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瑄
摘 要 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逐漸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與深度報道的結合也愈發密切。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的“冰點視頻”欄目為案例,深入分析融合式深度報道的新聞實踐,通過對這一欄目報道的剖析,探討深度報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突破路徑。
關鍵詞 融合新聞;深度報道;冰點周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4-0065-04
融合新聞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產物,其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的融合新聞指的是由于數字技術發展,媒介之間彼此的界限逐步消解,新聞傳播業務走向融合的狀態,從狹義上看,融合新聞就是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產生的一類新聞報道方式[1]。
本文所研究的則是狹義角度的融合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報道方式,融合新聞為傳統報道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2012年《紐約時報》推出的《雪崩》被視為融合新聞報道的代表作,在《雪崩》報道中,除了傳統的文字外,還有圖片、視頻、信息圖等多種多媒體素材,素材之間相互補充而不重復,報道整體以非線性的形式呈現。
《紐約時報》的《雪崩》報道也為深度報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盡管要真正復刻《雪崩》報道需要極高的成本,但將融合新聞這一形態與深度報道相結合不失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傳統的深度報道多以文字或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無論是長篇幅的文字報道還是電視深度報道在如今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而融合新聞讓文字、視頻各自的優勢得以在報道中呈現,并通過兩者間的融合傳遞報道的深度思考。
本文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的“冰點視頻”欄目為案例進行研究,聚焦融合新聞式的深度報道在智能手機端的應用和呈現。
2019年11月20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冰點視頻”欄目正式上線,這是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與騰訊新聞的合作欄目,截至2020年12月,冰點視頻欄目共推出6期節目,5期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其中4期以視頻+文字的形式呈現。在第一期冰點視頻欄目的文末,編輯寫道“這是冰點一次新的嘗試,希望聽到你們更多的建議和意見。”(表1)

4篇視頻+文字的報道中,除第一篇外,其余3篇均為視頻位于文首的形式,這也是這一報道方式的常見形式,本文選取標題中標明“冰點視頻”的3篇報道進行重點分析。
1.1 初次試水:視頻為主、文字為輔
