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達高
摘 要:語文的核心素養中包括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到了中年級,學生的寫作從句到篇地過渡,部分農村教師對學生的“寫”的訓練不夠重視。為了解決這樣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困境,將“寫”的訓練擠進課堂,讓語言訓練真正落到實處,從以下幾點談談農村小學中年級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課內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積累課文閱讀的素材;教材讀寫結合點;課后小練筆的訓練。課外閱讀和寫作相結合:課外閱讀的讀書筆記;寫課外閱讀的讀后感。生活與寫作相結合:鼓勵學生參與日常生活;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積累。
關鍵詞:中年級;讀寫結合;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了中年級的寫作要求:“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觀察周圍世界,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從前期的調查來看,我們農村的中年級學生語文寫作能力不夠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出現了讀與寫的分離,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積累,成語、精彩語句、修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范本。如果能在閱讀中積累精彩的辭藻,找到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寫作就容易我手寫我心。
一、課內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我們在閱讀方面的教學占的比例比較多,而在寫作方面的指導卻比較少,因此要加強中年級讀寫結合方面的研究,教材對中年級學生的起步作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積累課文閱讀的素材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中有著優美的文章,中年級是作文的起點階段,課文中有著豐富的成語、名言、警句、歇后語,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15課《白鵝》這一課中有許多描寫白鵝特點的成語,這些成語可以積累下來,為以后寫作提供素材。此外,還有運用各種修辭所描寫的佳句等進行記錄積累,也可以仿寫簡單的句式,訓練學生句子與段落的寫作能力。
2.教材讀寫結合點
在語文教材上,有許多閱讀和寫作訓練的結合點,閱讀教學中,一般有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句式,很適合學生仿寫,訓練的效果也很明顯。比如,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這個排比句式可以設定為排比句的訓練點。這樣學生運用教師給出的句式有效精準隨堂練寫(說)幾句話,逐步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
3.課后小練筆的訓練
統編版小學語文更加重視落實“讀寫結合”策略,不但安排了許多課后小練筆,還要求教師關注單元習作訓練目標,關注讀寫結合。因此,在閱讀課堂上練筆也要占有一定的時間,把讀與寫結合起來,把知識與能力訓練結合起來。例如,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的課后練習題:你眼中的鄉村景致是怎樣的?用一段話寫下來。從這道練習題來看,教材的設計意圖就是訓練學生的仿寫能力,以課文為綱,讓學生發揮想象能力仿寫幾句話,鍛煉了學生的句段寫作能力。
二、課外閱讀和寫作相結合
1.課外閱讀的讀書筆記
中年級學生剛步入篇的寫作,寫一篇結構完整、語言優美的文章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為農村學生手中的課外書有限,組織學生在班中成立了圖書角,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了提升,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同時可以在課外書中積累優美的詞句,例如成語、修辭手法的句子的積累,形成讀書筆記。
2.寫課外閱讀的讀后感
平時學生在閱讀課外文章時,讓學生動起手來,鼓勵學生動手做、動手寫,通過寫讀后感的形式,把作者的名稱、主要內容、思想感情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同時積累一些好詞佳句,為寫作積累一些素材。
三、生活與寫作相結合
生活是作文,讓學生在參與勞動中進行素材積累。農村里的小菜地、小院里面的花草樹木和魚蟲鳥獸等,這些見證孩子成長的樂園,讓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農活,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學會感恩父母,學會感恩他人。
1.鼓勵學生參與日常生活
鼓勵學生多參與日常家庭生活,豐富生活見識,教會學生用心觀察、體驗生活,并學會思考,如“難忘的第一次……”,指導學生把農村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例如做飯、洗衣服、騎自行車等,詳細寫下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思考。
2.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積累
社會是一本大的活的教科書,農村生活內蘊豐富。通過我們觀察生活,從而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獲取直接的生活材料,把自己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見解和想法用筆記本記錄下來。由此而來的文章才能情真意切,枝繁葉茂。
總之,閱讀中做到積累精彩的辭藻,找到讀寫的結合點,寫作就容易我手寫我心。課堂上指導讀寫結合點,老師要善于設計“寫”的訓練環節,抓住讀寫結合點,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模式,從而使學生的寫作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李根.統編教材中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索[J].今日教育,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