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巧貞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學的難點,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不健全,需要教師耐心的指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欲望,這樣才會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制造多樣的教學環境,營造教學氣氛,提升教學趣味性,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靈活,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內驅力;策略
一、創造輕松、有趣、故事化的教學環境,提升學生學習內驅力
小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還比較弱,同時數學又是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所以教師要在講課的過程中不斷調動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對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狀態進行引導和調整,幫助學生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之前,要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才會逐漸提升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表現得更為主動。
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中,“認知內驅力”是學生對學業問題本身的認知,是以獲得知識和解決學業問題為學習的推動力量,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因此,教師要在創造教學環境時,在設計和呈現學習任務時,盡量做到新穎、有趣,以激發學生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比如,講解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換算時,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做一個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借助一些卡通人物,設計與公頃和平方千米有關的故事。如假設米老鼠和唐老鴨各有一個莊園,米老鼠的莊園有5公頃,唐老鴨的莊園有5平方千米,然后請學生思考一下故事中米老鼠和唐老鴨的莊園,誰的莊園更大等。通過這樣的導入,教師能夠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意愿,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并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展開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他們對“故事”的接受能力勝過直接描述的“知識”,因此,“刻意”地將數學知識包裝為故事,能夠較好地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內驅力,促使學生主動跟隨教師進行學習,更加集中注意力,這樣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學習才會更積極。
二、講解適可而止,通過各種學習工具強化學生探究力,激發學生內驅力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薄弱,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把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提升內驅力,教師在講解問題的過程中就要側重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研究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進行學習。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很多時候,教師不能把時間都用在講解知識點上,還要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和練習,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內驅力。
三、關注學生內在的學習態度,積極進行學習意識引導,提升學生內驅力
自主學習意識是受內驅力影響比較大的一種思維,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必要的知識,還要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明確學習的方向。內驅力的提升,其實也是心理素質的提升,教師在講解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的時候,很多學生不是聽不懂,而是從心理上就放棄了學習,內心的思想告訴自己,自己學不好數學。存在這樣的思想,學生就會逐漸降低學習數學的信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細致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比如,有時候學生遇到困難的問題,并不是學不會,而是他首先想的是放棄。這時候,教師就要及時發現,并通過表揚和鼓勵等方式喚醒和提升學生的“自我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讓學生恢復學習信心,繼續探究學習,進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通過創建輕松、有趣、故事化的教學環境,通過巧妙運用學習工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學生的心理狀態等,不斷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帶動學生主動地探究數學知識。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主要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內在的意識思維,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這種感覺越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就越強,所以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學會引導,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要把教學過程變得積極、開放,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內驅力和自信心,這樣學生才會有勇氣去接觸一些以前不了解的數學知識,強化和鞏固學過的知識,才能日益提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278.
[2]李國紅.運用分層個別化教學調動后進學生的學習內驅力[J].教育界,2020(4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