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主學習是新時期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學習的主動性。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應用微課手段,喚醒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梳理學習流程,加深學生自主學習認知;完善閱讀手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 自主學習;高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2-0061-02
經過多年教學改革實踐,高中歷史課堂已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學習導學框架,教師指導成分逐漸減少,高中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成了歷史教學的重要一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既離不開教師的教,又離不開學生的學。在教學關系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否自主有效,將會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討論歷史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為同仁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益借鑒。
一、應用微課手段,喚醒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微課是一種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資源,具有應用靈活、制作方便、容量小巧等優良特點。教師可以根據高中生學習規律及階段教學需要,有選擇地應用微課資源,將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練習測試、教師點評等環節有機串聯,降低高中生自主學習難度,優化自主學習條件。
為喚醒高中生學習意識,教師可以課前預習為入手點,根據課堂內容,進行微課制作和推送,督促高中生根據微課內容自主開展課前預習,達到激發高中生學習意識的目的。如,執教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3教材“凡爾賽體系和國際聯盟”一課,教師可以《凡爾賽和約》簽字為切入點,引入影片《世界歷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片段,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凡爾賽體系構成,并從消極性、進步性兩個方面入手,聯系實際,選取典型案例,為高中生介紹凡爾賽體系的實質特征,加深高中生對知識了解,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在導入課件之后,教師可以激發高中生內在潛能為目標,營造可以促進高中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促使高中生在微課形象化圖文引導下提升知識探索能力。如,在預習微視頻中引入影片《世界歷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片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2008年影片《凡爾賽》,通過影片細節,展示《凡爾賽和約》簽訂前后法國社會環境的強烈反差,由此轉入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在播放完微課后,教師可以設計相關問題,簡單評測高中生對知識點的預習情況。如,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有哪些?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又有哪些?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高中生獨立思考問題。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在微課所展示的留白知識結構圖中自主填圖,明確各國間矛盾的背景知識,促使其了解各國間矛盾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通過上述自主學習,可以加深高中生對凡爾賽體系的認識,保證學習效果。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鼓勵高中生利用移動智能設備搜索與課文相關的內容,自行制作微課視頻并上傳到班級平臺中,加強高中生自主搜集、匯總、整理歷史知識點能力。
二、梳理學習流程,加深學生自主學習認知
學習流程的梳理,可以幫助高中生從思維層面認識事件本質,保證整個自主學習過程順利進行。因此,教師應要求高中生從知識點間內在聯系入手,圍繞章節目錄和主要歷史大事件,了解歷史演進的經過、原因和影響;并以歷史大事件與代表人物間關系為切入點,深層次分析理論性表述、結論性話語間聯系和差異。[1]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教材“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高中生運用以往知識,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形成、壟斷組織形成之間的內在聯系:科學技術進步→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世界資本高度聚集→壟斷組織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過渡為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狂潮掀起→歐美帝國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市場最終建立。這樣的知識梳理,可以幫助高中生了解知識點間的聯系,降低高中生自主學習難度。
在課前、課中知識梳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依托人教版教材每章節課文后的練習題,提出一些可研讀的問題,鼓勵高中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歷史學習基礎。如,在學生梳理上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鼓勵高中生主動回顧前期所學知識,并在問題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隨后,教師可提出第二個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要求高中生從電、內燃機、新通信手段、化學工業、鋼鐵時代等方面逐一解答。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提出第三個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哪些?鼓勵高中生從生產力、生產結構、工業部門、生產組織形式、世界市場等方面,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系統分析影響。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壟斷組織形成背景、實質、主要形式、目的和結果等內容,細化思維導圖,并將思維導圖張貼在對應章節中,為知識點復習提供參考,降低自主復習難度。
三、完善閱讀手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教材是高中生自主學習的主要資源,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閱讀、理解高中歷史教材,是高中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2]因此,教師應根據高中歷史教材特征,有意識地向高中生傳授一些歷史教材閱讀技巧。常用的高中歷史教材自主閱讀方法主要有通讀、串讀和精讀等。
通讀主要指對整本高中歷史教材、某一章節內容進行宏觀瀏覽,一般是通過通讀教材目錄了解單元、章節標題與課文標題間的關聯,或者通讀某一章節內容綱目了解該章節主體知識點及歷史發展線索,對章節知識體系形成宏觀認知。為提升自主通讀效果,教師應引導高中生依據全面性、關聯性原則,在全面閱讀歷史教材引言、目錄、章節插圖、地圖、注釋、引文、大事年表、思考題及課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尋找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處或斷聯處,將自主學習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教材目錄為例,從知識內容所占比例來看,中外歷史知識占比為4∶3,著重展現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探討了政治制度變遷在歷史進程中的影響及歷史經驗教訓。通過歷史知識框架通讀,可以幫助高中生明確后續自主學習目標,保證自主學習效率。
串讀主要是將知識點串聯成一條清晰的知識線路,隨后編織成知識網絡,為后續順利完成知識遷移,靈活應用歷史知識奠定基礎。串讀中的知識點特指歷史課文中的“徹底”“爆發”“開始”“全盛”“轉折”等關鍵詞,在歷史課文教學中,教師應將高中生視野引向關鍵詞。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教材“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熱潮”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高中生緊抓“漸進”這一關鍵詞,分析“漸進”的表現、原因和啟示,并按時序分層次揭示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熱潮代表人物、理論成果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隨后教師可與高中生共同縱橫聯結相關歷史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為學生進行相關知識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精讀主要是在通讀的基礎上,面向知識具體內容,以詞語、句段間聯系為切入點,進行知識結構剖析,并主動記憶重難知識點,探究疑難思考題。在精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高中生尋找歷史課文中的核心關鍵詞,并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歷史結論、歷史概念,歸納章節知識結構,促使整個知識體系要點化、條理化,或者從多個視角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目的、性質和影響。
(劉曙光,菏澤市曹縣第一中學,山東 菏澤 274400)
參考文獻:
[1] 張學萍.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6(6):165.
[2] 周改萍.提高高中歷史自主學習效率的一些嘗試[J].文存閱刊,2017(24):83.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