第一篇《他們不住在北京,但一樣為北京的藍天操碎了心》采用預告片+導演手記+視頻的形式,近2分鐘的預告片通過文字和視頻片段清晰展現報道主題——河北廊坊治霾一線工作人員如何“戰霾”,沖突、情緒化的片段展現故事矛盾、引出問題,勾起讀者的興趣。導演手記題為《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持續地改善空氣質量》,代入導演的第三人視角,介紹了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來龍去脈,并特別梳理了2013年的秋冬季以來,廊坊市治理霧霾的成績以及2018—2019年秋冬季面臨的難題,讓讀者對事件有更清晰的了解。手記中有視頻中未提到的細節,如導演單獨見鎮長時,談及建筑垃圾問題,鎮長“淚流滿面”,“他的手機里存著在北京調研時的照片:‘我們能不能像北京一樣,把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手記中也流露出導演的個人感受,如“在拍攝的這段時間里,每次經過這里,我感受到的是治理者的拼盡全力和一絲無奈。”
此外,相較于視頻,導演手記文字的概括性較強,“類似的問題,也是胡海鴿和專家組經常思考和面對的: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為了治理空氣欠下的經濟賬,又該如何彌補?現階段治理污染的措施是否能夠真正的起到作用?”“‘老百姓算的是經濟賬……如何保證普通民眾能夠正常地取暖過冬,又能控制住空氣質量,專家組和政府面臨著兩難。”除去事件的介紹和細節的補充,導演手記更多的是表達導演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思考,試圖通過拍攝時期的所見所聞來回答手記標題提出的問題。
第一期“冰點視頻”欄目的視頻《藍天保衛戰》放置在文末,視頻內容較長,18分鐘的正片包含了很多信息量,視頻以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期的時間線為主線,從專家組接到治霾任務到介紹治霾的難度到實施具體措施到政府關停鋼鐵廠再到攻堅期最后沖刺期,最后攻堅期結束,其中穿插了專家組成員與家人相處的片段,專家組與當地居民的溝通,還有很多一閃而過卻飽含細節的鏡頭,如禁煤的標識和橫幅。視頻中有多處介入式敘事,即主體場景+主觀延伸,在主場景紀錄的基礎上通過字幕、字屏或增加副場景來凸顯主體場景的意義,形成更加完整而“透明”的敘事段[2],如單獨的字幕、在內容轉折時采用新聞廣播作為畫外音用來鋪墊,并進行背景的補充,通過各種主觀介入手段,對簡單的鏡頭作深入的信息延伸,傳遞出豐富的意義,力圖通過18分鐘的視頻完整全面地呈現這一新聞事件。但這種介入式敘事延伸過多也會形成信息過載,不符合讀者碎片式的閱讀習慣。
在導演手記與視頻的開頭,都提到了南尖塔鎮的大型建筑垃圾,“這里混雜著大片的待拆除的平房和正在興建的高樓居民區,還有兩層樓高的建筑垃圾山堆放在這里。2019年3月,幾位村民在這片建筑垃圾上爬上爬下,試著用綠網覆蓋裸露的塵土。兩天后,垃圾山被巨大的綠色苫蓋網蓋住。從高處俯瞰,像一個巨大的裝置藝術。”在視頻中,人與建筑垃圾山的大小對比更是一目了然。
第一期報道主要還是以視頻內容為主導,主要內容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呈現,導演手記部分更像是一個導讀,在表達導演感受的同時對視頻內容進行一定的概括,幫助讀者更多地理解視頻內容。這期報道中視頻與文字的連接似乎仍是過去機械的連接方式,導演手記等同于曾經視頻下方常出現的內容概括的加長版,主要作用是輔助讀者觀看視頻,整體報道主要是圍繞視頻展開。
在冰點第一次新嘗試的留言中,讀者紛紛表示支持,也有不少讀者表示視頻長度過長,有些人只看完了兩分鐘的預告片,還有些人則表示視頻質量很高,“做的像紀錄片”。冰點周刊以往的深度報道多為8 000字左右,預計閱讀時長一般在23分鐘左右,相較于23分鐘的文字,18分鐘的視頻似乎并不是很長,卻被讀者認為過長。究其原因,可能是短視頻時代人們更習慣于觀看短視頻,習慣于短暫、快速刺激的視頻觀看模式,面對時長較長、信息量較大且介入式敘事較多的視頻不由得心生“退意”,更遑論點開細細觀看了。
1.2 尋找平衡:文字與視頻并重
一個月后,第二期冰點視頻上線,《“橫漂”四年:也許成不了演員,那就先做個網紅吧》,聚焦“橫漂”演員與短視頻的相遇。與第一期不同,這期報道中視頻位于文首,視頻長度縮短為8分半,文字部分由原來1 500字的導演手記變為4 800字的深度報道,文字部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視頻與文字的關系也更加復雜。
