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曲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高考模式已經退出了時代的舞臺,新的高考模式也摒棄了傳統高考模式中的弊端,并在考試環節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核內容也從課本當中的知識轉變為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闡述新高考改革中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相應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策略,推動高中語文教學發展進程。
關鍵詞:新課程;新高考;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高中語文作為與當下現實社會聯系最為密切的一個重要科目,從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上,教師都需要捕捉新高考的動向,并不斷針對高中語文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之下,高中語文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制約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但是新高考所采用的題型更為開放,不僅考查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還推動了當代高中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因此,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就非常必要了 [1 ]。
二、新高考改革體制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1.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新教學理念
由于教師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以也無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還在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并未對教材當中的內容引起重視。新時代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更新語文教學理念,利用高效的學習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孔雀東南飛》這一課中,教師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著重培養學習的能力,并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進而培養探究能力,并加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閱讀劉蘭芝被婆婆遣歸臨行前的修飾片段,讓學生思考:梳妝本為女子最平常不過的事情,為什么要渲染,這對故事情節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就這個任務提出問題,讓學生深入教材當中理解文章主題。
2.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些題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文章,就會對文章中出現的時間、地點、人物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升閱讀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將會運用到新高考當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將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產生思維火花,因此也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
3.整合教學資源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因為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會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并未采用教學技巧去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因此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新高考語文科目中出現了一部分實踐運用題,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情境進行實踐操作后回答。為了迎合新高考的改革,教師應當整合語文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在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和語文知識達成一定的情感共鳴,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再別康橋》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先對“柳樹”這個傳統意象進行分析。比如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別離意象,在很早之前,古人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接下來進一步提出能誘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學生針對教材提出疑問時,抓住機會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創設高中語文課堂探究的濃厚氣氛,學生也能了解到教師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態度,促使學生更加上進學習 [2 ]。
在當下新高考教學背景之下,本文主要針對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進行探討,并不斷創新語文教學方法,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這兩種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激發開放性思維。教師還要對語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語文教學產生巨大的魅力。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進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馮麗萍.新高考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2020(33):174.
[2]林瑞娟.新高考制度引導下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探究[J].考試周刊,2020(4):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