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翠蓮 楊柳紅 陳燕霞 黃麗青 黃麗萍
廣州市胸科醫院內一科 510095
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除外結核分枝桿菌B復合群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常引起肺部感染而致NTM肺病。NTM肺病多發于原發性肺部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塵埃沉著病、肺結核愈后患者等,患者表現咳嗽、咳痰、咯血、發熱癥狀的比率分別為85.7%、71.4%、50.0%和42.8%[1],有文獻報道在8 487例支氣管擴張患者痰培養樣本中NTM分離率為3.6%,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位列第2[2],可見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較為常見,其可因長期反復呼吸道感染、支氣管阻塞等致使黏液膿性分泌物滯留,產生排痰困難和通換氣功能障礙。因此,如何引導患者有效排痰則成為治療的關鍵環節[3]。我們通過有效排痰健康宣教、誘導排痰、有效咳嗽排痰訓練、體位引流叩背排痰、呼吸訓練的順序進行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單雙號分組方法分為試驗組(42例)與對照組(42例)。實驗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范圍28~84歲,年齡(56.4±13.4)歲。對照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范圍30~78歲,年齡(59.5±11.1)歲。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非結核分枝桿菌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年版)》及《成人支氣管擴張癥診治專家共識》中相關標準[4-5],診斷為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②患者配合能力好;③有能力并愿意參與本研究者;④患者病情穩定、精神狀態良好。(2)排除標準:①咯血患者;②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③無行為能力或無自理能力者;④患有語言文字障礙;⑤不同意參與本研究者。
1.2 對照組常規醫護工作 主要包括:對癥治療,給予用藥、飲食指導和進行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的相關知識宣教,并每天由管床護士對患者進行咳嗽、排痰指導。
1.3 試驗組干預措施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排痰訓練聯合呼吸訓練。
1.3.1 有效排痰健康宣教 針對患者特點進行誘導排痰、有效咳嗽排痰訓練、體位引流叩背排痰、呼吸訓練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視頻教學排痰體位、體位變換及排痰技巧。
1.3.2 誘導排痰 囑咐患者喝50 ml左右的溫開水濕化氣道后,患者取坐位,應用美國泰利福-1884型一次性霧化噴霧裝置將生理鹽水10 ml霧化吸入,5 min后緩慢深吸氣及用力緩慢呼氣,每深吸氣呼氣8~10次后進行2次有效咳嗽為1組,10組/次,上下午各1次。
1.3.3 有效咳嗽排痰訓練 囑患者身體盡量坐直,深吸氣后,雙手按壓腹部,身體稍向前傾斜,連續咳嗽,咳嗽時收縮腹肌,然后稍用力咳嗽,聲門打開將深部的痰液排出,每天3次,每次15 min。
1.3.4 體位引流叩背排痰 由護士在床邊進行操作,每天3次,每次20 min,并指導患者深吸氣和慢呼氣交替進行。主要步驟包括:依據患者CT、X線胸片等影像學檢查資料確定引流部位與引流體位,如右側頭低腳高位、左側頭低腳高位、俯臥位等;操作者五指并攏、掌手指關節屈曲呈120°、呈空心掌,由外向內、自上而下、由輕到重用腕力叩拍目的部位的胸背部10~15 min、頻率120~150次/min;在叩拍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咳嗽、咳痰、神志、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及引流情況,并不時詢問患者感受,以及時調整叩拍力度和頻率。
1.3.5 呼吸訓練 包括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①腹式呼吸訓練。對于病情較重患者,指導患者床上臥仰,左、右手分別置于前胸和上腹,呼吸時用力壓住腹部使其隆起,吸氣、呼氣時間分別維持在4 s/次和8 s/次,每次訓練持續15 min左右,之后用力咳嗽排痰,每日4次。②縮唇呼吸訓練。對于病情較輕者,指導患者取坐位,合嘴自然深吸氣約4 s,然后逐步張嘴緩慢呼氣約5 s,如此反復動作持續約15 min,之后用力咳嗽排痰,每日3次。
1.4 觀察指標(1)對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5、7 d的排痰量。(2)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前,護士發放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滿意情況:問卷內容共100分,分為很滿意(≥90分)、滿意(≤89分且≥60分)、不滿意(≤59分)。總滿意度=(很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分布計算百分構成(%),樣本率比較應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分析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排痰效果比較 干預前,對照組和試驗組的排痰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5、7 d試驗組的排痰量均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排痰效果比較(ml,±s)

表1 兩組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排痰效果比較(ml,±s)
注:對照組實施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常規專科護理及有效排痰指導,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排痰訓練聯合呼吸訓練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2 42干預前40.25±3.09 39.25±2.56 1.615 0.110干預后5 d 79.41±2.56 61.76±2.28 33.367<0.001干預后7 d 114.57±3.06 77.43±3.56 51.273<0.00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調查數據顯示,試驗組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是97.6%;對照組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是81.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9),見表2。

表2 兩組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對比[例(%)]
對于健康人群,為使呼吸道濕潤便于氣道清潔,呼吸道黏膜組織會分泌少量黏液[4]。但當呼吸道感染產生炎癥時,可能發生組織分泌物增多、纖毛清除功能下降等諸多病理變化而導致分泌物(如痰)滯留氣道,同時為細菌異常定殖提供機會,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盡快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對減輕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的并發癥發生尤為重要。
當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出現感染時,主要臨床表現時以反復咳嗽、咳痰、咯血為主,如感染控制不及時或反復出現感染時,患者的肺組織和肺功能將受到嚴重損害,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勞動能力下降,通過排痰訓練聯合呼吸訓練能提高患者的肺換氣效率及運動耐力,從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程長,氣道分泌物滯留,不容易排出,導致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由于反復感染住院,造成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有效排痰成為治療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排痰訓練聯合呼吸訓練,促進患者的痰液排出、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并改善患者肺通氣功能[6]。該操作由排痰團隊提供專業指導,實施“一對一”按有效排痰健康宣教、氣道濕化誘導排痰、有效咳嗽訓練、體位引流叩背排痰、呼吸訓練的順序進行干預,促進痰液松解,利于痰液咳出,同時也鍛煉了患者的呼吸肌,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緩解患者長期的不適癥狀。對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實施有效的咳嗽、排痰顯得尤為重要,在有些情況下,有效地咳嗽排出氣道分泌物,甚至比積極的藥物治療更有效[7-10]。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指導患者進行緩慢深吸氣及緩慢用力呼氣,可以更好地達到氣道濕化的效果,鍛煉患者的呼氣肌,延長患者的呼氣時間,增加氣道的壓力,延緩氣道的塌陷;通過腹式呼吸訓練有利于增強患者膈肌的收縮力,增加患者的肺泡通氣量和潮氣量,改善患者的換氣功能,提高患者的咳嗽能力,更好地促使患者有效排痰[11];有效咳嗽能產生一定的氣道壓力,壓力能促進有效排痰。通過呼吸功能訓練及有效咳嗽,觀察干預后5、7 d,患者的排痰量明顯增多,對治療護理的滿意度由81.0%提升到97.6%。
綜上所述,呼吸功能訓練及有效咳嗽對NTM肺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的排痰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的排痰治療,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