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師范附屬小學 吳林秀
閩西地區人文旅游資源豐富,蘊含著寶貴的教學資源。本文介紹了將閩西人文旅游資源巧妙融入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學生對閩西人文旅游的了解,增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新課標指出美術教育應該廣泛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與當地文化資源攜手,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教育活動。閩西是著名的中央蘇區,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歷史悠久,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如負有盛名的永定土樓、長汀古城、培田古民居、古田會議會址等歷史遺跡,人們熟悉的“走古事”“游大龍”“鬧春田”等民俗節慶活動,還有閩西八大干、龍巖花生、永定牛肉丸、連城白鴨等美食特產,以及民間藝人精湛的剪紙、編織等技藝……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氣息。
課堂上教師把閩西地方人文旅游資源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既能拓寬教學內容,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化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增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了解,感受家鄉先輩建設家鄉的智慧和創造力,以及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美德,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和傳承家鄉的人文旅游資源,激發建設家鄉的情感。
以當地學校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為例,對教材進行分析和整理,尋找能恰當融入美術閩西地方人文旅游資源的課程和相關的資源如表1。

表1
教師除了在教材中融入人文旅游資源,還可以專門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對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進行深入探究。
1.“天人合一”——閩西建筑的特點
閩西建筑獨具特色,代表性的建筑如永定土樓、長汀古城、培田古民居等,這些建筑都是人文旅游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有高大雄偉的門樓與對稱的建筑格局,建筑里的裝飾精美華麗,圖案寓意吉祥,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家居實用與精美構造、傳統風俗與時代宜居的完美融合和高度統一。

續表1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閩西不同地方建筑的造型特點,裝飾精巧之處并嘗試畫一畫。
2.“吉祥如意”——閩西節日民俗活動
閩西人不但保存了傳統建筑等物質遺產,還保留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節日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閩西深厚文化傳統的歷史積淀,是閩西人民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的生動體現。
節日的慶祝方式也很有特色:元宵節除了吃元宵還有 “走古事”“游大龍”“鬧春田”等活動,祈求吉祥如意,平安順遂。清明節除了吃清明包、掃墓外,還有全村一起參與的祭祖活動。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還有掛蒲草、佩香囊等習俗。此外,閩西人們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作時間,因此一些重要節氣也逐漸形成了重要的節日,并有相應的風俗習慣,如立秋打糍粑、冬至進補等。教師整理閩西節日的習俗,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節日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現節日,如設計節日主題手抄報,表現節日的繪畫手工等。
3.“家風家訓”——閩西客家文化符號
“‘家訓’大多刻在族譜或懸掛于中廳或祠堂墻上,內容多為重教崇文、敦親睦族、愛國愛鄉、勤儉立業、根祖意識、耕讀傳家和孝悌品德等方面。”家風家訓承載著祖輩的生活態度和價值理念,體現了祖輩對后輩的期望。如老百姓常用樸素的語言告誡子孫“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在艱苦的環境下,要生存,只有勤耕稼;要發展,只有讀書入仕”,再如永定振成樓中的對聯 “干國家事,讀圣賢書”等,都體現了祖輩們濃厚的家國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用繪畫和書法來表現家風家訓。
引導學生實地考察,通過實地拍照、走訪、網絡查找等方式進行資料搜集,鼓勵學生主動了解閩西各地的人文旅游資源,回來后加以整理。引導學生走訪之前列出相應的計劃。(如表2)

表2
通過畫展和比賽檢驗學習效果,激發學生深入研究地方人文旅游資源。
1.民俗文化主題美術比賽。引導學生運用各種綜合材料,創意表現民俗活動:在木片、竹片、紙片、廢舊材料等媒介上畫畫或剪貼,進行比賽。
2.旅游海報、宣傳標語設計比賽。舉行家鄉的文化旅游海報設計大賽,要求圖文并茂,圖案清晰醒目,文字清楚美觀。圖片要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習俗或美食,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家鄉“代言”。結合美術課“給您提個醒”,引導學生比賽設計簡潔明快的文明出游宣傳標志和標語。
3.特產包裝設計比賽。美術課上已經學過“美麗的包裝紙”,可以組織學生為家鄉的特產設計有創意的包裝袋。要求圖文并茂,新穎直觀,比比誰的有創意。
總之,通過融合教材、專題探究、實地考察、以賽促學等方式巧妙地把閩西地方人文旅游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升華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