視頻《我不是咸魚》的主角是橫漂演員咸魚,懷揣演員夢來到橫店成為群演,在遭遇影視寒冬后開始投身短視頻行業。文字部分題為《一分鐘主角》,除了視頻主角咸魚外,文章還補充了另外兩個橫漂演員的故事。相較于文字報道,視頻是一種空間敘事的存在,將報道中的一個主角進行放大,以他為中心在空間上展開敘事,提供人物空間上的縱深感,讓讀者對于某個演員的生活狀態有更直觀的感受。
視頻雖然會有主線,但是很多片段是蒙太奇式的、碎片化的,可能不適合出現在報道中,而當其以視頻的形式呈現時卻能給讀者更直觀的感受,讓讀者更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情緒。無論是視頻中咸魚與父親視頻時的狀態,還是咸魚與同伴在餐桌上閑聊的神情,都能非常直觀地傳遞他當時的情緒。視頻中還有一些隱喻式的鏡頭,在咸魚敘述家庭情況時對應的畫面是一只蜜蜂從水草上掉下落到水面,蜜蜂的掙扎與咸魚對父親身體的擔憂形成呼應,這種藝術化的處理方式更能激發讀者的感性情緒。視頻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將記者的所見所聞傳遞給讀者,這期視頻不再有上期的繁重任務,不需要將所有信息量和盤托出,而是聚焦故事的一個主角,這對視頻的制作者來說是一種“減負”,對于習慣短視頻的讀者來說也是一種“減負”。
相較于視頻,文字報道包含的信息更多更廣,文字報道的主角更為豐富,加入了橫漂女演員和資深橫漂演員,豐富了群體形象,拓寬了報道的廣度,從更多層次來展現橫漂群體的狀況。同時文字報道也更強調內容的因果鏈條和邏輯關系,敘述更加縝密,對于視頻中在對話中匆匆帶過的“特約”,文字報道則對其所涉及的群演等級進行了更具體的介紹,“幸好她外形條件好,如果說橫店的金字塔最底層是普通群演,她算是稍微往上一層的特約,每天能拿到更高的薪酬。更往上還有‘大特約,一天就賺到1萬多元。但那是‘鳳毛麟角。再往上,就是‘橫漂們當成群眾演員成功典范的王寶強,那是翻了身的‘咸魚。”
視頻將咸魚拍攝短視頻作品的畫面記錄下來,文字報道則直觀地展示出如果要拍一部短視頻短劇需要做哪些準備、花多長時間;視頻用字幕或借主角之口道出橫店群演無戲可拍的處境,而文字報道則用數據加以佐證,“據媒體報道,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7%,橫店影視城的開機率同比減少45%。” “橫店現在‘冷下來了,連開出租車的師傅都發現,拍戲的劇組比往年少得多。明顯的斷崖是在去年范冰冰‘9億稅款事件之后,到今年,古裝劇劇組的數量也開始大幅度下跌。”
這期報道中的視頻與文字部分構成明顯的互文關系,雙方相輔相成,不再是第一期中視頻占主導的形式,視頻部分與文字部分圍繞同一新聞話題展開敘事,相互補充,相互交融。人物報道也是文字+視頻形式報道中較為常見的主題,也是因為這類主題非常適合這一報道方式,但這期冰點報道不同的是,并沒有將視頻做成簡單的人物訪談,而是將視角聚焦在人物身上,淡化訪談色彩,通過剪輯塑造自述體的視頻,增加故事性和情緒化色彩,讓讀者忽略記者的存在,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
1.3 實現文字與視頻的有機結合
最新一期的冰點視頻為《484年古橋被沖垮,市民流淚送別:“陪伴自己童年的第一個玩伴消失了”》,在形式上沿用了上一期的模式,8分半的視頻位于文首,后接4 000多字的深度報道。這次的選題是在南方洪水中被沖毀的484年古橋鎮海橋,屬于突發性事件,但是報道的時效性較差,7月7日發生的事件,直到8月17日冰點周刊的這期報道才面世。
古橋被洪水沖毀屬于事件類新聞,媒體往往采用單純展示事件的方式來制作這類新聞視頻,僅將其作為平面新聞來進行報道,但顯然冰點視頻的報道不止于此,在這期視頻中老橋被沖毀的鏡頭甚至沒有直接出現,而是通過居民的手機在鏡頭前播放,很顯然,視頻的重點并不是展現橋如何被沖毀的。這期視頻名為《老橋》,其內容也是圍繞老橋這一空間展開敘事的,屬于單場景敘事,很多對話、畫面都是在老橋附近拍攝的,給讀者帶來極強的現場感。視頻意在呈現人與橋之間的情感,通過對話還原當地人記憶中的老橋,表達人們對老橋的感情和對老橋被沖毀的感受。這期視頻在敘事方式上采用了反介入式敘事,減少字幕的使用,除了開頭對事件的介紹和結尾的數據統計采用大段字幕外,很多鏡頭都是對場景的客觀還原,采用現場畫面和現場同期聲進行反介入式敘事,不在背景和意義上做過多的信息延伸。在情感的處理上視頻是層層遞進的,從老橋的歷史到人們對橋被沖毀的難以置信和傷心難過,再到當地人與老橋的故事,情感在層層疊加、逐漸加深、直至高潮,讓讀者與視頻中哽咽的、偷偷抹淚的居民們產生共鳴。