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猛, 田 凱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全球化的介入,川西地區的建筑在一體化時代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建筑行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受所謂 “西方模式”先進建筑文化的影響巨大,在國際式的鼓吹下,一味的照搬發達國家的建筑形式,陷入過度模仿的泥沼,這必然導致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流失,甚至出現文化的斷層。然而,在這種國際化潮流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覺醒并尋找地方性,區域性或是歷史性的變通方法[1]。那么地域建筑的生存方式究竟是什么,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彭州市小石村在震后出現社區空心化,面臨身份重塑的困境,因此,在小石村文化大院項目中,建筑師提出“同在屋檐下”這樣一個設計理念,通過川西傳統建筑元素的運用,為居民構建一個具有集體記憶的公共活動空間。下面通過對小石村文化大院的建筑空間分析,來探討建筑師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對傳統建筑空間元素的應用與創新。
小石村文化大院位于彭州市磁峰鎮小石村的中心位置,緊鄰浦新路,距離成都市42 km左右,隸屬川西平原。項目總建筑面積650 m2,建筑共分為兩層,一層主要包括展廳、診所、藥店、浴室和理發店等公共服務用房,二層主要包括休息室、健身室和閱覽室等公共活動用房。整個建筑被一個大的坡屋頂所覆蓋,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結合天井開設四個出入口,其中主入口開在緊鄰主干路的東側(圖1)。
川西地區偏陰的氣候,使人們更喜歡在開敞的室外進行活動;全年雨水充沛,人們習慣性的需要遮蔽。由于生活的需要,于是就衍生出具有川西地方特色的坡屋頂和大檐廊的建筑形式。隨著現代建筑的快速發展,取代傳統建筑空間的同時,也破壞了傳統建筑空間形成的生活方式[2]。在該項目中,通過營造一個“包容一切活動的瓦屋頂”這樣一個具有川西傳統風格的建筑,來回應村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小石村文化大院作為一個實驗項目,既營造了一個村民公共活動空間,又為未來社區規劃設計提供理想的模型。
在中國傳統宗法思想下,中國的傳統建筑非常重視建筑的室外空間環境。四川是道教的發源地,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貫徹在川西傳統民居的始終。四川漢族地區多山川河流,自然地理環境比較優越。因此,在川西傳統民居修建過程中,人們善于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合理的布置建筑,在屋后和建筑的周圍種植大量的竹子,屋前種果樹,把封閉的小空間融入到大的空間環境中,達到人、民居、環境的和諧統一。
“中介空間”的概念最早是荷蘭結構主義大師范埃克提出的。它體現在建筑上是一種中間的,既不屬于內、也不屬于外的空間形態,即具有“非內非外”、“亦內亦外”的空間性質[5]。中介空間是以一種媒介空間而存在,需要有主體空間和客體空間的同時參與,才是一套完整的空間體系。這種中介空間的概念雖然首次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但是中介空間的使用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從建筑層次來講,川西傳統建筑天井庭院空間、檐下空間和入口空間都在此范疇。
2.2.1 天井庭院空間
天井是由四周的建筑或圍墻圍合而成的頂部開敞的虛空間,是川西傳統民居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同時也是室內私人空間與室外公共空間的分界點。在使用功能方面,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區氣候炎熱多雨,因此在民居修建時,根據民居的規模設置一個到多個天井庭院,用來解決建筑內部的排水、通風、采光等問題;在天井的周圍多設有敞口廳,用花罩做隔斷,使內外空間交融,增加空間層次[6];在天井庭院內栽植花草樹木,挖設水池可以改善民居內部的微氣候。在空間組織方面,天井作為民居的中心部分,可以起到引導人流和方向轉換的作用(圖2)。

圖2 天井庭院[3]
2.2.2 檐廊空間
檐廊是屋頂出挑而形成的半室外的空間。檐廊起源于商業,但后來作為一種文化得到廣泛認同,被普遍用于各種建筑之中。檐廊空間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宏觀層面,受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在中觀層面,受到氣候、地形、地域傳統文化的影響。最初,為了適應四川地區多雨的氣候,建筑往往向外出挑一部分,從而達到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避雨,還可以保護墻面的目的[7]。隨著居民物質生活的豐富,夏季室內潮濕悶熱的環境不能滿足居民娛樂活動的需要,以及商業的發展,需要更大的室外商品交換空間。因此,建筑加大了檐廊的寬度,在檐廊下擺設桌椅,為居民提供一種全天候的公共活動空間(圖3)。

