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木雕是我國傳統工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追溯到遠古先民創造的第一件木制工具。當時先民利用石頭或者骨頭等在木頭上刻錄記事符號,制作簡單的木質用品,其蘊含的精神內涵和實用內涵即是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木雕“魚”和遼寧沈陽新樂遺址2號坑出土的“鳥形木雕”都可以看作是新石器時代的浮雕作品。我國的木雕制作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典籍之中,很早就有“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和鐵工具的出現,為木雕工藝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此時木雕的表現手法由簡單的刻紋發展到立體圓雕。在這個時期,漆器工藝迅猛發展,一直延續到漢代。而漆器的成型與木雕工藝密不可分,當時的木雕不僅主體造型美觀大方,而且在裝飾范圍、表現形式、雕刻技藝等方面,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到秦漢時期,木雕工藝又得到進一步發展,此時的木雕既有造型藝術的美,又在工藝技法表現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化和商業的發展,佛教藝術傳入中國,梁武帝廣建寺院,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建筑裝飾木雕從內容到形式的轉變,此時的木雕注重精雕細刻。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檀木佛像。例如,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之閣中的一尊木雕觀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110噸,有42只手印、45只慧眼。又如,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以整棵樹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是木雕佛像的先例。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交往與交融進一步深化,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此時的木雕創作題材廣泛,木雕工藝趨向完美。這個時期的木雕佛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佳作,具有線條清晰明快、刀法熟練流暢、造型凝練的工藝特點。唐代的建筑裝飾木雕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具有華麗雄渾、雍容典雅的特點,如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等。在五代十國時期,木雕的造型藝術深受隋唐文化的浸潤,這一時期的木雕技法工藝頗具隋唐文化藝術審美情趣。揚州邗江尋陽公主墓出土的著衣木俑,藝術造型不僅極具晚唐木雕寫實的藝術風格,還表現出了木俑的神態與飄逸的服飾,從而使木雕藝術在表現人物形象上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除此之外,五代十國時期木雕應用十分廣泛,如雕花木床、雕花木案、雕花木凳、雕花的生活用具,這一時期木雕的圖案眾多,有龍鳳瑞獸、祥云紋、蕙草、牡丹等精美圖式。紫檀、花梨、黃楊、沉香等名貴木材,也出現在這一時期的木雕創作中。

《關公》(浙派人物雕刻)

《魚化龍》(湘派瑞獸雕刻)
兩宋時期,木雕藝術在前朝藝術水準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普及和提升。由于商業的繁榮與海運的興盛,兩宋時期出現了集市貿易,致使手工作坊產業得到進一步擴大。手工業的興起,使木雕的群眾基礎更加廣泛,一些善畫飽學之士都能進行創作。木雕藝術的普及化,致使兩宋時期小件木雕頗為流行,這個時期的木雕作品品相小巧,但形象典雅、造型秀美,浸潤著濃厚的詩詞文化韻味。北宋時期享有“技藝夫人”稱譽的嚴氏,用檀香木雕刻的羅漢及弟子木雕群像,其表情傳神、相貌細膩,可謂兩宋時期木雕藝術的傳神之作。
歷朝歷代的木雕工藝自始至終都與同時期的建筑裝飾風格結伴同行,它們一起形成了木雕藝術的燦爛歷史。元代的民族大融合致使這一時期各種信仰和諧共生,不再尊崇佛教大型木雕。木雕技藝被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其最具代表性的有江西景德鎮民居、安徽宏村民居、山西丁村民居的建筑雕刻。元代時期木雕較多運用在建筑上的門楣、匾額、斗拱、飛檐、梁柱等方面;其木雕表現技法形式也多種多樣,代表性的形式有圓雕、浮雕、透雕等;木雕題材有人物、動物、山水景物;木雕藝術手法方面寫實與夸張和諧共生。
隨著歷史的發展,受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建筑木雕技藝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明清兩代距今不太久遠,所留存木雕建筑很多,有北京故宮建筑群、明十三陵、泉州開元寺、亳州關帝廟戲樓、上海城隍廟戲樓、河南社旗山陜會館等。明代木質家具以其設計簡潔、線條簡練、雕工精致、結構嚴謹的明式風格獨樹一幟。晚晴時期,木雕技藝不但在建筑裝飾和木質家具上成就斐然,而且在具有欣賞性和實用性的小件木雕上也是豐富多彩。清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木雕技藝依舊與建筑裝飾相輔相成。在這段時間,木雕技藝更多在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風俗生活中得以體現,喜聞樂見、寓意吉祥的木雕內容促使木雕技藝日趨成熟,結合出現的黃楊木雕、龍眼木雕、紅木雕等木雕類型,木雕工藝進一步細化,從而衍生出不同技藝的門派之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及時采取保護、恢復、提高、發展的有力措施,對民間木雕進行搶救、挖掘,民間雕刻藝人得以到高等學府進行培訓和教授,同時,政府還將民間藝人們組織起來,統一管理。此后,他們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木雕作品,使木雕藝術不再僅局限于建筑雕刻和少數人手中的把玩之物。如今的木雕作品題材更廣,滿足了各種各樣的需求。
中國的許多古建筑,如宮廷、寺廟以及一些木質家具上都有木雕裝飾,建筑上的雕刻技法一般是較粗的陰線刻紋,而木質家具上用的雕刻技法多為鏤雕、浮雕。在雕刻技藝方面,明代的家具以簡潔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以及工藝也在不斷進步,清朝時期家具上的雕刻由簡入繁,達到一個巔峰。而在雕刻藝術特色方面,明代家具的造型藝術水平最高,被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在古今中外木雕家具體系中極具盛名。其雕刻藝術特色可用“簡、厚、精、雅”四字形象概括:“簡”是指造型大方、輪廓簡練;“厚”是指結構精密、牢固結實;“精”是選料精細、做工嚴謹;“雅”則寓意典雅脫俗、格調不凡。明代木質家具之所以能夠取得極高的美譽,關鍵是它從材料的選取、家具功能、工藝的運用等方面達到實用性與藝術追求的和諧統一。明式木質家具的工藝美學體現在如下幾方面:1.意蘊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古樸風韻。2.選材之美:深諳“道法自然”的審美理念,凸顯木材自身的紋理和色彩。3.結構之美:合理采用“榫卯結構”,使之牢固且符合不同功能要求。4.造型之美:明式家具“S”曲線的運用頗多,從而使家具造型符合人體工學,也極具中華文化陰陽和諧之美。
總而言之,工藝美術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凝聚的精華,需要我們發揚、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