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宗鼎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王冠上的璀璨明珠,發展數千年,已然爐火純青。因此,在小學階段帶領學生學習古詩文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怎么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詩文教育是擺在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教師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必須大力推廣學前詩文教育活動,確立興趣化和規范化的教學方式,采取學生博覽詩文和體驗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持續閱讀古詩文意識,從而帶領學生品詩文之美、悟中華之魂。
關鍵詞: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策略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先民們在廣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思想文化。古詩文更值得我們去學習。面對稚嫩的小學生,尤其是生活環境相對封閉的農村小學生,如何讓他們獲得古詩文寶庫的鑰匙,是所有教育人要去破解的一道難題。
筆者經過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的洗禮,深刻體會到古詩文具有典雅醇厚的內涵,讓學生掌握它絕非易事。但是,筆者深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道理,在此姑且淺談,以拋磚引玉,期待更多教育人的遠見卓識。
一、推廣學前古詩文教育活動
在學前階段,家長就或多或少地讓兒童誦記了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這種教育活動雖然不是正式的學校教育,但無疑是學校古詩文教學的前奏,對兒童學習古詩文大有裨益。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幼兒的能力興趣為基礎,在生活中根據不同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教授一些詩文名句,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融入古詩文學習中。這種啟蒙式教育往往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對教育心理學“無意注意”理論的現實應用。
二、確立興趣化和規范化的教學方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最為重要。孩子們如果失去興趣,眼里的萬物便失去了顏色,求知欲望也不再強烈,古詩文教學就立不起來。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必須在古詩文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聚焦興趣處,用生動形象的言語講解、具體可感的物態、事態,激發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使其身臨其境、心領神會,興趣自然而生。例如,“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中提到“牛”“樹”“蟬”這些事物,農村孩子非常熟悉,只要稍加詩化,便可入境;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提到:“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可引導孩子們回憶鋤田、編織的情景,體會剝蓮蓬的快樂,南方水鄉的孩子自不必說,北方山區的孩子雖不甚了解,只要老師加以設境解釋,或用現代教學手段做輔助,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通過設置生動情景,讓課堂生動鮮活,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文教學的預期效果自然就會達到。
此外,古詩文教學也要規范化。教學一開始不能模棱兩可,要想讓學生夯實古詩文學習的基礎并學以致用,教學必須規范化。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詩文體裁,這是九層高臺的奠基,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古詩文基礎就會疏松不堅。其次,在古詩文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際遇,然后掌握詩文的字詞讀音,正確地吟詠、誦讀,同時幫助他們梳理詩文脈絡、作者意圖,最后通過詞句賞析體會古詩文的美妙之處。再次,到了高年級,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古詩文的發展歷程,讓學生知道詩文的淵源,這樣學生學習才會有比較清晰的脈絡,不會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錯誤。學生知道了古詩文的前世今生,就如同參天大樹生長有了沃土,學習中會更加熱愛它,教師的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學生學習古詩文時出現的錯誤,及時校正,不留“后遺癥”,讓學生更容易體驗詩文中的語言美、情感美、人文美。
三、采取學生博覽詩文和體驗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手段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方面,隨著古詩文閱讀量的增加,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自然會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當數量的古詩文閱讀篇目,讓其自主閱讀,既要保證數量,又要保證質量。另一方面,生活體驗能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詩歌方面,學習“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時,讓學生在沐浴春風時觀察柳葉從發芽到成形的過程,體悟詩人用筆的精妙;學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時,讓學生在假日到空曠的山間獨坐并體會一下,詩意詩境不教自解;學習“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讓學生在夏夜的田間小路上走走聽聽,體會辛棄疾將生活入詞境的精妙。
教師必須銘刻銘記:生活是最生動的教科書。
四、培養學生持續閱讀古詩文的意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只有不斷地誦讀、記憶、積累,在古詩文學習中才能“登堂入室”。曾國藩小時候愚笨無比,記憶力差,簡單的詩文學習許久也不能掌握,甚至被小偷嘲笑。但是曾國藩沒有因此而懊惱,反而更加用功,終成一代名臣。“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古詩文學習亦如是也。
古詩文內涵豐富、含蓄典雅,不僅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還承載著中華兒女堅毅厚重的美好品質。因此,雖然小學生接觸到的古詩文只是中華古詩文中滄浪之一朵、長河之一波,但這是學生品詩文之美、悟中華之魂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參考文獻:
[1]李季.基于文化傳承進行古詩文誦讀教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4-07.
[2]侯偉新,于聰.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儒雅國學教育路徑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9):156-158.
[3]蘇鳳麗.且吟且誦且悟:簡析小學古詩文教學思路[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2020(4):63-64.
[4]孫采文.小學古詩文素讀教學實施策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22(5):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