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和
壽山石是地殼變動、火山運動和地質演變形成的天然雕刻材料,由于其本身柔軟易攻而成為雕刻者的最愛。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壽山石文化早已經和我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了當下遠近聞名、博大精深的壽山石文化。壽山石文化的形成與中國許多傳說相關,也正是壽山石的存在印證了“女媧補天遺石”“鳳凰彩卵留人間”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對壽山石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何利用藝術手段和理念挖掘壽山石文化的藝術價值成為現代壽山石雕刻者的使命和責任。
壽山石的雕刻技法有很多,如浮雕、圓雕、鏤雕、鑲嵌等,在這眾多的雕刻技法中,高浮雕是與傳統國畫最相融的雕刻技法。高浮雕技法講究以刀代筆,利用刀在壽山石上進行傳統國畫的創作。高浮雕在壽山石雕刻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雕刻者都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夸張的處理手法來充分表現出人物重疊交錯、起伏變化的復雜層次關系。高浮雕技法是國畫在石雕上延伸的最佳雕刻技法。高浮雕的藝術創作常常以國畫中的人物、花鳥魚蟲等為創作題材。雕刻者利用手中的刻刀雕刻出國畫中特有的線條。國畫的線條與壽山石的紋路相互映襯和融合,表現出了壽山石雕刻的藝術美。
高浮雕的藝術創作往往需要融合國畫元素才能完成。為此,壽山石雕刻者往往需要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在高浮雕創作中,人物雕刻講究形神兼備,同時雕刻者要按照石頭的紋理走向和材質特點表現出國畫的線條等多種傳統國畫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山水為題材的高浮雕藝術作品在構思、雕刻上要求非常嚴格,為了突出山水畫的特點,往往合理布局國畫的整片景色。
壽山石本身質地柔軟細膩、色彩絢麗、晶瑩剔透。由于壽山石易雕的特點,其在很早的時候便被人們當作雕刻的材料。在福建考古文化中人們曾發現了利用壽山石制作而成的石器。從這點便能看出,很早壽山石就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中,中國傳統壽山石雕刻文化如何傳承下去一直是困擾現代雕刻者的難題。傳統工藝要想在現代發展下去唯一的道路就是創新。在新的歷史時期,壽山石雕刻者需要賦予壽山石雕刻新的意義,要用新的雕刻思維去詮釋雕刻作品。如將西方抽象、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傳統壽山石雕刻中,通過對人體比例的夸張刻畫來加強對人物形態的展現。
壽山石雕刻手法是呈現作品的重要手段。雕刻者需要擁有一定的造型功底和藝術表現手法。藝術本身是沒有界限的,壽山石雕刻文化在發展中融合了傳統國畫中的許多元素。以傳統國畫為雕刻題材,雕刻者需要思考如何將國畫中表達的意境同樣表現在雕刻文化中,利用國畫的創作手法和理念來豐富壽山石雕刻的理論基礎,以此來創新傳統的壽山石雕刻文化。下面筆者結合作品《福山秀水吉祥紅》《古寨曉韻》《佛性禪心》來談談壽山石雕刻與傳統國畫的融合。
山水在中國人眼中一直很有深意,而《福山秀水圖》更是意味著招財進寶。筆者以此畫為原型在壽山石上盡可能地還原畫中的意境,巧妙利用俏色雕刻手法,創作了壽山石雕作品《福山秀水吉祥紅》(如圖1)。筆者認為,高浮雕藝術手法就是在壽山石上延續國畫的藝術魅力。整件作品以山為主體,根據壽山石石料的自然形狀、色澤和紋理因材施藝,將天然美和藝術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紅色部分雕刻成被云霞籠罩的紅色山頂,白色部分雕刻成流暢的瀑布,充沛的水源匯聚成聚寶盆的形狀,瀑布兩旁松柏挺立。整件作品采用的是全景遠式構圖來表現遠景和近景之間的層次關系,給人一種內心富足的感覺。在雕刻細節的處理上,利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體現了整件作品的層次感。從雕刻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整個山被云霞籠罩,象征著紅運當頭。而山中挺拔的松柏象征著聚寶生財,瀑布從上而下有生生不息之感,寓意財源滾滾。

圖1 《福山秀水吉祥紅》
國畫《古寨曉韻》屬于滿幅構圖。整幅畫呈現S形的走向。畫中的山水都有源頭,山脈此起彼伏從遠景處連接到近景處,同時又從近景處連接到遠景處。水從山上的深處流出,一直流到了近景處。整幅畫突出了山水的特點,在這幅畫中能看到山有靜感、樹有靈感、水有動感,看完這幅畫之后讓人心情舒暢、回味無窮。筆者以國畫《古寨曉韻》為題材,利用俏色手法雕刻了壽山石雕作品《古寨曉韻》(如圖2),同樣延續了國畫的精髓,整件作品所呈現出的畫面有著清晰的對比和無窮的變化。作品中的景物相互映襯,每個景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拿掉任何一個景物,整個畫面就會顯得不和諧。從空間的角度來看,這件石雕作品的設計非常飽滿,這與原畫滿幅構圖相類似。整幅畫顯得古樸雅致,讓人看了之后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圖2 《古寨曉韻》
藝術創作是壽山石的主體,巧用俏色是壽山石雕刻的主旋律。雕刻者要因勢象形、揚長避短,以嫻熟的技巧充分展現壽山石的天資麗質,賦予頑石無限的藝術生命。壽山石雕《佛性禪心》(如圖3)就巧妙運用俏色技法,能夠看出原石的色調為其整體添加了許多自然的趣味和生機。整件作品的線條雕刻得細膩流暢,佛陀跌迦端坐在祥云之上,從其神情看出了四大皆空、萬物無礙于心的禪定境界,整件作品禪韻生幽,讓人看去有大徹大悟、看破紅塵的奇效,在肉眼可見的雕刻處能夠看到細小的紋路,仔細看去佛陀的表情十分傳神。

圖3 《佛性禪心》
壽山石雕作品《平步青云》延續了山水雕刻的特點。整件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并且兩部分的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左半部分樹木枝葉繁茂,還有友人登高望遠。在山頂處還有一處亭子,遠遠看去,友人相伴向遠處的亭中走去。右半部分雕刻以山為主體。兩部分相比較,右半部分的風景顯得有些凄涼。冷色調的風景與暖色調的風景相融在一起,會讓人的心情產生起伏。這件作品正如其名字一樣,有著對自身前程的愿景,故作品有著仕途順利的寓意。
總的來說,藝術家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獲得創作的靈感。傳統的壽山石雕刻文化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雕刻者采用國畫的創作理念和原理創作新的壽山石雕刻作品已經成為壽山石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只有走創新發展的道路,才能永遠保持壽山石雕刻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