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可升
摘 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因此教師在開展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列為首要教學目標。通過表達能力的培養,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從而幫助他們取得優異的語文成績,還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質量和效率,以此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為其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表達能力;小組合作
伴隨著我國語文事業的不斷革新和發展,國家對于人才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因此初中生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他們自身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以此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升。但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明確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并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提升他們自身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在此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以便及時進行改正。
一、豐富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就現階段的語文教學而言,有教師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為學生講解更多的理論知識以及相應的解題技巧,雖然在短時間的教學中,學生都取得了較高的語文成績,但長此以往,他們就會逐漸產生厭煩感和疲憊感,喪失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不僅會大大降低課堂的質量和效率,同樣也會影響表達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豐富教學內容,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其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從而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例如,在講解相關知識點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和強化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1]。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幾名學生分別飾演相應的角色,在表演時應該符合教材中的人物設定。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在分享書籍的同時教師要求他們針對書籍內容進行大體的介紹,表述自己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以此激發其表達欲望和興趣。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讓學生對于語文課堂有著全新的認知和感受,增強自己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量,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實施朗讀教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朗讀活動,讓學生利用自己語氣和聲調的變化判斷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例如:朗讀的聲音較為洪亮和高昂,氣場強大,那么整篇文章的基調就是積極向上的;朗讀的聲音較為緩慢沉穩,那么整篇文章的基調就是悲傷且沉重的[2]。因此教師利用朗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有效的辦法之一。在講解相應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不同的學生進行朗讀,這樣不僅可以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相應的提升,還可以通過朗讀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語調,掌握節奏的快慢程度,以此掌握相應的朗讀技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等媒介找尋自己喜歡的詩歌或詩集,讓其進行展示朗讀,并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和行為。
三、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讓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趨勢,意識到團隊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在開展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性格開朗活潑的學生可以帶動組內討論的氣氛,幫助性格內向的學生完善自身的性格缺陷,從而變得愿意跟隨其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以此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每個小組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置單獨表達能力的訓練,針對他們近期的學習表現以及自身對于相關表達能力知識的理解程度,為其制定屬于學生自身的表達能力訓練方案和計劃[3]。
總之,上述幾種提升表達能力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課堂的效率和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還可以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語文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同樣教師也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原有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活動內容,從而成功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增強自己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加深并且強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知,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杜永奎.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途徑分析[J].才智,2020(2):159.
[2]李小飛.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2):85.
[3]何麗媛.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赤子(上中旬),2017(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