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玉軍
今年春天,我國北方多地受到源自蒙古國的猛烈沙塵暴襲擊。我國北方生態環境變化與蒙古國、中亞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緊密關聯。
借助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政治關系,以及中美貿易戰等因素,蒙古國和俄羅斯近年對華貿易迅速攀升。但受制于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兩國對華出口基本以自然資源特別是農畜林礦產品為主。
2019年,蒙古國出口煤炭3600萬噸、銅精粉140.36萬噸、鐵礦石844.8萬噸、鋅精礦粉13.4萬噸、羊絨9500噸,絕大部分銷住中國。然而,蒙古國自然環境極其脆弱,其畜牧和采礦兩大支柱產業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1990年至2020年,蒙古牲畜存欄量從2000多萬頭增至7000多萬頭,一些地區放牧牲畜數量達到牧場環境承載力的2~7倍。目前蒙古國有山羊近3000萬頭,山羊過度養殖導致牧草銳減、土地深度荒漠化。蒙古國近年來礦業發展較快,采礦業產值已占到GDP的一半、工業產值的73%和出口收入的90%。但這種過度開發導致草場被毀、水源斷絕、荒漠化程度日趨嚴重。
在2020年中俄貿易中,礦產品占俄對華出口總額的65.45%,木材、紙漿及紙制品占8.75%,食品和農產品占8.07%,合計82.27%。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資源豐富,是俄資源開發的重要產地。然而這里的生態同樣脆弱,近年來森林砍伐、礦產開發以及農業種植已對當地生態造成巨大破壞。這里的幾個省會級城市都名列俄空氣污染水平最高城市名單。金礦開采對遠東水資源構成重大威脅,俄大豆產區主要集中在遠東,因為中美貿易戰,俄正試圖將對華大豆出口從目前的每年80萬噸增至370萬噸。然而,俄2018年全國大豆產量只有402.6萬噸,這意味著俄要實現對華大豆出口目標,需要新增197.27萬公頃農田。但實際上,俄遠東農業用地只有666.3萬公頃,2012年可耕地280萬公頃,2010年農業實際播種面積為137.64萬公頃。如果大面積種植大豆,勢必需要大量墾荒。
蒙古國、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生態變化對我國構成諸多挑戰。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三北地區生態恢復方面所付出的長期努力已取得巨大成效,但蒙俄生態惡化將直接沖擊我生態建設成果,使我國北方生態環境面臨持久威脅。另一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要堅持生態優先,建設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但蒙俄生態惡化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現實表明,中國北方特別是首都圈的生態改善不可能關起門來自己解決。在大力實現我國綠色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同時,將生態因素作為中國資源進口全球布局的重要指標,合理統籌資源進口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已勢在必行。
要突出生態安全理念,合理布局資源能源進口渠道。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源能源進口國,但多年來我國更注重獲取資源,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資源能源出口國生態變化及其對我影響。
要加強與蒙俄及中亞國家生態合作,構建環周邊生態文明共同體,切實維護我國周邊生態安全。可向蒙古國、中亞國家傳授科學的絨山羊舍飼圈養技術和治沙經驗,助其以生態友好方式進行畜牧生產、加強荒漠沙地生態修復。在中俄林業、油氣合作領域,要注重環保內容,降低生態危害,中俄農業合作宜更多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而非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
要確保資源能源安全與外交行動的合理平衡,避免因短期外交事態影響戰略性、結構性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在對外關系中有了更多使用經濟制裁的可能。但經濟制裁是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對我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安全以及生態安全構成損害。隨著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啟動,我國內資源、能源、生態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必須對此高度重視、提前布局,正確處理好短期、事務性外交需要與長遠、結構性資源、能源、生態安全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