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松華
高中數學是一門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學科。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發現,開放性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角、學生為配角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放式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心態,在緊密結合數學教材的基礎上發現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本文將從開放地把握教學目標、開放地把握教學思維、開放地把握教學環境三方面闡述高中數學開放式教學的靈活性。
一、開放地把握教學目標
開放的根本在于不局限。以往的教學目標以考試和成績為中心。學生認為,數學成績好就是數學學得好。這樣的判定方式從某個特定的角度來說是正確的,但是違反了開放性的內涵,如此局限的思維忽視了數學學習的本質。因此,教師要用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思維看待新課標的目標,引導學生自行探索數學知識,這往往比直接告訴學生知識要好得多。后者看似節約了時間,但是卻讓學生產生學習無需深入思考的錯覺。
例如,我們在教學“函數的性質”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函數的奇偶性”的時候,如果直接和學生說奇函數是指對于一個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的函數f(x)的定義域內任意一個x,都有f(-x)=-f(x),學生只需要記住概念中包含的要點,然后讓學生在做題中慢慢領會。教師應當展示奇函數和偶函數的函數圖象,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或者教師提問學生,學生主動進行探索。教師借助多媒體給學生直觀呈現兩個函數,讓學生觀察。學生說左邊的圖象(偶函數)是對稱的,教師提問:關于什么對稱?學生說是關于y軸對稱的。教師說:那另一個呢?一位學生說也是對稱的,關于原點對稱。這樣的引導幫助學生主動步步探索出關于奇函數和偶函數的性質。傳統的教學方式就好像是你告訴學生游戲的結果,讓學生順著思考即可,開放性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在未知的前提下主動探索。毫無疑問,后者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開放地把握教學思維
當提到開放式高中數學教學的時候,很多教師認為開放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思維的開放能夠提升學習效率。這就是教學思維的局限性。現在嘗試往前推進,是誰推進開放?毫無疑問,是教師。如果教師不改變傳統的固化觀念,一切開放式教學都是徒勞。因此,教師要徹底開放自己的思維,將自己的角色始終定位在引導者,將課堂交給學生,但是需要把握教學的節奏。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研究教材、分析例題,和其他學生像朋友一樣探討。
例如,我們在教學“任意角”的時候就可以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課前,教師在做好備課工作的同時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理解任意角(正角、負角和零角)與區間角的概念;會建立直角坐標系討論任意角;能判斷象限角;會書寫終邊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合作解決預習問題。小組成員應當由數學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組成,防止學生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小組長必須明確分工,并讓學生在作業中標注自己的任務,上課隨機提問。由于壓力,學生首次完成的作業是比較出色的,作業中回顧了角的定義:角的第一種定義是由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正角指的是按照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零角指的是射線沒有任何旋轉形成的角,負角指的是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學生在作業后面進行了批注,將各種細節的點都寫完整。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作業與學生進行溝通:是否可以安排小組內的某個成員上臺進行某個知識點的講解。在一些較為勇敢的學生的帶動下,其他學生也積極上臺講解。有的學生說,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我們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時候很怕其他同學或者老師提問自己問題回答不上來,就會盡可能準備充分。
三、開放地把握教學環境
一些教師認為數學不像語文和英語等學科,可以到生活中取材,學生只要在教室中學習就可以獲得知識。這種想法非常局限,教學環境絕不僅僅是課堂,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數學第二課堂實現很好的延伸。教師應當結合教材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有機會換一個環境思考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且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們在教學“幾何”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預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進行柱體、錐體、球體等相關定義的學習并且整理出來,并且在生活中尋找相應的立體幾何圖形。這些作業都是要求學生在教室以外的環境中完成的。這個作業需要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學生認為:棱柱的特征是兩底面是對應邊平行的全等多邊形;側面、對角面都是平行四邊形;側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與底面全等的多邊形。生活中的棱柱有樓房、箱子、書本、磚頭、魔方等。棱錐的特征是:側面、對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與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頂點到截面距離與高的比的平方。生活中的棱錐有金字塔、三角架、腳手架、路錐等。有些學生還講了一些觀察的經過和小故事,整個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更要求的是開放的心態和思維,建議教師經常參加教學講座和優秀教師的模范課程,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和思想,進而創設更好的課堂,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展開教學。學生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從長遠來看,怎樣的教學才是對學生有益的?考試和成績只是一時的,思維的培養才能夠決定學生未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