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依托于學習目標的制訂,依托于教學活動的設計。而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利于學生深層次的思維體驗,利于目標的達成,利于思維的發展,利于思維的沉淀,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聚焦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設計,就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圍繞數學核心素養來確定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活動。豐富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圍繞數學核心素養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關鍵。
一、指向數學核心素養,細化課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導向,是教學活動設計最終要達成的落腳點,設計主體應是學生。明晰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有效設計的依據;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情;教學目標確定和描述又要指向數學核心素養。
北師大版《認識周長》的課時目標是: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在說一說、圍一圍、找一找中認識周長。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會計算多邊形的周長。3.在拼一拼、擺一擺中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平移中的轉化思想。每一條目標都緊緊圍繞著數學核心素養:第一條和第三條都是圍繞核心素養“建立空間觀念”,建立周長的概念而制訂。第二條圍繞核心素養“數的運算”來制訂。目標的制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闡明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路徑,指向數學核心素養明確。
二、圍繞數學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
(一)活動設計利于深層次的思維體驗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經驗,找到學生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要符合兒童的世界,接近學生的生活;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體驗,從而增強活動中的數學趣味,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學活動的設計利于核心素養的形成。比如,《認識周長》第一環節“初步感知、認識周長”:活動1——圍一圍,感知周長。從學生常見的“樹葉”入手,兩人為一組用毛線圍出自己心目中的“樹葉的周長”。活動設計源于學情,學生有生活經驗,知道一圈就是一周,同時源于核心素養“空間觀念”——建立周長的表象就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在于周長是一條線段,是一維的,它常常伴隨著“二維”的面積而存在。通過圍一圍,讓學生直觀看到從二維的樹葉剝離出一維的封閉圖形。學生在靜靜的“圍一圍”中,感知從起點到起點的封閉圖形,從直觀思維碰撞中有深層次的思維體驗,見證了從二維到一維的剝離過程。
(二)活動設計利于目標的達成
許多教師片面地理解“數學教學=活動教學”,認為活動環節越多越好,殊不知數學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和操作活動,活動環節要少而精,每個活動的設計都要讓價值最大化,每個活動的設計都要有利于目標的達成。比如《認識周長》的核心活動設計有:
活動1:圍一圍,認識周長。學生在圍一圍中,直觀看到從二維的樹葉剝離出一維封閉圖形的過程,對應的教學目標就是“周長概念的建立”,核心素養是“空間觀念的形成”。活動2:辨一辨,比較周長。在變化中讓學生辨認周長,并能借助長方形對邊相等,最終無論怎樣連接對角線,分成的A和B兩個圖形周長都相等。活動3:拼一拼,深化周長。在拼一拼、擺一擺中,學生能深切感受藏起的邊越多,露出的邊就越少,周長就對應最小,擺成正方形時周長最小。接著拋出問題“怎樣去掉一個正方形,周長不變”,當學生展示出去掉“左上角”的正方形,學生講解了“平移”的方法。繼續追問:“最多能去掉幾個正方形呢?”即將四個角上正方形都去掉,周長不變。層層遞進的追問,每個小活動的設計,逐步實現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活動設計要利于思維的沉淀
在活動設計中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靜心去經歷,認真去思考,只有歷經過程,思維碰撞,才會有豁然開朗的體驗、頓悟,學生才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活動中要想到操作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其中要有碰撞交流思考的時間;活動后要給學生自我修正的時間,讓課堂真正擁有一方思考的“靜土”,活動的設計需要留白。比如《認識周長》中圍一圍樹葉的周長,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真正圍的時間根本不需要這么長時間,提問:“你是怎樣圍的?起點在哪兒,終點在哪兒?”讓學生在靜靜的思考中,在交流、討論中,不斷組織自己的語言,同時也建構了周長的表象。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曹一鳴,馮啟磊,陳鵬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數學學科能力的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