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軍
摘 要:單元整合教學指的是以教材單元為單位,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分散式教學相比,單元整合教學能夠幫助教師完成同一情感、同一內涵的學習任務,在同一教學時間內實現“一對多”的教學指導目標。對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來說,單元整合教學理念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集中分析、處理,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入手,探究如何利用單元整合理念完成古詩詞教學任務。
關鍵詞:教學體系 古詩文單元 整合策略 教學探究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去完成詩歌教學工作,同時也應該把單元內的詩歌完成相應的整合,由此引導學生完成同中求異的目標。不同單元內的詩歌中有著相應的藝術風骨和思想特色,教師要借由單元整合發起教學,為學生創造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
1 初中語文教師完成詩文單元整合的意義分析
1.1 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語文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古詩詞包含著豐富的文學智慧與人文情感,對其所發起的解讀、分析等任務并不輕松,通過單元整合模式,教師能夠對教學材料進行理性分析,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由此一來,學生自然能實現高效化的學習。
1.2 優化教師的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優化自我的教學效果,不能把無數的古詩文的知識以零碎的形式傳授給學生,那樣的教學效果自然是不得要領的[1]。教師需要把一個單元的學習任務整合起來,然后再用正確的模式傳輸給學生,由此讓學生形成同中求異的思維,對于不同的詩歌有著更加深刻地認識,由此取得更好的未來。
1.3 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在圍繞某一古詩詞材料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研讀古詩詞作品的同時形成情感,當學生想要將這種情感延續下去時,古詩詞教學戛然而止,圍繞當前文本演化而來的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學生的認知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單元整合教學法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借由對相同情感、內涵的古詩詞材料的整理,學生的古詩詞情感能夠完成從文本到文本的過渡,實現情感的升華、對比,進而重新定義古詩詞教學活動。
2 初中語文古詩詞單元整合教學策略
2.1 圍繞詩詞情感落實單元整合教學,體驗情感內涵
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去鑒賞和評析一首歌的藝術風格,在鑒賞和評析詩歌的同時,又能讓學生的藝術才華得到相應的點燃。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文化素養,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所擁有的人文情感會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進而與教學材料形成共鳴。教師可從情感的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整理對應的情感單元,完成古詩詞賞析、學習等任務。
以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的為例,古詩詞以“自然風光”為核心情感,作者對于自然景色的贊揚不言而喻。但情到深處,創作思想已然發生了變化。由此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觀滄海》與《次北固山下》的情感分別表現出怎樣的異同?學生結合個人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對有關作品進行分析:《觀滄海》描述了奇麗壯闊的自然風光,雖然“蕭瑟”,但作者豪情不減,“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但在《次北固山下》中,作者的語言中多了一絲惆悵,“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邊是雄才大略,一邊是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上的差異使得作者在荒涼中看見希望,在平靜中生出憂慮。結合情感整合古詩詞材料,圍繞情感構建對應的單元整合教學體系,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材料的理解,使其在分析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創作情感,在情感意識角度接受古詩詞教學活動[2]。
2.2 圍繞作者經歷落實單元整合教學,感悟人文情懷
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為讀者分析過,詩分唐宋。事實上,每一個朝代的詩歌都有著相應的趣味和風格,如果學生不懂得認真地結合作者經歷分析詩歌,必然給自己的閱讀和學習造成更大的困擾和阻礙。教師應活用自己所掌握的語文知識,以豐富的教學經驗把不同時期的詩歌結合起來分析,借由詩詞作者的人生經歷整合古詩詞資源,構建單元整合教學模式。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飲酒》的時候,可對古詩詞作者的創作經歷、創作情感進行分析,將古詩詞材料視為學生人生經歷的寫照,結合情感整合古詩詞單元。《飲酒》中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東晉末年朝堂勢力混亂割據,作者陶淵明雖嘗試入朝為官,但不愿與貪贓枉法之流同流合污,在留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之后歸隱山林,寄情山水,《飲酒》是仕途受挫之后,對自身高潔志向的表證。
2.3 圍繞詩歌體裁落實單元整合教學,拓展教學資源
中國的古詩詞作品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山水詩、詠物詩、諷喻詩等,不同的詩詞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不同的情感與文化智慧,進而形成雋永的詩詞文化。教師不但要讓學生通過詩歌流派去分析和學習課本中的詩歌,更要積極挖掘學生所積累的古詩詞材料,借由學生積累、課堂材料的互相配合完成單元整合,在古詩詞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例如,學生在學習《赤壁》的時候,會意識到古詩詞的表現特點:借由客觀物象引出靈感,進而對歷史進行表述:從水中撈起前朝的遺物,回想起三國時期的過往,若不是天公作美,只怕曹操早已經一統天下了吧?這是詠史詩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回憶歷史、推敲歷史,教師可要求學生給出課外詠史詩,構建古詩詞單元,感受文人墨客的獨特情懷。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技術推動,由此能在鑒賞詩歌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詩歌,把更多的藝術素養汲取到心中。初中語文教師也應該完成相應的詩歌融合與整合,把相似藝術風格的詩歌、相鄰近朝代的詩歌整合起來加以分析,由此讓更多的學生克服難題,明確學習層面的道理,又能突破個人的學習窠臼,得到長足的收獲。教師要順勢而為,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學習詩歌的趣味,保持一種高效的學習狀態。
本文系長沙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智慧教育下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李海林.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學理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 張文娟.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技巧淺談[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9(9).
[3] 徐美珍.深度學習,讓學生愛上古詩詞[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9(3):37-40.
長沙市開福區第一中學 (湖南省長沙市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