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百×云盤久矣,畢竟免費狀態下每秒幾十KB的“小水管”,放現在真的不夠用,而對于低使用度的用戶,去開通會員又很不值。目前國內云盤幸存者已經不多了,幸好在千呼萬喚之后,阿里云盤開始公測,那么阿里云盤表現如何?可以滿足普通用戶的日常使用要求嗎?
在手機上使用阿里云盤,需要先下載阿里云盤APP,在公測中,阿里云盤的容量為1TB,不算太大,但足以滿足日常使用。不過,在公測階段只要點擊主界面左上角的頭像,進入設置界面,打開福利社(圖1),就可以找到各種擴容任務,如打開消息通知、相冊備份等,都可獲得期限為一年的100GB擴容。這里偷偷地告訴你,在福利社界面的兌換福利碼中,輸入福利碼,還可以獲得更大的擴容空間哦。至于福利碼是什么,可以試著在網上搜索一下,因為這些福利碼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很容易過期,這里就不提供了。

從使用界面來看,手機版阿里云盤的界面還是很簡單的,使用起來也容易上手。首頁底部只有兩個選項(圖2),文件選項中顯示的是存儲在網盤中的文件,而相冊選項則按時間排序,顯示上傳的照片。而在右上角,則是搜索、上傳/下載狀態和主界面顯示方式。右下角的+號則是網盤上傳的選項,用戶可以選擇上傳照片、視頻、文件等。

而在電腦端,阿里目前還沒有發布PC版云盤客戶端,但可以通過https://www.aliyundr
ive.com網頁登錄使用網頁版云盤,界面同樣清爽,很容易上手。但沒有一個電腦版軟件,使用起來總是不太稱手,也容易在使用時誤關云盤,從而影響了云盤的上下載。所以還是希望阿里能早日開發電腦版軟件,不要太輕電腦重手機了。
在速度體驗中,筆者使用的是一條上下行速度分別為30Mbps/100Mbps的家用寬帶,無線網絡無瓶頸。在使用手機上傳和下載文件時,上傳速度在4MB/s左右,下載速度在12MB/s左右(圖3),而在電腦端的網頁版測試中,速度也基本相當,基本上達到了滿速,速度相當感人。

在阿里云盤中,還支持視頻播放、圖片查看、辦公文件查看等功能,而在網盤上看視頻圖片的緩沖很快,視頻拉動等操作的速度也很快,與視頻點播的網站速度基本相當。而在體驗中筆者發現,阿里云盤還支持秒傳功能,也就是上傳過的文件,在云盤中刪除后,再次上傳時,阿里云盤會從服務器中調用這個文件,瞬間完成再次上傳。隨著阿里云盤用戶的增加,這一功能將更加好用。
不過在測試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一旦把阿里云放在后臺運行,其速度就會大幅度下跌,再次進入阿里云APP時,有時會發現速度也無法恢復正常,依舊維持低速運行的情況,需要暫停后再重新開始才能夠恢復速度。后臺運行降速度,以避免影響其他應用的運行是一個網盤正常的設計,不過,降速幅度過大,而且恢復到前臺時,速度無法恢復,看來阿里云盤APP的調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過畢竟是測試版,能滿速已經讓筆者相當滿意了。
同時,現階段阿里云在手機端還不支持文件夾的上傳和下載,在電腦網頁端可以支持文件夾上傳,但文件夾內文件不能超過5000個,同樣不支持文件夾下載,這點只能希望盡快改進了。
在手機上使用云盤天生有不安全因素,畢竟手機可能會短暫借給家人或同事使用,而一旦手機丟失,云盤里的資料也會被他人看到。因此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數據,阿里云盤在設置選項中增加了一個保險箱服務,首次使用時,阿里云盤會檢測使用環境,并發短信到你的手機上進行二次驗證,在驗證后,需要設置專屬的密碼才能建立保險箱(圖4)。

以后每次打開文件保險箱,都需要輸入這一秘密,這相當于多了一重保護。對于存儲敏感文件是有利的。
擔心因為賬號泄露從而導致重要資料曝光?或者擔心手機給他人使用時查看你網盤里的文件資料?那就把重要的資料存儲在網盤保險箱里吧。
在內測時,阿里云盤的AI表現讓人注目,它可以通過人物、地點和場景三種分類模式,甚至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將出現在照片中的人物歸類,這樣查找照片別說有多方便了。
不過在公測時筆者發現,不知是因為保護隱私權還是因為使用人群的增加,阿里云盤的AI指數明顯降低,而殘存的AI僅在阿里云盤的搜索中還有所體現。
實際上,阿里云盤右上角放大鏡標志的搜索,可不是只能搜索文件名,同時它還能根據關鍵字搜索出帶這些物體的照片和視頻,如輸入沙漠、山峰、證件等,就可以將包含這類物體的照片和視頻羅列出來,以供用戶選擇(圖5)。這對于尋找照片也算是有所幫助了,而在識別率上也算差強人意,不過對于參加過內測的人來說,一定會懷念內測時的AI照片超強分類的。

作為主流且熱門的手機相冊自動備份功能,阿里云盤自然不會缺席,在“設置—相冊備份”中,用戶可以開啟相冊和視頻的備份(圖6)。至于不足之處還是前面說的,一旦阿里云盤在后臺運行,其備份速度會降低到幾十Kbps,甚至完全停止。

總體而言,阿里云盤的主要功能還是不錯,尤其是上傳下載速度幾乎可以滿速運行,這讓人十分驚喜,而阿里官方更承諾在日后使用中不進行限速,這樣的承諾更令人放心。而對于從內測走過來的用戶,可以看到阿里云盤的BUG一步步減少,界面優化也做得相當不錯,令人比較遺憾的是,AI功能在進入公測后明顯變弱。而對使用者來說最急迫需要的一個功能是提供網盤對接,即可以將其他網盤上的東西轉移到阿里云盤上來,這樣才有利于用戶數據的遷移。不過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商務問題吧。

其實近期阿里云盤動作還是相當大的,除了這款偏重于個人用戶使用的阿里云盤之外,阿里為商務用戶準備的Teambition網盤也在內測中(圖7)。相對而言,Teambition網盤的功能更多,容量也達到了2TB,其作用更像是釘釘之后的一款主打辦公協作云盤。這樣市場定位不同的兩款云盤產品,它們有什么樣的差異化,后續會收費嗎?免費產品還能保證高速嗎?阿里在云盤市場的布局,還是有很多看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