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迎春
摘 要:中小學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保障和提高西部鄉村中小學美術課數量和質量,把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落到實處,保障西部鄉村中小學美術教育平等、均衡、創新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通過對美術教育重要性的論述、教育教學現狀分析,找出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針對地結合實際,依據政策文件、參考文獻和優秀案例提出適合本地區和本學校推行和實施的教育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和對策措施。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教育;西部鄉村;美術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美術泛指創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一般包括四大門類:繪畫、雕塑、設計、建筑。美術教育早已融入人類的生活,無處不用。因此中小學美術教育是基礎,是基本的素養,更應得到重視、普及和提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其中要求到2022年,學校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這個《意見》對西部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是巨大挑戰,更是莫大的機遇。如何抓住機遇,變挑戰為成績,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實踐。
一、談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美術”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17世紀,我國在五四運動前后開始普遍應用。但是,美術教育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制造工具中就誕生了。舊石器時代,人們在勞作中萌發了原始的審美觀念。新石器時代在工具、生活用品、服飾、飾品等工藝中美術教育得到進一步提升。從古至今,小到鄉村小院的窗花、民間刺繡,大到北京的故宮、鳥巢,無不散發著藝術的芳香,講述著美術的功與過。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成長,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美術教育作為輔助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學科,被提升到學校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日益強烈,美術教育必將體現出它更多的功能和使用價值。現在最新的教育方針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美育工作全面推行,成效顯著提升,這其中也包括美術教育。
二、美術教育保障措施
(一)轉變意識形態,從根本上認識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20年前,我生活在大山里,上的也是農村中小學校,好在通過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出了大山。20年后我以一名美術教師的身份來到了農村中學執教,讓我倍感欣喜的同時又有頗多傷感。20多年光陰轉瞬即逝,美術課在西部農村中小學校的地位基本沒變。我讀中小學那會兒,美術課不被重視,缺乏專業老師,缺少教學設施,還經常被文化課擠占,現在的我仍然感到迷茫和無奈。好在《意見》中對美術教育的要求讓我看到了希望。學校應該認真學習并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認真研讀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精神和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意見》內容,從思想意識形態上,把美術學科從邊緣化的弱勢地位轉變成在學校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審美是一個人的一種基本的素養,學校美育要實現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二)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
有了思想的武裝,意識形態的轉變,我們要進行教學改革;中小學的美術課程要真正讓學生體驗美、認識美;要掌握基本的知識,能夠去展示美,基本的藝術特長和專項的藝術特長,同時未來又能夠創造美。所以,這是我們教學改革要實現的目標,實現這一點,就是我們美育教學改革巨大的進步。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首先要提升美術課程的開課率。其次教育資源應做到全覆蓋、均衡化,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而且藝術教育中,幫助學生學會一兩項藝術特長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也應逐漸普及。再次建立信息化的教育體系,通過網絡視頻引進其他學校老師的優秀課程,實現師資、教學資源共享。我們還要結合本地區鄉土文化、非遺文化,發現其中之美,推出本校美術課特色教育。
(三)全面改善辦學條件,補齊短板
從師資隊伍建設來講,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在“十三五”期間,由59.9萬增加到74.8萬,這個增長的數量和幅度超過了體育教師。在美育器材保障方面,目前小學的藝術器材配備達標率達到95%,初中達到了96.12%,高中達到了93.26%,這個比例也超過了體育的達標率。以上兩組數據均來自教育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關情況》,這個數據就好比我國的鐵路、高速公路每年都說自己收不抵支。如此漂亮的數據,至少在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還沒有看到。因此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配好配齊美術教師,加強鄉村美術教師公費定向培訓。鼓勵優秀美術工作者到學校兼任美術教師,聯系美術教育專業大學生來校支教。改善場地器材建設配備,提高美術器材配備達標率。統籌整合社會資源,辦學條件差的農村中小學校可以和縣城辦學條件好的學校結成對子,共享場地設備資源,也可組織定期參觀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等。
參考文獻: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教材編寫組.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