圖3 開敞的檐廊空間[4]
2.2.3 入口空間
“入口空間”是連接建筑內外環境的過渡空間,根據定義范圍的大小,可以分為局部入口空間和整體入口空間[8]。本文研究的是局部入口空間,即建筑的入口空間。在傳統沿街商業建筑中,在進入建筑內往往要先通過檐廊,形成室外——檐廊——入口——室內的空間過渡關系。在傳統民居建筑中,在進入室內各個房間之前也要先通過檐廊,形成庭院——檐廊——入口——室內的空間過渡關系。因此,在川西傳統建筑的入口空間與檐廊空間總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空間與空氣、光線一樣,是自由流動的,這種特性是先天存在的,當這種空間的流動特性與建筑產生聯系時, 這種特性的存在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9]。其中受氣候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川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加之盆地地形影響,該區云層厚,年日照總量較少,然雨水充沛,因而形成常年濕熱的氣候。這就對川西的傳統民居在采光、通風、防潮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川西的傳統民居不像北方民居那樣房間與房間用實墻進行隔斷,而是選擇透氣性強的建筑結構和圍護構件,從而保證室內房間與房間、房間與室外的持續通透性與流動性。
與自然環境結合,是川西傳統民居整體布局的首要原則,室外空間的好壞影響整個建筑的使用品質。小石村文化大院這個項目主要從兩個層面來營造室外空間環境,
第一層面就是精神層面,場所精神一直是地域建筑關注的重點。該項目的建筑師團隊通過對傳統建筑的深入研究,主要從建筑的形式、材料和風格去回應地域。建筑形式從傳統的坡屋頂提取元素而成四坡屋頂來統領整個建筑,屋頂采用傳統的青瓦屋面,加上整體的青灰色建筑風格,無疑是對這個經歷災后重建、飽受國際式建筑沖擊的小石村來說最好的傳統記憶之所。
第二個層面就是景觀層面,在景觀的設計上,建筑師采用了簡而不少的處理手法。廣場整體采用傳統青磚鋪設,廣場上沒有過多的景觀要素,只有用于點綴的小品和建筑周圍一圈的綠化帶,它們不僅能為附近居民提供休息空間,還能增加室外空間的層次感。
3.2.1 靜謐的天井庭院
小石村文化大院在建筑設計中引用了傳統的天井庭院元素,在建筑的東、西、南、北四個建筑入口各布置了一個天井庭院,引導人流進入建筑(圖4)。作為進入建筑的前奏空間,對室內外的空間起到了緩沖作用,同時還提升了建筑環境品質。四個天井庭院內種植竹子形成竹林,破出屋頂,不但能為一層的核心空間和二層各個房間提供景觀和自然親密度[2],還能營造一種靜謐的空間氛圍,這和川西傳統建筑善于用竹營造室外環境不謀而合(圖5)。
在建筑的二層設置屋頂平臺,點綴于整個建筑之中,為二層房間提供采光的同時,還能為居民提供一個休息、閑聊、娛樂的室外空間。
3.2.2 遠遠出挑的檐廊
小石村文化大院在設計中吸取了傳統建筑的檐廊空間元素,在建造技術和建筑材料上做了改進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建造中省去了屋檐下的柱列,通過混凝土梁挑鋼梁的形式,實現了屋檐懸挑8 m的寬度(圖6)。與傳統建筑的檐廊相比,不但增大了檐下的使用面積,也消除了柱列對檐下活動的影響。建成后這里成了居民活動的重要場所,居民拿著椅子在此乘涼、閑聊、打麻將,再現了以往的生活模式。

圖4 小石村文化大院庭院布置

圖5 小石村文化大院天井庭院[2]

圖6 小石村文化大院檐廊[2]
3.2.3 入口空間
在小石村文化大院這個項目中,充分吸取了川西傳統建筑的入口空間的元素。其中建筑的一層沿街各房間的入口空間處理是對川西傳統沿街商業建筑的應用,入口上方是出挑深遠的檐廊,從室外到達室內,需要經過檐廊和入口兩層過渡空間。而建筑的核心功能空間的入口空間的處理是對川西傳統民居建筑的應用,但是建筑師并沒有界定檐廊和天井庭院的前后關系,而是把檐廊和天井庭院交融,共同組成入口的前奏空間,這也是對傳統建筑空間的新嘗試(圖7)。

圖7 小石村文化大院建筑入口[2]
受到全球化和地震災害的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2008年后的災后重建,現代建筑的快速發展,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本土建筑風貌,還導致傳統建筑文化的大量流失,甚至出現文化的斷層。原本的居民公共活動空間也不復存在。針對這種情況,建筑師提出“同在一個屋檐下”的設計理念,把日間照料中心、鄉村衛生站、鄉村夜校、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廳這些公共空間全部容納在一個大的四坡屋頂之下,讓所有的活動都在同一個屋檐下發生(圖8)。這種設計手法并沒有影響室內空間的流動性,在大屋頂上開設天井,形成了建筑模塊與天井交替出現的布局形式(圖9)。除此之外,二層部分房間的上半部采用了竹子作為圍護結構(圖10),從而保證了一層核心功能空間與二層房間室內外的空氣流通。而建筑的一層因都朝外開門,因此,它們的空間流通不受限制。

圖8 小石村文化大院鳥瞰圖[2]

圖9 小石村文化大院總平面[2]
小石村文化大院的設計將川西傳統建筑空間元素貫穿建筑空間的始終,建成后的小石村文化大院,承載著村民的集體記憶,成為村民自發活動的中心區,也是小石村對外的形

圖10 用竹子作圍護結構的房間[2]
象標志物[2]。因此,傳統建筑空間依然具有意義和價值,建筑師應該從傳統建筑中吸取優點和長處,創造具有傳統建筑空間精髓的現代建筑,為中國現代建筑發展探索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普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