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陽山實驗初級中學校 張馨文
何謂體驗學習?就是學生在具體的體驗中觀察、反思,抽象概括出一般概念或規(guī)律,并能在新的情境下主動檢驗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自主性學習。培養(yǎng)出會自主、批判和實踐的人,是體驗學習的核心內容,也是終極目標。基于此,本文結合物理教學實踐,分析得出了教師應著力于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提高學生的融入感,在多元化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以反思—實踐的循環(huán)促進學生轉化的持續(xù)性。
物理學是一門基于實驗的,需要數(shù)學工具為基礎的,以猜想與假設、分析與論證、總結歸納等一系列科學思維為依托的,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要求高的學科。體驗式學習既符合初中生感性思維強、理性思維弱的能力現(xiàn)狀,其各個環(huán)節(jié)、核心內容又與物理的核心素養(yǎng)深度契合,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的摸索實踐就極為重要。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在講臺下聽課。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十分被動。而體驗式學習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反思、總結,成為學習的主人。
體驗式學習中注重的體驗感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沖擊,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程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也必將使他們在學習中尋找到新的快樂。體驗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厭學的心理,從“要我學”轉換成“我要學”。
物理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體驗式學習中的具體體驗環(huán)節(jié)、實踐檢驗環(huán)節(jié)都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體驗式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合互動,讓學生更加靈活地學以致用,最終培養(yǎng)出會自主、會反思的人。
如在“樂音的特性”一節(jié)中,聲音有三個要素:響度、音調、音色。響度是聲音的大小,與振幅有關。音調是聲音的高低,與頻率有關。不同的聲源,由于材料、結構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就會不同。初次接觸時,感性的生活經驗缺乏直觀性,學生很難辨別三個要素,更遑論去探究相應的影響因素。
如在“液體的壓強”一節(jié)中,帕斯卡從樓房的陽臺上向細管中灌水,結果只用了幾杯水,密封的裝滿水的桶就被壓裂了,這就是著名的裂桶實驗。實驗效果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為加入水量的少和裂桶的震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了做到這一點,對管的高度、細度要求都非常高。在教室中,受限于場地、器材,很難給學生提供這樣的體驗。
如在“物質的三態(tài) 溫度的測量”一節(jié)中,在“學生實驗:練習使用溫度計”中,學生需要掌握測量前、測量時、讀數(shù)時等不同環(huán)節(jié)中的注意點,并了解不規(guī)范操作帶來的后果。對于學生來說,嚴謹規(guī)范的步驟往往使他們喪失對學習的興趣,被動體驗的探究變得索然無味。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也很容易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體驗過程變成“一言堂”。
體驗式學習首先必須是學生的主動式學習,為此教師需要提供自然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下迅速地融入學習。
在“物質的三態(tài) 溫度的測量”一節(jié)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今天家里來了客人,我們一起來給他沏一杯好茶吧!不同品種的茶葉對水溫的需求不同,要想選擇出合適的茶葉,就要測量出保溫壺里的水的溫度。選一選使用哪種溫度計更合適(提供體溫計、寒暑表、實驗室溫度計)?你的理由是什么?這樣的設計可以在實際需要中激發(fā)學生去觀察反思不同溫度計的區(qū)別,如量程、分度值,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鼓勵學生交流、討論、分享,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在學生動手測量過杯中水的溫度后,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讀一讀,以下三位同學測得的數(shù)據(jù)分別是多少?其實剛剛測量過水的溫度是86℃,結合操作過程中的觀察,導致數(shù)據(jù)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學生反思、判斷:如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能碰到杯子側壁和底部,否則示數(shù)會偏低(這里測量的是熱水),讀數(shù)時溫度計如果離開被測液體示數(shù)會偏低,如果讀數(shù)時俯視示數(shù)會偏大等等。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要求學生按照規(guī)范使用溫度計不同,這樣的活動設計更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設計支持并激發(fā)學習者思維的學習活動,提供機會并支持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記憶更長久。
最后,給出常見茶葉在沖泡時所需要的水溫表格,和學生一起泡出一杯好茶。整個探究過程師出有名,順理成章。通過泡好一杯茶的目標設定,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既增長了學生的生活知識,也在第一時間提升了學生的融入感,最終帶來了成就感,完成了維果茨基認為的“個體已有知識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構造函數(shù)”。
多媒體教育是我國重點打造的教育工程,國家力爭給每個教室都提供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這都保證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接受到更加智能化、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高物理課堂的效率,把晦澀難懂的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
在“液體的壓強”一節(jié)中,教師就可以利用視頻來進行加強版教學,以更加壯觀的視覺沖擊讓學生獲得直觀體驗。在央視一檔綜藝節(jié)目《加油,向未來》的一期節(jié)目中,主持人撒貝寧詢問小尼,壓強與壓力的區(qū)別是什么,壓強的單位用什么表示,小尼回答:“壓強是在一定的面積內所承受的壓力的大小,單位是帕斯卡。”接下來,他們共同進行了一個帕斯卡的裂桶實驗,向厚五毫米的玻璃桶內倒水,看要傾倒多少水,才能使玻璃桶裂開。視頻中充滿著刺激與神秘的氣氛,實驗的前后蘊含了許多這個單元課程的物理原理。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演示小實驗:軟管下的氣球。向軟管中加水,隨著水柱升高,氣球越來越大,說明液體壓強會隨著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再觀看這個視頻,讓學生觀察、思考并解釋,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其視覺、思維的體驗。
同樣的,在“樂音的特性”一節(jié)中,借助手機軟件phyphox 也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分別輕敲、重敲桌面以改變聲音的響度,觀察軟件中聲音振幅中的波形變化(見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波形在振動時幅度的不同。讓學生分別發(fā)出“1”“2”“3”“4”等不同音調的聲音,觀察軟件中音頻范圍中波形的變化(見圖2),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單位時間內振動次數(shù)的變化。通過敲擊音叉、桌面或吹口哨等不同材料振動發(fā)聲,觀察軟件中音頻范圍中波形的變化,同樣也可以看出波形的不同。

圖1

圖2
借助一體機的手機投屏、phyphox軟件等多媒體手段,教師可以先將波形圖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清晰體驗到響度、音調、音色這三要素的區(qū)別,并構建出整體框架,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提供明確的目的指向。
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完整過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多元體驗—反思觀察—探究實驗—抽象歸納—實踐檢驗。學生在體驗式學習時并不需拘泥于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性與順序性,實施時可以從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切入。教師需不斷創(chuàng)設新的相關聯(lián)的情境供學生觀察、反思,形成新的良性的體驗式學習的循環(huán)。
物理作為一門科學探究的學科,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學科內容與實踐結合的緊密性是進行體驗式學習的必要前提,也是持續(xù)轉化的動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努力設計出有效連貫的活動鏈,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多元體驗、觀察反思、探究實驗、抽象歸納的過程,并創(chuàng)設出新的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踐反思的新循環(huán)。逐步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體,實現(xiàn)知識體系間、不同學科間體驗式學習的連貫,最終培養(yǎng)出會自主、批判和實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