然而視頻也并不止于對情緒的渲染,在視頻的結尾,是一屏字幕,“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7月16日,全國有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800多歲的彩虹橋、484歲的鎮海橋、477歲的樂成橋,在洪水中垮塌。”意在將主題由鎮海橋放大到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給讀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也為下面的文字報道做鋪墊。
文字報道部分的空間感沒有視頻強烈,文字部分更注重邏輯性,對于老橋的歷史、沖毀的情景都有較為準確的敘述。視頻中關于老橋的介紹很多來自于當地居民的口述,文字報道出于新聞真實性的要求對這些并沒有直接引用,而當這些描述在視頻中從當地居民口中講出時,成了一種介乎傳言與真相之間的存在,讀者往往不會在意這些敘述的真實程度。不同于視頻中以當地居民為主要人物,文字報道中加入了當地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古橋研究委員會委員、大學教授等專業人士的采訪,科學探討老橋被沖毀的原因、重建老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試圖以小見大引發人們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問題的思考。
“很多人騎著電瓶車、開著汽車路過黎陽橋時,頭還會很自然地就向南扭去,透過欄桿縫隙尋找那座已毀的古橋。”在報道中這段文字并不起眼,而這段文字所描述的鏡頭在視頻中多次出現,穿插于人們的懷念之中,在反復中渲染情緒。
視頻和文字部分都提到了1996年的洪水,關于洪水的描述,視頻中老人對著房屋比劃了自己胸口的位置,“那一年大水進家這么高,”非常直觀,而在文字中則是這樣描述的,“1996年屯溪迎來一場大洪水,水位漫出了堤壩,淹沒了整個一樓,甚至漫過老大橋的橋面差不多1米,但老橋依然安然無恙。”
同一細節在文字和視頻中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有些細節在視頻中展現得更加直觀、形象,而有些則是通過文字的加工變得更有力量。視頻中,當地居民提到,“所以講這個橋它走的時候,它也不會傷害當地的老百姓,它也趁橋上沒有人的時候走了,所以說它有靈性,我是這么理解的。”這個細節在文字報道中被安排在文末,加工處理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說‘它是一座有靈性的橋,據說就在老大橋毀損的前10分鐘,一人發現老橋一個橋墩不見了,將情況報告給當地街道辦,工作人員立刻把橋上還逗留的5個人勸走,拉起警戒線。這名記錄者寫下:‘一直堅持到橋上沒有一個行人的時候,老大橋才倒在滔滔的洪水中。”
報道中文字與視頻相映照的部分,形成了互文標記,讓讀者不會割裂視頻與文字的存在,而是在文本與文本的互文之間產生心理聯想,加深對新聞的理解。這篇報道中視頻與文字部分仍是聲畫合一、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在表達上有所不同,視頻更偏重情緒的渲染和傳遞,文字部分則是試圖對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引發人們的思考。
2.1 形成文字與視頻的有機連接
本文中所提及的文字+視頻形式的報道,其中的視頻部分是具有完整意義的視頻段落,視頻段落有其自身的敘事邏輯和完整的敘事結構,即使單看視頻部分讀者也能從中獲取新聞事實。這意味著這種視頻報道不同于以往深度報道中穿插的新聞圖片,并不是動態化的新聞圖片,它出現在報道中并不僅僅是為了配合文字部分,而是與文字部分相輔相成。
深度報道中的融合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實現兩者間的有機結合,“冰點視頻”欄目的三期內容中,文字與視頻的關系則是由視頻占據主導轉為兩者相輔相成。第一期報道中視頻與文字的連接是較為機械的,仍然是傳統報道中的以單個媒介為主的表現形式,而隨著欄目的發展,二者間的關系不再“涇渭分明”,不再是主次關系,而是平等關系,是闡發深度的兩種手段。報道的有些細節由視頻進行展示,有些細節則是通過文字表達。這是根據文字與視頻不同的表達特點、根據整體構思的脈絡、根據兩者結構的和諧等因素來的。但這并不代表二者之間存在主次關系,就整體內容而言,兩者相互配合,都十分重要,因此文字+視頻的深度報道要注重文字與視頻的關系,形成有機連接。
