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芳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里指出,學習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寬閱讀視野,構建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整本書閱讀訓練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是培養核心素養。在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做好閱讀計劃,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活動中增添閱讀興趣,讓閱讀簡單而快樂地進行。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計劃;技巧;實踐活動
根據課標精神,重視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學習任務群為線索組織單元。其中整本書閱讀作為獨立的學習任務群,如部編版教科書必修上冊第五單元是整本書閱讀(一)、必修下冊第七單元整本書閱讀(二)。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并且在閱讀規定書目的基礎上另外找到喜愛的好書、好讀物,讓更多的學生走進圖書室,讀更多的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校開展了以“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之“好書共享,你我共閱”為主題的好書推薦實踐活動。活動時間為一個學期,活動內容主要有名著閱讀、讀書演講比賽、讀書心得交流、讀后感寫作等。在整個學期的活動中,我慢慢地感受到了學生閱讀興趣由無變有、由淺入深,閱讀氛圍由淡變濃的可喜變化,活動期間整個年級充滿了書香氣息,人人愛閱讀、人人談閱讀。這樣的變化得益于老師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制訂的策略得當,主要對學生進行了閱讀方法、技巧的有效指導,讓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找到了閱讀的樂趣。策略有以下三點。
一、做好閱讀計劃,讓閱讀有序進行
《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保證閱讀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前必須大致做好一個整體的閱讀安排計劃,做到心中有數。計劃內容如下面表格所示。
制訂了閱讀計劃后,為了保證進行優質而持續的閱讀,繼續要求學生再制訂具體的階段性閱讀學案。學案主要是用于督促學生平時的閱讀。
要求學生按照表格里的內容和設定的時間做好記錄,以便用于后期的實踐活動。
二、增進閱讀技巧,讓學生從容閱讀
學生不喜歡閱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讀不明白,讀不明白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地掌握閱讀技巧。為此,我們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閱讀技巧的指導及訓練。
1.閱讀順序的技巧。首先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順序,如最好從書本的書名頁讀起,然后到讀腰封、讀序言、讀目錄,這幾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內容往往是作者整理的書中的重點,勾勒了一本書的內容梗概、寫作特點及主題。通過閱讀這些內容,可以判斷出自己對這樣的內容是否感興趣,這本書是否值得去讀。
2.訓練閱讀速度的技巧。因為學生學習任務重。平時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去慢慢讀一本書,所以,提高閱讀速度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提升閱讀速度,我們指導學生可以在看書的時候用中間三個手指放在每一行的中間,讓眼睛跟著手指往下走。不要把頭轉到左邊又轉到右邊。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專注度。當然,并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建議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要注意訓練自己的閱讀速度。
3.做讀書筆記的技巧。讀出書本的言外之意,讓書本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就需要在書本上做筆記,這是主動閱讀的一種表現,避免在閱讀的過程中分心、走神,更能夠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筆記可以是關于人物形象、情節特點、構思技巧、寫作特色等方面的內容,或者是自己的疑惑之處。
4.及時反思的技巧。讀完一段、二段后停下來想想,反思歸類,這樣我們才把自己和書本建立聯系,新的知識儲存在大腦里,才會變成自己的知識。如我們在讀英國作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時候,認識到毛姆是一個善于解剖人性的作家,應該立刻聯想起中國有哪位作家也有這個特點,例如魯迅,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認識,英國的毛姆就是中國的魯迅。
5.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技巧。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說,讀書要連滾帶爬地讀。有時候讀書太精細,會導致學生閱讀量少,閱讀面窄。所以有必要把粗讀和精讀結合起來,粗讀的時候,從頭到尾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記號,但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因為這會妨礙你的讀書效率。粗讀的時候關注序言、目錄、插圖和主要情節。在粗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瀏覽、跳讀、猜讀的方法瀏覽關鍵部分的內容。看書本目錄的時候就可以先猜猜這個章節所寫的內容,如果內容跟自己猜的是差不多的,就可以不讀,如果對應不上就可以開始讀。對于景物描寫等對理解書本內容影響不大的就可以跳讀。精讀讀哪些內容呢?可以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令自己感動、觸動心靈的,意料之外的,當然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精讀的方法是先要看寫了什么,然后想是怎么寫的,用了哪些手法。最后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閱讀書籍采用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詳略結合,相得益彰。另外除了讀文本外,還讀作者,在作品里面找到作者的身影,體會作者的感情,認識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讀自己。羅曼·羅蘭曾說:“從來沒有人去讀書,只有人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改變自己。”試想一下,如果能在書本中尋找到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這書該有多大的促進作用啊!
三、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潛能,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途徑。結合我校正在推行的以小組為單位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舉行了形式多樣的閱讀比賽活動,通過學生參與活動來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挖掘他們的閱讀潛能,提高閱讀的主動性。
活動一: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量讓閱讀內容符合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閱讀水平。當然,由于受到年齡和見識的限制,學生推薦的書目可能會不適合,所以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還需要老師來適當把關。老師在學生的推薦書目中進行篩選,如果有不適合的就去掉。篩選的標準是遵從閱讀的幾個規律,即學生興趣、內容導向、高考指導這三個方面。規范了學生的閱讀范圍,這樣就可以保證閱讀的有效性。確定好書目后,就讓學生在這些書目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
活動二:講演初賽。充分利用小組學習方式的優勢,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好書推薦講演活動,每個小組成員先在組內進行講演比賽,再挑選出講得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在全班同學前進行講演,在參加班級講演活動的時候,積極發揮小組成員的個人特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對PPT制作技術熟悉的學生幫忙制作課件,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幫忙審稿,口齒伶俐、表演經驗豐富的學生就點撥一下講演技巧,這樣人人有任務,人人有事做,把學生的個人特長和集體智慧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活動三:講演復賽、決賽。請全班學生給小組選手的講演來打分,得分最高的學生就代表班參加年級舉行的決賽。決賽是整個年級的同學參加的大型活動。邀請學校領導、其他年級的語文老師當評委。請相關老師當評委,對選手進行打分,并對獲獎學生頒發獎品。并且把比賽活動過程錄制成視頻,活動情況寫成通訊稿刊登在學校的對外宣傳網頁上。好書推薦講演內容可以參考下表,這是以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為例子。
考慮到參加決賽的學生太少,為了照顧沒有參賽的學生,每個班編輯一本《我班的好書推薦》,內容包括每個學生的讀書心得、同學的評價、組員合照和老師寄語。還做優秀讀書筆記展示,摘抄卡、手抄報、簡報、書簽、舉行征文比賽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有滿滿的獲得感。
要很好地推進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工作,就必須讓學生做好閱讀計劃,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從容閱讀。并且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潛能,化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樂趣,讓閱讀有序進行。林語堂曾說:“讀書是至樂的事。”愿我們的學生每天都能徜徉在快樂的海洋中,帶著濃厚的閱讀興趣,掌握高超的閱讀技巧,充分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一本書。
參考文獻:
[1]黃智華.在活動中求樂趣 在樂趣中見真知: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3(26):33.
[2]董立新,張彩霞.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樂趣學到知識[J].語文教學通訊,2003(7):39.
[3]李福芬.淺談個性化閱讀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0(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