采用Cochrane提供的RevMan 5.3軟件來分析數據。采用χ2與I2檢驗法,對納入的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I2>50表示組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異質性來源;若I2≤50%表明組間同質性較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連續型數據采用標準均數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和95%CI作為統計量;二分類數據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CI作為統計量。結局指標文獻量>8,可繪制倒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風險的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出5 266篇相關文獻,去重后剩余文獻2 628篇,閱讀文章標題和摘要進行初篩,篩選出606篇文獻,再通過全文閱讀進行復篩,根據納排標準,最終納入12個RCT研究[5-16]。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 納入研究表
12篇文獻中,樣本量總計1 383例,12篇文獻報告了針刺治療呃逆的總有效率,8篇報告了痊愈率[6-9,11-14],3篇報告了不良反應情況[5,10-11]。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2.3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納入的12篇文獻均未報告研究方案、樣本量估算、盲法和隨機分配隱藏的情況。4篇文章報告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5,10,13-14],3篇文章按照就診順序分組[11-12,16],其余5篇文章僅文字提及隨機對照試驗[6-9,15],并未報告具體隨機方案。納入研究的總體質量評估見圖2~3。
2.4 Meta分析
2.4.1 總有效率的Meta分析
12個RCT研究報道了針刺治療呃逆的臨床總有效率,異質性檢驗P=0.17,P>0.1;I2=28%,I2<50%,表明異質性較低,因此用固定效應模型,效應合并值RR=1.26>1.00,95%CI為1.21~1.32,P<0.000 01。如圖4所示,菱形與無效線不相交,全部落在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側,表明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總有效率優于西藥常規治療。
2.4.2 痊愈率的Meta分析
8個RCT研究報道了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痊愈率[6-9,11-14],異質性檢驗P=0.26,P>0.1;I2=22%,I2<50%,表明異質性較低,因此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效應合并值RR=1.51>1.00,95%CI為1.35~1.70,P<0.000 01。如圖5所示,菱形與無效線不相交,全部落在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側,表明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痊愈率優于西藥常規治療。
2.4.3 不良反應發生率的Meta分析
3個RCT研究報道了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不良反應發生率[5,10-11],異質性檢驗P=0.98,P>0.1;I2=0%,I2<50%,表明異質性較低,因此用固定效應模型做分析,效應合并值RR=0.11<1.00,95%CI為0.03~0.34,P=0.000 2。如圖6所示,菱形與無效線不相交,全部落在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側,表明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西藥常規治療。
2.4.4 發表偏倚分析
如圖7所示,總有效率及痊愈率的漏斗圖對稱性較低,提示存在偏倚風險的可能性較大。
3 討論
頑固性呃逆多發于腦卒中、化療后等病,目前并無特效藥治療。而傳統針灸療法對頑固性呃逆的治療歷史悠久,中醫學對其已有全面的認識[17],早在《黃帝內經》中稱呃逆為“噦”,病機主要是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氣逆動膈而致[18-19]。且針刺治療綠色、療效快速、無不良反應等特點而應用廣泛。本研究對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3個結局指標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表明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優于西藥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西藥觀察組,提示了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方面療效顯著,具有臨床不良反應低的優勢,安全性高。中醫講,“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土得木而達”,肝木為病,疏泄失和,易乘克脾胃之土,令胃氣上逆,始發呃逆[20]。針刺治療呃逆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內關、三陰交及中脘等,具有疏肝氣、調氣血、健脾胃的效果,配合手法,可有效治療頑固性呃逆[21]。
所納入臨床研究的局限性有:1)納入研究的方法學存在偏倚:納入文獻中多數未描述具體隨機分配方案與盲法的實施方案;2)納入研究的結局指標存在偏倚:多數文獻的結局指標不統一,存在主觀性;3)干預措施的實施管理存在偏倚:納入研究的干預措施中針刺穴位不一,刺激手法與參數未詳細描述,可能會使研究結果存在偏倚;4)因缺少設置不同針灸處方對頑固性呃逆治療功效對照的RCT研究,未能對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處方做系統分析。本研究對納入的RCT文獻從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及不良反應3方面進行了分析評價,但因呃逆為癥狀性疾病,評價偏向于主觀性,沒有客觀指標依據,可能對整體的Meta分析結果造成影響。
本研究表明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有一定的優勢及臨床意義,但現有的文獻證據由于樣本量小,隨機、方法等方法學設計不嚴謹,結局指標難以及時有效反映針刺治療的特點。所以未來的研究中,應設計更為規范嚴謹的臨床試驗方案,科學選擇對照組,以能展現頑固性呃針刺優勢及臨床逆轉歸的結局指標評價,進一步評估分析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為臨床推廣針刺治療此病提供高質量、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
綜上所述,本研究可作為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療效及安全性的參照,但本研究是基于文獻數據的研究,因此,文獻的質量及數量會對研究結果有較大的影響,未來應該做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
4 結論
依據現有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發現,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與常規西藥比較,在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上具有一定優勢,但由于納入文獻質量較低,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證據偏低,所以,在臨床應用上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加以使用。
參考文獻
[1]Steger M,Schneemann M,Fox M.Systemic review:the pathogen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hiccup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5,42(9):1037-1050.
[2]張錦茹,董風琴,閆玉萍.急性腦血管病合并頑固性呃逆26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9):2586-2587.
[3]曾蓉,張慧峰.巴氯芬治療化療相關呃逆的臨床研究[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5,30(4):58-61.
[4]呂寧.探討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6):165-166.
[5]阿迪力·阿力木.分析中醫針灸法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4):136,139.
[6]丁曉丹.針刺涌泉穴為主治療呃逆38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6(3):49-50.
[7]馮勝奎.針刺新穴“止呃穴”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2,44(4):82-84.
[8]李驍飛.針刺人迎穴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0,22(8):615.
[9]李英華.淺談老年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7,17(88):268.
[10]馬楠楠.分析中醫針灸法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7):186.
[11]賽武烈·艾買.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3):110-112.
[12]王愷,張賽,陳旭義,等.十二井穴針刺對脊髓損傷大鼠脊髓功能恢復及轉化生長因子β/Smad通路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8,13(11):1742-1745.
[13]王志杰,劉朝暉,湯永全,等.針刺奇穴為主治療中樞性頑固性呃逆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11):1290-1292.
[14]楊蘭蘭.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給予針灸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8):45-46.
[15]張家華.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50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7,9(31):65-66.
[16]張小平.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療效[J].特別健康,2019(14):248,250.
[17]陳曉勇.中醫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6):130-131.
[18]胡建芳,陳朝俊,畢小麗,等.疏肝活血湯合針灸早期干預對卒中后抑郁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4):2403-2405.
[19]高志生,倪燁,肖曉,等.平肝固腎降逆法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98-99.
[20]聞斐斐,李振華.呃逆病因病機探析[J].環球中醫藥,2013,6(7):529-531.
[21]由麗娜,黃伍奎,魏童,等.針灸治療肝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難治性呃逆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2):166-167.
(2019-09-17收稿 責任編輯:楊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