2.2 重視報道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抽象的研究文本與文本之間關系的理論、敘事策略,互文性體現的是文本與文本的關系,是前文本與后文本的關系,而這種關系的表現即是以引用、復制等方法表現文本的變形[3]。在文字+視頻報道中,文本間的互文性十分重要,正是兩者間的互文標記使得二者在內容上得以融合,在整體上成為一體。當文本之間存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時,文本間的互文性變得尤為重要。文字、視頻、圖片等形式在表達效果上各有所長,文字擅長對新聞事件條分縷析,視頻、圖片則能更直觀地展示現場。重視文本間的互文性意味著報道要能夠合理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將多種媒介形式有邏輯地串聯起來,將融合新聞的思維模式代入到深度報道之中。
“互文”是一種閱讀效果,讀者對作品的延續構成了互文性的一個重要層面,信息會相互補充,觀點會相互影響[4]。文字與視頻間的“互文”引起信息迭加聯想,加大用戶對新聞的感知深度,能讓報道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新媒體的即時性與互動性提升了用戶在報道互文性上的參與度,用戶對報道的評論也成為了報道的一部分,或是對報道事實進行補充、或是對報道內容進行評論,“冰點視頻”欄目中視頻長度由第一期的18分鐘縮減至后兩期的8分半鐘,正是對首期報道相關評論的反饋。用戶的觀點反過來影響了記者的報道,文本間的互文性上升到新聞報道的互動性。新媒體環境下的深度報道需要更重視用戶的感受與體驗,在雙向互動中實現進步。
2.3 注重全媒體記者隊伍的培養
“冰點視頻”欄目對深度報道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道中文字和視頻間的有機結合意味著在報道過程中記者不僅要完成文字報道和視頻報道,還要讓二者結合成為整體。“冰點視頻”欄目的報道者隊伍多則四五人,少則二三人,在合作完成報道的過程中,文字報道的記者也需要參與到視頻的制作中去,二者的制作若是完全分開,則難以在整體上融為一體。文字+視頻的深度報道不僅僅需要掌握更多視頻制作技能的記者,更需要掌握多媒體融合思維的人才隊伍。
就“冰點視頻”欄目內容的發布時間來看,每期內容間隔時間較長,最短的也將近一個月,報道突發性事件的第三期更是在事件發生一多月后才推出,對于深度報道記者來說,文字+視頻的深度報道在制作流程上更為復雜,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更多,目前難以成為常態化的欄目。此外,文字+視頻的深度報道在報道題材上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冰點視頻”欄目的這類文字+視頻形式的深度報道的發展仍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難題,但這種全新的嘗試無疑是讓深度報道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步。
參考文獻
[1]方潔.美國融合新聞的內容與形態特征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1(5):29.
[2]黃海.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短視頻的話語與敘事分析[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9,72(5):120-128.
[3]楊偉.莫言小說文本的互文性及其敘事功能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4.
[4]鄧雋.解讀性新聞中的互文關系:兼論互文概念的語言學化[J].當代修辭學,2011(5):42-55.